收藏200多个姓氏3000余册家谱,她爱“谱”如命

[焦点] 时间:2024-04-27 15:53:55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探索 点击:65次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琦 实习生 程韫玉

一个个小木盒,谱上面贴着一个个姓氏。收藏盒子缓缓打开,姓氏一本本家谱藏着无数尘封的余册记忆,述说着一个个姓氏家族生活、家谱繁衍、爱命奋斗的谱历程。11月16日,收藏在位于长沙的姓氏仰岳楼家谱馆,爱谱如命的余册杨岳平为记者讲述家谱背后的故事。

结缘:大学家庭作业是家谱抄家谱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杨岳平的爱命父亲杨布生修《岳麓书院山长考》时发现,正史仅记载了25位山长。谱1000多年,收藏不可能只有25位山长!姓氏杨布生找了不少家谱作研究,新发现10位山长。世间还有家谱这样的‘书’!父亲在家抄写时,大女儿杨岳平首次与家谱结缘,从此一发不可收。

那时候没有复印、打字,都是靠手工抄,我把抄家谱当成‘家庭作业’。大学四年,杨岳平抄各类家谱四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杨岳平开始收藏家谱。最开始从旧书店收,清朝的、民国的家谱都有,两三元就能买一本,有不少家谱是孤本。2009年,杨布生老先生去世,杨岳平决定承父业,做家谱研究工作。退休后,她更是全身心投入其中,爱谱如命。

家谱代表的是家文化,而家文化的关键是传承。这里面不光有血脉的传承,更重要的是家教、家风的传承,是宝贵的中华传统文化。杨岳平收藏着200多个姓氏3000余册家谱,最老的家谱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但她不仅仅想成为一名藏家,更想成为家谱文化的研究者和传承人。

揭秘:修家谱远远没那么简单

收藏家谱的人并不少见,但鲜有人做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杨岳平不仅做研究,更是帮助人、指导人通过修家谱的形式来寻根。

打开面前的1935年的《青山杨氏六修族谱》,杨岳平为记者介绍其中的新序、目录、家训、家规等内容。六修共24卷,如今我们是七修,用了差不多三年的时间,家谱里面有很多故事。杨岳平说。而另一本冯氏家谱从清朝流传下来,既有毛笔字誊抄,也有圆珠笔记录,在她看来也十分珍贵。

家谱人人都可以修,但修谱班子很重要,其水平决定了修谱水平。杨岳平告诉记者,修家谱时有老谱更好,但是家谱也与时俱进,需要在新修时进行丰富和完善。古文中没有标点符号,不少家谱中还有错别字和缺失部分。不管是几百人的小家谱,还是十万多人的大家谱,杨岳平在修谱时都会认真研读,追求完美。必要时,她和团队会进行实地考察,看祖墓祠堂、探访老人、书写传记,还要研究特定背景下的历史故事——常人往往难以理解他们的执着。

未来:数字家谱吸引年轻人关注

过去的人为何热衷于修家谱?杨岳平的儿子杨印文认为,从前车马很慢,通信不发达,家族成员很容易一别就是一生。而如今,家谱传承更重要的意义则是将文化传承下去。

族谱文化数千年来从未断过,是修身齐家的文化,也是老百姓喜欢的文化。杨岳平认为,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是社会的细胞,而家谱中的历史故事、家族变迁、文化积淀,记的是奋斗是历史,传承的是中国人的家教和家风。不少姓氏家族上一次修家谱还是七八十年前,这中间经历了几代人。在历史的大变革前,没有人能置身事外,因此几代人的文化传承不应只记录名字,而应该把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和红色文化写进去。杨岳平说。

如今,杨岳平一家人都在做家谱研究、修订、溯源等相关工作。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数字家谱成了一家人努力的新方向。三年前,杨印文真正开始实施自己的家谱数字化工程。未来的家谱肯定是纸质与数字化并行,既能让老人触摸得到,也方便年轻人传承,满足不同人的需求,让大家真正喜爱这项传统文化。杨岳平说。

(责任编辑:休闲)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