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娱乐 >援鄂志|见证史诗 正文

援鄂志|见证史诗

[娱乐] 时间:2024-05-02 17:21:33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探索 点击:80次

  疫情发生以来,援鄂千千万万的志见证史逆行者驰援湖北。这些逆行者中,援鄂有一群特殊的志见证史身影,他们不是援鄂医护人员,却一样穿起防护服,志见证史戴上护目镜,援鄂深入隔离病区;他们并不直接救死扶伤,志见证史却以另一种形式战斗在最危险的援鄂地方。

  他们就是志见证史记者。

  2月12日、援鄂2月20日,志见证史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先后派出2组共4名记者,援鄂随云南省支援湖北医疗队一起,志见证史奔赴咸宁、援鄂武汉。一个多月里,他们以过硬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心系人民,心系患者,心系医护人员,通过一篇篇稿件、一张张图片、一段段视频,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记录了这场伟大斗争的点点滴滴,记录了同心战疫的伟大史诗。

  他们是见证者、记录者,也是战士。

  杨峥:“最”字最多的一次采访 熬夜最多任务最艰巨出差时间最长

  “这可能是我工作以来‘最’字最多的一次采访。”2月12日,云南日报摄美部副主任杨峥、春城晚报编委李荣随第三批云南省医疗队出征咸宁,细数奋战咸宁的30多个日夜,从业20年的老记者杨峥说,这是他职业生涯中最值得纪念的一次采访经历,是出差时间最长、熬夜最多、任务最艰巨的一次“苦差”,同时最为考验体力、耐力的一场“战争”。30多天里,他与李荣经常挑灯夜战,几乎没在凌晨1点前休息过,有时熬到三四点还在讨论报道方案,电脑里光筛选出的照片就有上万张。

  这段时间,他吃了最多的盒饭和方便面,以至于现在看见就毫无食欲;为了做好防控措施,他洗了最多的澡,有一天因两入医院、两次与医生近距离采访,他前后洗了4次澡。

  印象最深的是2月21日那天的采访。杨峥跟随云南医疗队,第一次乘坐负压救护车,第一次穿上密不透风的防护服,第一次进入危险重重的隔离病房,全程跟踪拍摄一位重症患者的转运救治工作。“冲进病毒环伺的隔离病房,不怕吗?”“怕啊,但我是记者,去现场采访是我的职责!”杨峥说,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而采访报道是记者的职责所在、使命所在,所以他义无反顾冲向最危险的地方。

  杨峥感叹时间过得太快,总觉得还有些遗憾,还有很多抗疫人物、战疫故事没来得及讲。

  李荣:在咸宁的一个多月 采写稿件100余篇10万多字

  在咸宁的一个多月,李荣成了医疗队队员口中的“高产记者”。他采写的稿件数量超过100余篇,字数超过10万字。但是依然写不尽云南医疗队在咸宁的30多个日夜。

  为了尽可能多地记录下云南医疗队的故事,李荣每天早上7点就起床,辗转咸宁各个县市区采访、写稿。稿件发回昆明之后,时常被不同的媒体平台选用。对李荣来说,每多一个发稿平台,意味着他要跟不同编辑沟通稿件的内容和角度,基本每天睡觉时间都是凌晨2点以后。

  “医疗队分散在不同的地方,每个县市区至少都跑了两三次。”李荣说,一线医疗队每天都发生很多故事, “我想记录下每一个队员的付出,写尽每一个故事。”

  怎样才能在新闻报道中兼顾每一个队员?是李荣在咸宁时一直思考的问题。他搜集了云南支援湖北医疗队1158名队员的名单,策划了“看不见你的样子,但记得你的名字”的报道,首次在媒体上发布了云南支援湖北医疗队所有队员的名单。

  发生在咸宁的故事,通过李荣的讲述传递到云南。在咸宁工作的一个多月里,李荣平均每天至少要发3篇稿子。“因为返程需要准备,3月18日是唯一没有稿子的一天。”李荣笑言,一个多月的高强度工作后,难得的清闲反而让他有些不习惯了。

  陈飞:蹲守50米通道一周 为107名医疗队员拍下出舱瞬间

  “今天终于可以进隔离病房采访了。”2月20日,云南日报摄影记者陈飞、云南网记者熊强与第七批医疗队赶赴武汉。到武汉整整一个月,3月20日一大早,陈飞收到微信,他和熊强终于取得同意,可以进入隔离病房采访,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刚到武汉时,尽管拍下了很多鲜活的瞬间,但是让陈飞“郁闷”的是,无法进入病房采访。“刚开始我有点不理解。”陈飞说,和医疗队多接触几次以后才明白,对没有医学常识的人来说,经过培训穿上防护服并不难,但从病房出来的时候,只要有一个细节不到位,就有可能“暴露”。

  有一天,医疗队员在群里发了一张面部压痕的照片,陈飞看到后忽然冒出一个想法:为每一个医疗队员拍摄一张人物肖像。他选择武汉优抚医院清洁区和洁净区之间的一条50米通道作为拍摄地。“清洁区这边,我用长焦镜头可以拍到医护人员出舱前最后一次消毒的场景,洁净区那边是他们换上便装离开的画面。”

  “我从来没有拍过那么难拍的肖像。”医护人员平均一班6个人,陈飞大多数时间都在50米的通道里等待。“说不害怕是不可能的,通道里有椅子,但我不敢坐,也不敢靠在任何地方,每天站到下午的时候小腿已经开始发抖。”在这50米长的通道里蹲守了一个星期,陈飞拍下了3000多张人物肖像,这些肖像的主人公,就是云南第五批支援湖北医疗队107名队员。

  在武汉的日子,陈飞每天都和1岁的孩子视频。要回昆明的时候,他心里却多了几分纠结:有即将见到家人的期待,又有对武汉的不舍……

  熊强:瞒着家人到武汉 很长一段时间不敢发朋友圈

  打通熊强的电话时,是3月18日晚上11点多。电话那头,这个1989年出生的昭通小伙显得有些疲惫。这一天,云南医疗队首批队员“回家”,他们要配合云报全媒体平台实时直播,还要兼顾拍摄、采访、写稿,任务比较重,直到晚上9点多才偷空吃了口饭。 “与采访鲁甸地震完全不同,危险潜伏在空气中,看不见摸不着。”这段时间,熊强和陈飞负责记录在武汉的所有云南医疗队,每天往返于各定点医院与驻地之间……

  最后一支医疗队结束任务后,他们也踏上归程。熊强说,到家后最要紧的事,是带妈妈去医院复查。其实这次采访任务,他没打算告诉家人,怕家人知道了担心。为此,到武汉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他都不敢发朋友圈。但一个电话让他再也瞒不住了,“我妈生病了,要从老家昭通到昆明看病,我出差的这个谎就没法再圆了。”得知实情的家人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轻声叮嘱他要做好防护、平安回来,但家人的担心熊强知道。

  除了常规的采访任务,他与陈飞还大胆尝试了Vlog(视频博客),记录在武汉的点点滴滴,发出后受到不少网友关注。有时未及时更新,还有些“老铁”留言“催更”。

  熊强说,待到武汉走出阴霾,他想故地重游,看看武汉真实的样子。

(责任编辑:娱乐)

    相关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