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探索 >激荡心灵的崇高之美 正文

激荡心灵的崇高之美

[探索] 时间:2024-05-04 13:16:07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综合 点击:33次

原标题:激荡心灵的激荡崇高之美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一束不灭的精神火炬,讴歌她的心灵诗文不计其数,龚学敏创作的激荡长诗作品《长征》(四川文艺出版社)当是其中的优秀之作。

长诗《长征》的心灵成功与感人,首先在于书中洋溢着的激荡那种崇高精神之美。这种美,心灵源于“纯真的激荡理想”,源于不惧流血牺牲“善良而且勇猛的心灵灵魂”。有了这种美的激荡精神,这支队伍就能突破乌江、心灵攻克遵义、激荡血战娄山关、心灵四渡赤水、激荡强渡大渡河、心灵飞夺泸定桥、激荡爬皑皑雪山……最终“越过峡谷深处”,战胜“所有的饥饿和身披饥饿外套的草织的寒冷”,蹚过“潜伏阴谋的草地”“一片白骨的沼泽” ,击败强大而残暴的敌人,胜利到达陕北。这种精神,在千难万险、万水千山的极限绝境中冶炼而成。在这部长诗中,我们看到,红军战士是“站立的热血”,是“沐浴红星光芒的男子”,是“阳光中的阳光”,是“闪烁着炫目光华的火龙”,因而能将“一面最完美的旗帜,插在/关于所有荣光的词藻砌成的城楼上”,他们“行走在秋天树叶辉煌的/枝上,行走在狮子睁开的黄土的眼睛/和向东燃烧的姿势中”,长诗将红军将士们的精神,写得如此回肠荡气、撼人心弦。

意象的创新,是长诗《长征》的另一大特色。诗人常用强烈的色彩创造意象,表达感情。譬如写红军、革命,多用红色,“温暖鲜血的红星” “一支红色的响箭”“红色绸扇”“红色的河流”等。诗人赞颂红军战士是“在纯粹的铁一万年的寒冷中舞蹈的英雄,在纯粹的火一千年的焦灼中舞蹈的英雄”,“用闪电的形象逼近那只秃鹫影子之中”。无论是比拟红军的伟大、英勇、悲壮,还是象征敌人的残暴、腐朽、阴险,都立象新奇,形象鲜明,有过目难忘的艺术效果。又如,诗人对横断山一连用了几个意象,“就是一粒子弹走过的路”“一把刀陡峭的刃上面形成的十字”“雾一样弥漫的尘土的河流”,强化其“路难行”与红军不畏艰难的意志,寓意深刻、丰富。

这部长诗通过时空的艺术组接,对长征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进行了颇有力度的概括,宏大的叙事由一个个独特的意象,一处处看似冷静、实则热流在内心涌动的细节,一个个智与美的时空情境组成,给人新奇、简洁、充满激情与智性的灵动鲜活之感。罗兰·巴尔特认为:“在现代诗的每个字词下面都潜伏着一种存在的地质学式的层次,在其中聚集着名称的全部内涵”,要“发挥字词的迸发作用”。长诗《长征》就是如此凝练、准确、生动地表现了长征精神。这部长诗打通了视觉与听觉、触觉与味觉、感性与理性、现实与想象的界限,并将其融通于诗句中,既有气势,又注意全诗节奏的缓急,因此读者能获得丰富多彩且新鲜的审美享受。

诗人常用特写镜头对准人物,凸显人物的浮雕感。他写毛泽东:“一位名叫毛泽东的湖南人,置身于都城北门/朴素小院的一朵花蕊中间,席地而坐/用农民的手,蘸蘸家传的月光/正在梳理思绪修长俊美的头发/一支被骨与肉分离时点燃的香/袅袅升起的青烟,和天空中央女人般温顺的月亮/在多情的诗句们汇集的河边,渐渐/寒冷起来”。这一小节诗句,不仅画面感强,还写出了长征出发前毛泽东为党和红军前途命运而焦虑、忧患的神态。

这部长诗还具有情境的画面感。诗人像一个高明的摄影家,摄下长征途中的一幅幅山水和红军的战斗场景。这些画面,是现实的,又是想象的;是动态的,又是静止的;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是直觉的,又是深层的,有丰富内涵的。诗人在突破惯性思维和平面思维的书写中展示了高超的艺术表达力。(■唐德亮)

(责任编辑:娱乐)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