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探索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缓退坡 正文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缓退坡

[探索] 时间:2024-04-29 21:42:15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百科 点击:147次
中评社北京5月5日电/据证券时报报导,结构具缓随着疫情防控平稳转段、性货经济持续复苏,币政货币政策操作也在发生微妙变化。策工过去三年,退坡人民银行创设十余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结构具缓支持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性货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以期发挥促进信贷结构优化的币政精准导向作用;不过,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策工央行很少再提及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要“积极做好‘加法’”,退坡转而多次强调“聚焦重点、结构具缓合理适度、性货有进有退”,币政近期更是策工透露工具退出的时间安排原则。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退坡结构性货币政策已成为各国货币当局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这种创新最重要的原因是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受损,投放的流动性无法有效惠及经济受困领域。然而,受访专家认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通常被看作是临时性的非常规举措,对其使用应秉持谨慎态度,尤其要注重设置退出机制,警惕规模过大对货币政策传导带来副作用。  截至今年3月末,我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一共17项,余额大约6.8万亿元,占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规模15%左右。在完成阶段性历史使命后,部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从“潮起”趋向“潮落”。  潮起:17项现存工具中  超七成为近三年所设  我国创设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自上世纪90年代就有。央行公布的信息显示,1999年我国创设支农再贷款,向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放,引导其扩大涉农信贷投放,降低“三农”融资成本。  进入21世纪,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前,我国创设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仍较为有限,包括2008年开始发挥结构性功能的再贴现,以及2014年创设的支小再贷款和抵押补充贷款(PSL)等。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现存的17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中,上述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和再贴现均为长期性工具,剩余14项工具为阶段性工具,且其中有13项在2020年后所设(过去一年更为集中),足见近三年来我国货币政策对结构性工具的倚重。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