淦女士你读了没?渴望自由的斗士冯沅君

[综合] 时间:2024-04-29 13:52:38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探索 点击:166次

    北大的淦女第一位女研究生,裹足的士读三寸金莲,巴黎大学的没渴文学博士,这几个标签似乎是望自难以调和的,但是斗士在变革时代下又具有特殊的含义。今天我们来介绍变革时代女性作家笔下的冯沅女性文学——冯沅君《隔绝》里的情人之爱与母女之爱。冯沅君先生是淦女第一批从中国封建主义桎梏下冲杀出来,与男子并驾齐驱,士读并取得较高的没渴学术造诣和成就的女性。她一生虽然并不显赫、望自但却一直在脚踏实地、斗士勤勤恳恳地耕耘着,冯沅用自己的淦女心血和汗水浇灌着文学和教育园地,并结出了丰硕的士读果实,赢得了学林的没渴仰重。(《山东大学人物志》编委会评)“身命可以牺牲,意志自由不可以牺牲,不得自由我宁死。人们要不知道争恋爱自由,则所有的一切都不必提了。这是我的宣言……”这不光是女主人公纗华想要呐喊的,也是所有不甘于命运,想要冲破束缚的一切渴望自由的女性的呐喊。冯沅君教授▶冯沅君介绍◀冯沅君(1900年9月4日—1974年6月17日),原名冯恭兰,后改冯淑兰,字德馥,河南省唐河县人,中国现代文学史家、戏曲史家、作家。1900年9月4日,冯沅君出生于河南省唐河县祁仪镇。1917年秋,冯沅君随长兄冯友兰到北京,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1922年,冯沅君考入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1924年春,在上海创造社办的《创造季刊》《创造周报》上,以淦女士的笔名接连发表了小说《隔绝》《隔绝之后》《旅行》《慈母》。1925年起,冯沅君先后到南京金陵大学、上海暨南大学、复旦大学等校中文系任教。1932年,考取巴黎大学文学博士班,专事古典词曲的研究,并获得博士学位。1933年,出版论文集《沅君卅前选集》。1935年回国,先后在河北女子师范学院、武汉大学、东北大学等校中文系担任中国古典文学教授,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7年以后,担任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并被选为山东省妇联副主席。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5年,任山东大学副校长,后又先后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代表。1974年6月17日,因病逝世于山东济南,享年74岁。▶女性文学◀女性文学就是诞生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开端,具有现代人文精神内涵,以女性为经验主体、思维主体、审美主体和言说主体的文学。我所理解的女性文学,是一种女性个性张扬,释放本我,解放情感,和情欲的一场革命。冯沅君的作品里有一种化不去的忧郁和阴沉,这是独属于那个时代的迷茫,女性追求自由解放与旧封建时代产生了剧烈的矛盾。▶笔下故事◀冯沅君的小说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节:女主角为了情人之爱而与家庭和社会对抗,不愿意接受家人安排的婚姻,但在另一方面,主人公为了母亲又不忍心退婚,她们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爱情,但是种种隐忍之后往往死才能解脱。小说中对母女关系的书写,一方面展现了母女之间相互关爱,相互牵挂的亲密母女亲情,另一方面也因为母亲作为父权代言人的身份,使觉醒的女儿陷入反叛封建父权与维护母女亲情的矛盾痛苦中。母亲在男权社会中是拥有双重身份,她们不单单是某个女性的母亲,她们也不是女性本身。她一方面接受来自父权社会的压迫,另一方面她们也是父权社会的卫道士,甚至是女儿不幸生活的加害者。在小说《隔绝》中的母亲为了强迫女儿服从,不惜以探亲为名骗女儿回家幽禁,最后致使女儿惨死。《隔绝》三部曲所表现的一个基本主题是爱情与母爱的冲突。作者一方面对这种矛盾中所表现出出的传统观念感到迷惑,她们不知这是需要恪守的准则与否。世间绝大多数残局都是不自然的人际关系造成的,即便本该是最亲密的母女关系也掩饰着一种自私性。但是这一钟思考却往往使主人公陷入不孝的内疚中难以自拔,这是情人之爱与母亲之爱的冲突的源头。作者笔下的女性多是经受了新思想熏陶的女性,她们被所累,既崇尚爱情,有赞颂母亲的爱。她们竭尽全力使得二者周全,但是爱人与自由往往收到委屈,而母亲也被女儿的“叛逆”受伤害。情爱与母爱之间发生剧烈冲突,主人公既是情人的爱人,也是母亲的女儿,她们无法在二重身份中获得平衡,这种不平衡是新旧思想的冲突,是父权社会与觉醒女性意识的对立,也是封建与自由的碰撞,这一种冲突可以说是必然会存在的,无论小说里的女主人公,或是作者本人,她们同时拥有二重身份,这就决定必然会发生这一场新与旧的对立。因而,在冯沅君的笔下同时存在情人之爱和母亲之爱是合理的。通过情人之爱她可以有勇气与父权和礼教的对抗。而在五四思想解放的浪潮之下,依靠母亲之爱,她可以回避从女儿到成人的恐惧,可以回避女人到底是什么的难题。无怪乎冯沅君笔下会有这样一组对立矛盾的情感,也正是这样的情感,构成了五四时期正在思想解放的女青年,她们长于旧时代,却开拓新时代的解放。▶时代意义◀“在新旧交替的时期与其作已经宣告破产的礼法的降服者,不如作方生的主义真理的牺牲者。”“身命可以牺牲,意志自由不可以牺牲,不得自由我宁死。人们要不知道争恋爱自由,则所有的一切都不必提了。这是我的宣言……”她的小说体现了觉醒女性“将毅然和传统战斗,而又怕毅然和传统战斗,遂不得不复活其‘缠绵悱恻之情’的青年的真实写照。”她们是五四时代的新青年,虽长在旧时代,却在新时代为新生的精神和希望开出一朵绚烂的花。

(责任编辑:知识)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