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知识 >军工圈 正文

军工圈

[知识] 时间:2024-05-04 13:04:11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探索 点击:91次

原标题:军工圈

前拉上膛的军工圈M1909手枪

20世纪初,勃朗宁M1900半自动手枪横空出世、军工圈风靡全球。军工圈由该枪开创引领的军工圈自由枪机原理一度成为了当时的设计主流,吸引着世界各国军工厂竞相模仿。军工圈

然而,军工圈有一位名叫施瓦茨洛泽的军工圈德国人却剑走偏锋,拿出了截然相反的军工圈方案:他摈弃自由枪机原理,而是军工圈采用活动的枪管来实现自动射击,一种前拉枪管上膛的军工圈施瓦茨洛泽M1909手枪就此诞生。

1909年,军工圈这款奇特的军工圈手枪在美国申请了专利,并在同年投入量产。军工圈该枪使用当时流行的军工圈7.65×17mm子弹,弹匣容量6发。军工圈M1909的自动射击原理类似于一般手枪自由枪机的倒置——射击时,枪械后半部分的击发机构保持固定,活动枪管在火药燃气和弹头对其内壁的摩擦下完成前推,顺利抛壳,枪管到头后在“复退簧”的作用下后退,再完成压倒击锤、重新装填等一系列动作。

相比当时流行的勃朗宁手枪,M1909的枪身长度仅为14cm,外形小巧便于携带。同时,该枪奇特的原理决定了射击时不会出现部件向后飞出的故障,并采用了当时少见的握把保险,安全性能技高一筹。

有趣的是,这款“怪枪”甚至引起了德意志帝国末代皇帝的兴趣:威廉二世曾收藏了一只握把上镶有皇冠图案的特别定制版M1909作为配枪。

早期自动武器的研发时代,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M1909手枪便是其中典型代表。随着武器系统工程的日臻成熟,这种设计暴露出人机功效差等缺点并遭淘汰,成为了枪械发展史上昙花一现的产品。

无缘量产的三管怪枪

如果说M1909手枪是因为设计不够完美只是昙花一现,那么有些枪械则是因为设计理念过于超前,技术无法实现而永远无缘量产。

冷战期间,美苏双方在武器装备领域展开了激烈角逐。在枪械领域,受制于当时的机械工艺和技术水平,常规步枪的极限射速始终没有突破。如何大幅提高步枪射速,成为让设计师“掉头发”的难题。

上世纪60年代,美国研发了一种三枪管的突击步枪,苏联也开始着手研发新型步枪。很快,苏联枪械设计师科洛波夫拿出了初步设计方案,代号TKB-059。

科洛波夫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较简单,将3支步枪捆绑在一起,3支枪管各自独立拥有一套供弹机构,通过并联枪机连接,实现了同步闭锁和击发。同时,3支枪管共享一套整合的导气装置和击发机构,这就相当于使用一个扳机来同时控制3支步枪,这样,理论射速就达到了1800发/分钟。考虑到超强的后坐力带来的精度损失,该枪的射击模式只提供短点射一种,即每次射击15发子弹,三联弹匣共可点射3-4次。

该枪延续了科洛波夫TKB系列的无托化设计,通过3支枪管短暂又密集的射击,使子弹在极短时间内大量射向目标,不追求首发命中精度,而是使用猛烈的火力在目标区域形成“弹幕”,从而弥补连发时精度不足的缺陷。

为了便于日常维护,TKB-059的弹药和部分零部件均与AK-47步枪通用,零件制造中大量使用冲压件,从而简化了生产工艺并为后勤保障提供了便利。

遗憾的是,受限于当年的制造水平,TKB-059的设计过于前卫,制造难度大、耗弹量高,最终只停留于样枪阶段,与其他TKB系列步枪一起,存放在俄罗斯图拉仪器制造设计局的博物馆对外展览。(■本期观察:张鼎一 张宗博 谢 非)

(责任编辑:探索)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