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波:以聚落考古 探寻海岱地区文明进程

[娱乐] 时间:2024-04-28 11:35:13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百科 点击:134次
孙波:以聚落考古 探寻海岱地区文明进程

     孙婷婷 绘

       孙波,孙波现任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聚落进程研究馆员,考古兼任山东省考古学会秘书长。探寻长期工作在田野考古一线。海岱主持和参加了王府、地区玉皇顶、文明桐林、孙波薛故城、聚落进程扁扁洞、考古彭家、探寻城子崖、海岱大汶口、地区齐故城、文明建新、孙波景阳冈等几十处重要遗址或墓地的考古发掘,及南水北调和多个大型水库、高速、高铁等配合基建项目的文物保护工作。2012年任考古研究所业务副所长,2019年10月开始主持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全面工作。

       主持和参加多项重点项目和课题,主要有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项目《海岱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科技部支撑课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二)-(四)阶段子课题桐林遗址和城子崖遗址的聚落形态研究,已顺利结项。

  在丁公遗址真正爱上考古

       小时候,可能大家普遍都有点历史情结,都对古代、对过去非常好奇。我对历史、对地理都非常喜欢。在中学的时候,我的地理、历史学习成绩也都是拔尖的,所以上大学的时候,报的第一志愿就是考古专业。我们班极少第一志愿直接报考古专业的,我是其中一个。

       当时对考古有很大浪漫和想象的成分在里头,认为考古就是一个可以到全国各地游历山川名胜,甚至也有可能到世界去跑跑的专业。上大学后也是抱着这种期待,但是实际上就发现和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同样面临着和其他专业、其他各科一样繁重的学业。直到大学四年级上学期,我们在丁公遗址进行田野考古实习,我才真正地开始对考古产生了兴趣,从此爱上了这个工作。

       丁公遗址以龙山文化堆积为主。就在我们实习的那一年,发现了龙山文化时期的城址,发现了著名的“丁公陶文”——刻在一片陶片上的11个文字。所以说丁公这一系列重要的发现,不仅为我们这些同学的田野考古打下了比较好的、比较扎实的基础,同时也使我们对考古学的兴趣一下子提上来了。原来这么重要的现象,而且都是可以在学术界产生重大影响的考古发现,并非遥不可及,我们同样能遇到,能把它挖出来!这一点实际上是我们当年实习最重要的印象,我们都没想到这么一次普通的考古发掘也能有这样多的重要发现。

       丁公实习之后,大学四年基本上就结束了。我被分配到了当时的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也非常幸运,我第一次参加工作就碰到了枣庄建新遗址的考古发掘。

       枣庄建新遗址属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当时觉得是一个很小的聚落、一个最基层的聚落,但是现在看来这个聚落规模也不算小,大约有10万平方米。这个聚落好在它保存得比较好,我们发掘的区域清理了大量的房址,弥补了过去大汶口文化房址数量非常少的缺憾。发掘区内,我们发现了聚落功能区主要是分为居址和墓地,地层关系非常清晰地呈现出两者很规律的交错分布的情况。所以说建新遗址使我当时产生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认识,就是墓地和居址区功能上的转换,是一个交互的关系。它的意义对我们认识大汶口文化时期,人类的聚落以及人类的行为方式,当时人的文化和社会的特点,非常重要。

       1993年发掘完建新遗址之后,当年年底我就转入到了薛故城的遗址发掘。其后,我又参加了景阳冈的工作。从景阳冈开始,我又参加了一系列的考古工作,包括丹土遗址短暂的发掘、济宁玉皇顶发掘、济南王府遗址的发掘,这几个发掘工作历时好几年,时代也不一样,从新石器一直到商周时期,我也参加了一些汉代墓地的考古发掘。发掘之外,还有大量考古勘探和调查,配合京沪线、京福线等高速公路的调查勘探、考古发掘,实际上都锻炼了我田野工作的专业和组织能力,同时也提升了我对所遇到的各种考古现象的综合思考。

       进入新世纪初,我们考古所和北京大学合作,对桐林遗址展开工作。我有幸作为当时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业务人员,完整地参加了这项工作,从2001年的调查到2002年的试掘,再到2003年和2005年的正式发掘。这项工作对我的影响非常大,我自己感觉,只有经过这一段桐林的工作之后,我才真正地具备了独立进行考古学研究的素质和能力。

  探索海岱地区文明化进程

       我们考古所参与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先后对桐林和城子崖遗址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专项调查。随后对大汶口、城子崖遗址持续进行发掘工作。2020年,我们申报的《考古中国——海岱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获得国家文物局的批复立项,也获得了国家文物局的支持。

       在论文《聚落考古与龙山文化社会形态》(原名《龙山文化社会形态研究》)中,我主要从四个方面去考虑当时的社会。第一个方面是当时的家户组织结构,它是怎么在血缘上和亲缘上组织起来的。第二个方面是从生产、贸易等经济上考虑社会发展的程度。第三个方面是讲社会分层,实际上说的是政治上的变化。这个社会分层不是从墓葬随葬品的多少、贫富差距,主要是根据区域聚落结构的分层、分级来推断当时社会在政治权力上的分化,是从聚落分化上去讲社会权力分化。第四个方面是根据聚落从城址为中心的区域聚落形态的整合,来认识当时的政治实体。

       四个方面虽然是针对龙山文化来讲,但是它也有一个历史的过程、认识的过程,它是我们海岱地区从早期的后李、北辛到大汶口、龙山的一个演化过程。这个演化的过程就是家庭规模逐渐变小的一个趋势,这个趋势在整个中国史前都存在,海岱地区比较典型。这里引进“家户”的概念。从考古学上来讲,它被简化为经济独立的家庭单位。在史前文化研究中,我们发现经济独立的家庭单位,它的规模是越来越小的,到了龙山文化时期,就是以个体家庭为主,一夫一妻和他们未成年的子女形成了一个家庭,无论从墓葬的研究上,还是从居址的研究上、从房子的研究上,都指向了这种情况。为什么家庭越来越小、越来越分化?这可能和财产私有化有关,财产的私有属性越来越明确,家户才变小。

       龙山文化阶段,家户的核心家庭化有几个意义。第一,大家生产的积极性提高了,给自己家里干,那就干得很好,而且这样正好和我们对龙山文化的观察是一样的,龙山文化动土能力、聚落的活动能力是非常强的,不光是中心聚落,普通聚落也比较强。第二,家庭核心化的私有财产明确化对社会交换是有意义的。因为财产明确了才好交换,像过去一个大家庭,老祖母或者老祖父掌握财产,其他人想拿到社会上交换是不可能的,是做不到的,现在自己说了就算,而且说了算的人很多了,这个交换的前提就比过去充分多了。

       我经常举的例子就是城子崖、丁公、桐林、边线王,鲁北地区这一条线上四座龙山城,就是现在的济南、淄博、潍坊一线,现在这一线到青岛也是山东的经济走廊,经济最发达的地区。现在看来,这种态势早在龙山时期就形成了。可见是龙山文化时期奠定了鲁北一带的人文地理的格局,几千年变化不大。山东地区的这个轴心,是奠定在交换基础、经济基础之上的,这四座龙山城不仅仅是对抗,它实际上更多的可能是合作。我们社会的发展更可能是在经济和财富积累之上的,不一定是打仗打出来的文明,中原地区可能冲突更激烈,我们没有像他们那样多的乱葬坑、奠基坑、祭祀坑等,比较来看,海岱这边的社会应该比较稳定。这些研究都是我们对整个社会面上的观察结果,经济基础导致了社会、聚落的分层。

  建设世界一流考古机构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已经被国家文物局列入10个建设世界一流考古机构计划,这对我们是一个莫大的压力,当然也是动力,今后我们要着力谋发展,争取达到目标。

       我们地处山东,还要关注经过几十年来探索的山东考古的几大核心问题。一个是以跋山遗址为基础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研究,它涉及现代人类的行为方式在东亚地区的出现、传播和周围地区的关系。同时还有沂沭河流域的细石器遗存,包括赵家徐姚遗址代表的最早期的陶器,再到后边扁扁洞遗址,这几个遗址串联起来的山东地区所能反映的北方地区旧新石器时代文化的转换过渡、农业的起源、新石器文化的起源,这是一个重大课题。国际上常讲三大起源,人类起源、农业起源、国家起源,起码我们山东能涉及农业起源、国家起源这两个世界性课题。

       再往后就是以鲁国故城和齐国故城为代表的齐鲁文化考古学研究,齐鲁文化特别是现在齐和鲁的考古学文化的体系基本上构建起来了,在这个基础之上,通过一系列的遗址的发掘、调查和勘探,对齐和鲁的文化整体上在景观上、空间上的分布也有了了解。我们通过从考古学上这些遗留下来的,能反映这些现象的遗迹,这些探索、研究,逐渐地搞清楚齐鲁文明的特点、它的面貌、它起的作用,这也是我们下一步的重要工作。

       再一点就是我们对石窟寺的研究。山东在秦汉以后、汉唐以后的这些考古在全国不是很突出,资源也不如汉以前的重要,但它还是有自己的特点。我们要把它搞清楚,这样才能真正地说明白,进入到封建王朝之后,我们海岱地区、山东地区到底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过程,发生了怎么样的一个变化,到我们今天的样子。

(责任编辑:时尚)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