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时尚 >规划领“杭”塑名城 正文

规划领“杭”塑名城

[时尚] 时间:2024-04-29 07:05:51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热点 点击:116次
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奋力“追光”,杭从古都名城、规划世遗名城到法规名城

杭州日报讯 杭州是领塑历史文化名城。这无疑是名城杭州最响亮的城市“金名片”之一。

2016年9月,杭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G20峰会,规划赋予杭州“历史文化名城、领塑创新活力之城、名城生态文明之都”的杭城市定位。

牢记嘱托,规划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领塑视野与尺度随之扩大。

“‘八八战略’指出,名城浙江要进一步发挥人文优势,杭加快建设文化大省。规划20年来,领塑杭州充分做好规划的引领与支撑作用,力争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深入研究挖掘历史文化内涵,不断增强保护规划的整体性、系统性、科学性,高质量构建全域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保护新格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负责人指出,遵循“八八战略”指引,杭州力争实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转型和经济社会发展充分融合,持续促进城市品质提升、人民生活改善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

在市园林文物负责人看来,从古都名城、世遗名城,再到法规名城,一直以来,杭州坚持规划引领,文化为魂、历史为脉,充分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全方位展示处处有历史、步步有文化的深厚底蕴,不断擦亮历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持续提升杭州城市文化建设软实力,以实际行动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

唤醒“古都名城”

为落实历史文化保护“让一让路”

炎炎夏日,投资热浪席卷杭城。大运河支流西塘河边,一个产业更新项目的施工方案经多轮修改后终于尘埃落定。“最终的方案,我们请市规划院的专家作了指导,主要是为了保护大运河,落实沿岸景观管控的相关要求。”虽过程有些“折腾”,但拿到规划许可的投资方言语中却透着些许自豪。

如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已成为杭州全社会的共识。无论是“三世遗”,还是西溪、古海塘、南宋临安城……若建设项目“偶遇”了这类文化遗址,都会刻意“慢下来”,为落实历史文化保护“让一让路”。

当下只道是寻常。这份看似寻常的“共识”,其实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养成”史。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杭州已编制了《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前瞻性地提出要体现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个性和地域化特征,突出保护‘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景结合大格局和旧城街道、水系格局。”市规划院院长杨毅栋,彼时尚是一名青年规划师,作为这版名城规划的参与者之一,20多年前,他在老一辈规划师的带领下,跑遍了杭州的文化古迹,“越看越觉得到处都是散落的宝贝。”

然而,在当时大规模实施旧城改造的背景下,杭州与众多城市一样,街巷被拓宽、河道被填埋的情况仍有发生,零散、抢救式的保护显得“力不从心”。

“后来发生了1999年清河坊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事件,这是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意识觉醒’的开端。”市园文局副局长卓军回忆,从那之后,“市里要求50年以上的有价值的老房子不能拆,要求以规划部门为主,文物部门配合共同调查、认定、保留。”北山街、小河直街等传统街区的保护行动也浩浩荡荡拉开了序幕。

杭州的历史文化保护内容之所以快速从“点”扩展到“线”、“面”,在这个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件对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2001年,国家将南宋临安城遗址公布为国家级文保单位。

“在此之前,杭州被认定为六大古都,但一直没有一个物质空间的载体来标记和佐证,相关方面对此重视度也不够。”市规划院副总工程师、城市发展与历史保护研究所所长华芳回忆,南宋临安城遗址被国家层面认可要求保护,让杭州“沉睡”已久的“古都意识”得到了“唤醒”。

2003年,“八八战略”关于发挥“人文优势”的指示,指引着“古都名城”大阔步前进。

这一年起,华芳等青年规划师们开始在国家文物局一众顶级专家“手把手”带领下,编制《南宋临安城遗址总体规划》。

这一时期,为了更好保护古城格局,杭州按照“保老城、建新城”的规划思路,在距西湖5公里处的钱塘江两岸启动建设新的城市CBD钱江新城和钱江世纪城;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南宋临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西溪湿地总体规划等一大批重要文保规划启动编制;西湖综保、运河综保、西溪综保工程相继实施……

对于历史文化遗产,杭州“应保尽保”,保护对象从古城、大遗址、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进一步拓展到工业遗产、教育遗产、党史胜迹、线性文化遗产、古树名木等。

华芳、黄文柳、吴伟进、王沈玉、郭大军、江凯达……越来越多的规划师加入了对历史文化保护进行规划支撑的浪潮。保护成效,犹如一幅新世纪“清明上河图”在规划师们眼前徐徐展开:打开的西湖围墙,为杭州赢得了市民和游客的赞誉,旅游收入节节攀升;整改一新的小河直街,不仅改善了原住民的生活环境,也保留了运河人家的肌理和味道;桥西工业区的保护提升,令杭州的工业遗存保护模式享誉全国……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就是保护生产力”“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投入是回报率最高的生产性投入”“保护和发展‘鱼’与‘熊掌’可以‘兼得’”……这些最早在城市管理者、规划师间碰撞成型的理念,开始在街头巷尾流传。

点亮“世遗名城”

充分用好“规划”这把营城“工具”

“七一”前后,伴随着阵阵荷风,一辆辆学研专列,开入了西湖、运河、良渚……

“杭州,竟然有三处世界遗产……”展厅里、遗址前,来自天南海北的青年学子感慨着:杭州因西湖而美,古中国因运河而兴;今日中国五千年之文明史,因良渚有了实证。

如果说,“古都名城”的保护阶段,经历了数次天时地利人和的“唤醒”,短短十年间,“一口气”认定三处“世界遗产”,则不能不说是杭州为点亮“世遗名城”的主动担当。

“早在申遗前,院里的前辈们就为保护西湖景观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市规划院副院长黄文柳,一直珍藏着一本已退休老规划师在上世纪所做的西湖景观控制分析别册,“我至今忘不了,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本册子时的震撼,上面密密麻麻全是景观透视的公式。”从那个时候她才意识到,原来西湖宛若天然的美,都是靠许多人的智慧和努力在共同维持。

新世纪初,市规划院的规划师们便对八卦田、凤凰山、南宋皇城、玉皇山等板块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一系列规划成果。在西湖申遗白热化时期,院内多个团队又通力合作,以西湖游人容量调控、城湖空间景观控制、景区用地、建筑、交通等十多个专项研究,有力支撑了申遗工作。

“以2011年西湖成功申遗为标志,开启了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一个新纪元。”在卓军看来,西湖文化景观的成功申遗,不仅进一步控制住了西湖的城湖关系,更为2014年中国大运河、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成功申遗积累了宝贵经验。

“这些年,杭州将申遗的过程作为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再完善、再提升、再加强的过程,并充分用好了‘规划’这把营城‘工具’,对遗产本底和外围均形成了一套越来越科学合理、规范可行的规划保护、治理、管控体系。”卓军指出,每一处遗产,在申遗过程中用以“打动”世界级专家的价值点、方法论,背后都有一大批扎实的规划研究成果作为坚实的“后盾”。

比如,在大运河申遗之前,市规划院众多规划师,已编制了《京杭运河杭州段沿河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沿岸产业建筑再利用规划研究》《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历史文化景观概念规划》。

又比如,在良渚申遗启动后,市规划院团队临危受命,负责了多个专项研究,与河海大学紧密合作,创新采取GIS分析技术解决了对良渚水利系统遗址保护边界的划定,为申遗总顾问陈同滨进行遗产价值提炼提供了有力支撑。

这些“规划研究在前”的扎实成果,无疑大大加速了每次申遗的进程。

短短数年,杭州成为世界遗产数仅次于北京的三世遗城市。回首来路,亲身见证这一历程的卓军感慨,“这充分体现了杭州市委市政府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与厚积薄发,伴随杭州这些年城市影响力、美誉度的提升,也让人们看到了保护历史文化对于彰显城市地位、推动城市发展的积极意义。”

助力“法规名城”

建立覆盖全市域的历史文化保护框架

2023年5月1日,《杭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

杭州以“城”为单位,为历史文化保护立法,被视作杭州对“八八战略”再深化、名城保护再出发的新起点。

新实施的《条例》共七章五十五条,涵盖了保护对象、保护措施、合理利用、法律责任等内容,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做了较为全面的规定。

“这不仅对直接从事名城保护工作的各个团队是莫大的鼓舞,对我们院常年奋战在名城保护一线的同事们而言同样如此。”华芳动情地感慨。

翻看《条例》法条,有不少内容,直接源自市规划院规划师的工作经验,凝注了规划人的智识与心血。

比如,为进一步强化系统性保护管控,《条例》专设了“保护规划和风貌管控”一章,指出杭州在规划建设中,应保持“三面云山一面城”等整体景观格局,在规划超高层建筑时,对其进行全面评估,防止新建超高层建筑对保护对象造成不利影响等。

在“后申遗”时代,杭州又先后完成了《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规划(2021-2035)》《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良渚遗址和鲤鱼山-老虎岭水坝遗址保护总体规划(2021-2035)》《杭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规划》《杭州大运河核心监控区国土空间管控细则》《良渚遗址周边地区景观控制规划》等,并为“三世遗”均出台了相关保护条例,持续做好“三世遗”保护传承、精细管理、惠民共享三篇文章。

当下,新一轮《杭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下称《名城规划》)也正在编制完善中。

“在过去20年的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保护探索中,我们逐步形成了世界遗产、文保单位、其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杨毅栋介绍,新的《名城规划》将放眼全市域,将主城好的规划保护经验运用于全市域,尤其是西部乡村地区,充分挖掘杭州历史文化资源,建立覆盖全市域的保护框架。

与此同时,在由市规划院领衔编制的《杭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草案)》形成过程中,规划团队也专门就如何更好地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开展了面向全体市民的公众参与,并将市民建言吸收进总规报批成果中,提出构建“一城三世遗、六廊多要素”的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结构。

弦歌不辍,文脉相传。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站在“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的新起点上,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负责人表示,面向未来,将持续深化主题教育,以高质量规划引领、规资保障,助力唤醒城市记忆、打响文化品牌、增强文化认同,不断提升杭州历史文化名城影响力,让历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越擦越亮,书写杭州“因历史而美丽”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热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