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列八大样板戏的《龙江颂》 原型之一郑流涎去世

[百科] 时间:2024-04-28 04:48:37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时尚 点击:60次

郑流涎平时常穿着短裤,迎接领导时也不改变(资料图片)

《龙江颂》剧照,女主角原型之一就是板戏郑流涎

一万多人在西溪工地劳作(资料图片)

  海都闽南网讯 《龙江颂》名列八大样板戏,主人公江水英带领村民引水淹没自家农田,江颂灌溉下游的原型故事,曾打动了不少人。流涎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去世“龙江精神”,传遍大江南北。名列其实,大样的龙故事的板戏发生地就在漳州龙海榜山镇洋西村。江水英的江颂原型之一,就是原型时任洋西大队大队长的郑流涎。

  “我们遇水灾受过帮助,流涎现在也应帮别人。去世”老人当年这样劝说村民。名列当时,他组织上万人,7天截江,故事被屡次搬上舞台。后来,江青看中这个故事,把他们的事迹推上顶峰。

  可是,随着戏剧红遍大江南北,郑流涎的命运却出现波折。文革中,他被认定为反革命,屡受迫害。文革后,人家要给他补贴,他却说,留着给村里做点事,自己靠着看门的200元生活。

  今年3月5日,他因脑血栓逝世,享年83岁。今天早上,洋西村要为他召开追悼会。

【堵江】

淹本村快收成的田 引水灌溉下游

  原榜山镇副书记、堵江抗旱现场指挥的郑饭桶从小就和郑流涎一起干活。他们的事迹,汇集成了《龙江颂》中的主人公江水英。对郑流涎颠沛流离的一生,郑饭桶也最为了解。“堵江饮水,是他做得最为让人敬佩的事。”

  1963年,龙海发生百年未遇的特大干旱,龙海县委决定在榜山公社堵江截留,淹掉洋西村1300亩快收成的田地,引九龙江水灌溉下半县近十万亩的受旱田。

  当时,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要牺牲自家的田地去解救别人的?因此,时任洋西大队大队长的郑流涎特地组织了一些贫下中农代表,到下游观察旱情。村民陈爷爷当年跟在郑流涎身边,他记得,郑流涎一直在跟大家说,定要弃卒保车,顾全大局。

  郑流涎的侄子郑其户回忆,老人家当年和村民说:“6·9特大洪灾时,飞机降东西救助大家,人家帮助了我们,我们不能忘。现在下游受灾了,几万亩的田因此不能收成,我们也应该帮助他们。”让大家放弃快收成的田地,自然极为困难,郑流涎不得不一一劝说开导。后来,几乎所有村民都被他劝动,一起加入堵江截流。

万人劳动大军 7天堵江截流

当年2月14日,1万多劳动大军入住只有1千多人口的洋西村。郑流涎负责组编民工,为堵江截流提供后勤保障。房子不够住,他和村民们一起,都把自家腾出来,供民工居住。

  轰轰烈烈的万人堵江开始,却遇到一件让大家措手不及的事。水位提高了,大家好不容易修起来的堤坝出现险段,突然崩溃,水冲向农田,也冲向正在劳动的众人。幸好,大家散得快,没人发生意外。郑饭桶回忆,郑流涎回神后,马上安排村民运材料阻隔江水。茅草不够了,他发动村民停掉一部分砖瓦厂,还献出专门烧窑用的茅草,并组织村民山上割草、载沙。船只不够,他就一家一家,动员村民献出船只。就这样,一层茅草,一层沙堆积,用重物沉船,7天过去,终于建成了全长535米、高8.5米,顶宽4米的大坝,拦住了奔腾的九龙江。

【入戏】

江青看上《龙江颂》制作成样板戏 

  榜山公社上演的这一场堵江截流、引水抗旱的事件,体现出“舍小家、保大家”的精神,在当地被民间艺人创作成芗曲《榜山风格赞》,广为传唱,由此还发展成为“龙江风格”。当时的龙溪地区芗剧团还创作了芗剧《碧水赞》。1963年12月,福建话剧团又创作了话剧《龙江颂》,引起强烈反响。

  1965年,上海新华京剧团来到洋西村实地观摩,和村民住在一起,看着村民下田干活、进厂劳作,创作了京剧《龙江颂》。当时,江青看中了这出戏,让上海京剧团重新排演,还将主人公换成了女性角色江水英,增加阶级斗争的戏份。江水英的角色,融合了郑流涎和郑饭桶的形象和事迹。这也成了当时的样板戏。

  1972年,《龙江颂》还被搬上银幕,在全国公映,为大家所熟悉。

戏剧全国传颂 他却保持低调

  “小时候,《龙江颂》在我们几个村里经常传,我们都知道江水英,就是不知道谁是她的原型,只知是洋西村人。”洋西村一带的几位村民说,直到郑流涎老人过世,他们才知道,一直被传颂的人,就是他。

  原来,郑流涎在《龙江颂》被广为传颂后,依然保持淳朴,“很多领导来村里,郑流涎会出门迎接,但他就跟平时一样,穿着短裤短袖,没有刻意打扮。电视台来采访他也是一样,从没改变。”郑饭桶说,郑流涎从不会阿谀奉承,都是默默地做自己的事,做好事也从不去张扬。

  说起他的低调和善良,村民纷纷伸出大拇指,直道一声:“好!”1970年,他负责的砖瓦厂材料紧张,有一些受过他恩惠的村民特地送来物资,郑流涎却拒绝了。郑流涎的大儿媳妇说:“他一直跟家里人强调,自己赚的守得住就好了,别人的不要去拿。”

【波折】

文革受难 儿子延误病情痴呆

  《龙江颂》广为人知,郑流涎的命运却出现波折。当时正值文革,有人将剧中一位思想落后的村干部,套到郑流涎头上,把他定为反面人物。

  当时,几乎每天,他都会被带到村里的戏台上接受审判。他的大女儿说:“我爸爸的膝盖都受伤了,用布绑着,躺在床上休息,结果闯进来一群人,把他拉到戏台上打,我当时很怕,一直在哭。”他们一家人都没有反抗过。村民说,当时郑流涎的小儿子因发高烧,得不到及时治疗,成了痴呆,如今依旧要花很多费用治疗。郑流涎一走,小儿子只能靠扫垃圾过日子。

晚年贫苦 他一直保持龙江精神

  文革过后,郑流涎被平反,但他依旧保持着龙江精神。

  “他退休后回家,家里真的还很穷,小孩也都在打工,没有多少收入。而本来每一个党员都能领到的每年100元的补贴,他也因为文革被降断、罢官而没能领到。”郑饭桶说,郑流涎做了那么多事,确实也吃了不少亏。

  后来,郑饭桶为他申请了乡镇的乡灾款,每月40元,但郑流涎不肯接受。“他说,他不能白白拿走这笔钱,希望能为村里做事。”后来,村部请他来看护村部,每个月发给他200元补贴。(本网记者 方锦燕 胡婧)

(责任编辑:时尚)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