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知识 >首届中国金融学科年会召开! 正文

首届中国金融学科年会召开!

[知识] 时间:2024-05-01 03:57:57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焦点 点击:121次
来源:金融论坛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与中国工商银行现代金融研究院联合主办,首届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中国召开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金融《金融研究》编辑部、学科《金融论坛》编辑部承办的首届首届中国金融学科年会(2023)于9月22日至23日在京举行。

  本届年会设序幕论坛、中国召开中国金融学科自主知识体系联盟理事会(筹备会)、金融开幕论坛以及5个主题论坛。学科来自全国高校金融学科校(院)长、首届学术带头人与中青年学者代表,中国召开以及中国人民银行、金融中国工商银行等机构的学科业界代表参加年会,围绕资本市场发展与改革、首届金融与高质量发展、中国召开货币理论与政策、金融金融改革与市场定价、金融监管与风险防范等重大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助力理论创新,回应时代需求,传播中国声音。

  开幕论坛

  9月23日上午,首届中国金融学科年会(2023)开幕论坛举行,国家金融研究院揭牌。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中国工商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张伟武,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副司长聂清斌出席开幕论坛并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吴晓求,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金融研究》主编周诚君,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中银国际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长曹远征,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白重恩,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王国刚,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原执行院长张春,南开大学党委副书记梁琪发表主旨演讲。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金清,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长吴卫星,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助理、金融学院党委书记刘莉亚,北京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副主任刘晓蕾,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中国金融研究院院长王擎受邀出席会议。此外,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领导和专家,以及全国百余所高校金融学科带头人和青年学者代表共400余人参加会议。开幕仪式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国家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庄毓敏主持。

  国家金融研究院成立

  张东刚、张伟武、聂清斌、吴晓求共同为“国家金融研究院”揭牌。

  国家金融研究院是中国人民大学设立的、面向世界的一流科研创新高地,聚焦“国家战略、时代课题、人类问题”“面向全国、面向国际、面向未来”,打造具有“全面开放、广泛合作、多元联通”鲜明特征的综合平台。研究院立足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将通过原创性的思想贡献切实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

  党委书记张东刚致辞

  张东刚强调,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中国经济正处在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之中,需要我们关注和解决中国金融学面临的时代之问,加强学术交流创新,引领金融学科的进步。首届中国金融学科年会的召开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时刻,也是一次重要的学术盛会,大会将为促进学术交流与创新,关注和解决中国金融面临的突出问题,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

  围绕建构中国金融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张东刚分享了三点思考。第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遵循,坚持好、运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党的创新理论引领贯穿始终。第二,要坚持以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为立足基点,回答好金融领域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努力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开辟新赛道、新领域,塑造新动能、新优势。第三,要坚持以传播中国声音为使命担当,不断增强金融学术的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中国工商银行党委委员

  副行长张伟武致辞

  张伟武表示,中国工商银行在支持重点高校等创新主体的高质量发展方面,始终发挥着主力和引领作用。中国人民大学与中国工商银行合作历史悠久,国家金融研究院的成立,将开启中国人民大学与中国工商银行银校合作的新篇章。

  围绕未来如何加强中国人民大学与中国工商银行的合作,张伟武提出携手加强金融理论研究、携手加强金融业务合作、携手促进金融科技发展、携手建设特色高端智库四点希望。他表示,未来中国工商银行将继续为“产、学、研”融合发展、银校合作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模板,为中国特色金融理论和实践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

  副司长聂清斌致辞

  聂清斌表示,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主力军,也是金融学科知识体系构建的排头兵,面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提交一份完美答卷。

  在高校金融学科建设方面,聂清斌指出,要以重大专项为牵引,厚植金融学科理论研究的基础,重点布局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和中国特色经济学研究,服务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要以联盟建设为载体,汇聚众智,强化有组织科研,形成论坛、期刊、团队等立体支撑、多维互动的优质力量;要以国家的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展高质量的资政建言,提升智库服务能力,为党和国家的决策提供工作参考。

  庄毓敏主持

  庄毓敏表示,当前全球经济金融发展面临多重挑战,急需提振信心,促进金融稳定与经济复苏。在此背景下,首届中国金融学科年会的召开,对于建构中国金融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建设具有深远影响。

  主旨演讲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

  理事长 李扬

  李扬以《金融助力共同富裕》为题演讲。他深入剖析了共同富裕的内涵和实现路径,阐释了对金融如何为共同富裕服务的思考,并以零工经济为切入点,指出金融支持共同富裕可以通过发展政策性金融业务和金融科技,办好合作金融,支持合作经济发展等渠道进行,为如何更好践行金融使命提供指引。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

  中银国际研究有限公司

  董事长 曹远征

  曹远征以《人民币国际化的回顾和前瞻》为题发言。他探讨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历史进程和前瞻方向,指出人民币国际化经验的学术贡献在于对“蒙代尔三角”进行了变形,在货币政策独立性、汇率自由浮动、资本自由流动三者间寻找到了“非角点解”。未来,可以从人民币全面可兑换与利率的全球覆盖两个方向入手,思考货币国际化的中国之路。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白重恩

  白重恩以《金融支持高质量发展》为题进行演讲。结合中国经济体制与社会发展对金融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他指出,在基本经济制度下,怎样为不同所有制企业提供同等的获得资金的机会,金融机构是否具有足够的独立性,怎样对政府债券进行风险评估和风险定价,金融如何支持创新、解决老龄化等问题仍待深入思考。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教授 王国刚

  王国刚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资产机制》为题发言。他强调,在讨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时,不能忽视债务资金所解决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中国地方政府负债主要形成了各类现金流充足、质量总体良好的资产,应从资产角度考虑债务清偿问题,化解债务风险,推动地方债务处置的法治化和市场化进程。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

  与实践研究院院长 李稻葵

  李稻葵以《中国金融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学理思辨》为题演讲。他指出,中国金融自主知识体系的创新要站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高度推进,提炼出具有一般意义的、能够对其他国家提出启示的知识体系;要紧紧抓住政府与市场经济学这一主线来解决金融问题;要从经济学、金融学的基础思想入手,培养自主创新体系的人才队伍。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高级金融学院

  原执行院长 张春

  张春分享了《对构建中国现代金融学知识体系的一些思考》。他坚持问题导向,结合中国发展的现实情况,从产权法律体系和市场体系角度探讨中国数据要素市场的建立,同时阐述了新兴国家现代化目标和路径、国家间政治和经济竞争对抗、全球不平等与国家内不平等、大数据与AI新技术应用等主流经济学面临的新问题,提出洞察与思考。

  中国人民银行

  金融研究所所长

  《金融研究》主编 周诚君

  周诚君分享《关于碳市场发展的思考》。他以欧洲出台的法案碳边境调节税为切入点,分析了不可贸易品如何在资源优化配置中实现跨境调节,并探讨了我国碳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制度安排的相关问题,对于如何优化金融供给,助推绿色低碳转型提出建议与思考。

  南开大学党委副书记 梁琪

  梁琪就《商业银行绿色治理的绩效与内生动力的研究》分享了相关成果。他指出,监管政策在银行开展绿色治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性作用;实证研究发现,银行开展绿色治理总体上能够降低风险,但对收益的影响不明显;银行开展绿色治理存在着贷款定价的溢价效应,而与绿色治理水平较高的银行发生借贷关系的企业可以获得绿色声誉效应。

  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

  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

  吴晓求

  吴晓求围绕《中国金融学自主知识体系:一般与特殊》进行演讲。他分享了关于中国金融学的自主知识体系一般与特殊的案例观察,强调必须对现有的金融理论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学习与借鉴,以开放思维对已有的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作出增量贡献。他指出,应重点关注中国资本市场在减持、IPO泛化、融资标的、增发等方面的问题,推动资本市场改革。

  主旨演讲环节由中国工商银行现代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深改办副主任(主持工作)、《金融论坛》主编杨赫主持。

  主题论坛

  9月23日下午进行了本届年会的五场主题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位专家和青年学者参会,围绕“资本市场发展与改革”“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货币理论与政策”“金融改革与市场定价”“金融监管与金融风险防范”等五大主题进行研讨。各论坛的学者们均开展了充分和深度的分享与交流。

责任编辑:李琳琳

(责任编辑:知识)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