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条黄鳝,让罗勇和三里乡的村民们乐开了花......

[知识] 时间:2024-05-02 14:59:54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时尚 点击:98次

  原标题:带动1.5万人就业年产值超11亿元  ​一条黄鳝钻出富民增收路

养殖户喜获大黄鳝。条条 本报全媒体记者 洪怀峰摄

三里乡万亩黄鳝养殖基地。黄鳝花 本报全媒体记者 洪怀峰摄

眼下,让罗正是勇和黄鳝放苗季。南昌市进贤县三里乡前进村的乡乐开黄鳝育苗大棚内,养殖户胡晓华正在忙碌。民们今年我养了3万斤黄鳝,条条加上育苗1.18万斤,黄鳝花扣除养殖成本,让罗年纯收入预计40万元。勇和退捕渔民胡晓华告诉记者,乡乐开他依靠养殖黄鳝,民们一家人过上了好日子。条条胡晓华日子越过越红火,黄鳝花得益于近年来,让罗鄱阳湖实施退捕禁捕后,地处湖区的三里乡,依托丰富的水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黄鳝特色养殖业,赋能乡村振兴。目前,三里乡黄鳝养殖面积达到1.5万余亩,年产量达3500万斤,带动相关从业人员达1.5万余人,年产值超过11亿元。黄鳝养殖业为湖区农民人均年增收5000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

谋产业,改捕鱼为养鳝鱼

三里乡濒临鄱阳湖,三面环水。过去,这里的居民世代以捕鱼为生。2020年,我省提前一年实施鄱阳湖10年禁捕政策。如何让湖区农民上得了岸,扎得了根,致得了富?这成了当地政府一道必答的民生考题。

三里乡政府通过调研认为,全乡处于湖区,河湖池塘星罗棋布,草洲肥沃,天然饵料充足,适宜发展生态养殖。

只要有产业,就不愁百姓没活干,没钱赚。在三里乡党委书记张显明看来,虽然鄱阳湖禁捕,但靠湖吃湖仍有出路,换一种吃法,湖区农民仍有奔头。

张显明发现,因三里乡以前是血吸虫病的重灾区,2005年是全国血防试点乡,从那时起,湖区部分农民开始转型养殖黄鳝。特别是近年随着消费升级,人们从吃得饱转向吃健康吃营养,而黄鳝素有水中人参之称,受人们喜爱,所以三里乡最终选择发展黄鳝养殖业,并从资金、技术等方面对养殖户进行全面扶持。

十四五省定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前进村日益富起来,恰恰就是得益于此。村里黄鳝养殖大户杨海胜,以前在广东务工做塑胶模具出口生意,后来因国际市场剧烈波动,生意一落千丈,决定返乡创业养黄鳝,并摆脱了困境。如今,村里脱贫后,在接续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依托杨海胜的技术,建了50亩黄鳝大棚育苗基地,每年通过分红,村集体有7.1万元的固定收益,脱贫户在基地做喂料、清运等工作,每天有100多元务工收入。

今年大棚育苗可以达到15万斤左右,个人年收入能达到50万元左右,村里可获得3万余元的产业发展资金。杨海胜告诉记者,现在村里有钱了,修了水泥路,有了稳定电源,村民用上自来水。

截至目前,三里乡通过改捕鱼为养鳝鱼,兴产业,促就业,带动1.5万余人从事相关产业,年产值超过11亿元,年利润达2.3亿元。该产业为湖区农民人均年增收5000元,凭一条黄鳝钻出了富民增收路。

拉长板,从小弱散转规模化

近日,记者走进三里乡六〇圩和七〇圩的万亩黄鳝养殖基地,只见一个个整齐划一的鳝池,一排排错落有致的网箱,交织成一片充满生机的水上世界。

每天16时,养殖大户罗勇装好饵料,驾驶小船,穿梭在池塘的网箱间,除了给鳝鱼投喂饵料,还拨开覆盖在网箱上的花生草,查看黄鳝的长势。

一般4月份在大棚进行育苗,这个季节再把黄鳝苗投放到外塘网箱,采用网箱里放置花生草或水葫芦的绿色养殖方式,将黄鳝和鱼共养,自然对水进行净化,生态又健康,养出来的黄鳝体大味鲜,很受市场欢迎。谈及黄鳝养殖,罗勇打开了话匣子。

罗勇是三里乡爱国村村民,是三里乡率先转型养殖黄鳝的渔民之一。不过,他的养殖路并非一帆风顺,最初由于技术不成熟,黄鳝病死大半,本钱几乎赔光。后来在当地政府的大力帮扶下,他不仅得到100万元创贷资金支持,还得到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江西农业大学的专家指导,养殖规模也逐渐扩大。目前,罗勇养殖黄鳝170余亩,并建有黄鳝育苗暂养大棚、工厂化养殖大棚26个,还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提供鳝鱼苗、饲料和冷库储存等服务,带领29名社员一起发展黄鳝产业。

罗勇的发展之路,恰恰是三里乡拉长板,让黄鳝养殖业从小弱散走上规模化的一个缩影。三里乡党委副书记刘志平向记者介绍,为解决黄鳝养殖业小弱散带来的抗风险能力不强、市场议价能力差等积弊,三里乡打出组合拳:一方面政府通过扶强培育养殖大户,与农户签订水塘流转协议,再统一改造标准化水塘,承包给养殖大户,让大户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另一方面,投入上千万元对黄鳝规模化养殖基地进行路面硬化、污水处理、高压线线路、机耕路等基础设施提升改造,为产业的持续、稳定、有序发展提供基础设施的保障;再者,在县委统战部的指导下成立了进贤军山湖黄鳝养殖产业协会,实现抱团发展,并在县委组织部的引领下,申请成立黄鳝产业党委,让黄鳝养殖的政策和意见建议能及时上通下达。同时,进贤县政府为黄鳝养殖户提供信用背书,破解规模发展的资金难题。

一系列助农惠农政策,不仅让三里乡黄鳝养殖小散户逐渐退出,中小型养殖户也逐渐向规模户转变。目前形成了以爱国村为核心的万亩黄鳝养殖基地,产业集中度超80%。全乡已组建了6个养鳝专业合作社,2个水产公司,养殖规模达400箱以上养殖户526户,总计超46万箱,年产量达3500万斤。

补短链,向全产业链延伸

6月2日,天气晴热,记者走进三里乡六〇圩猪母段,挖掘机、起重机、工程车等轰鸣不断,运输车来回穿梭,现场一片繁忙施工景象。

三里乡产业办主任辛志刚向记者介绍,这里正在打造的是集养殖、观光旅游为一体的进贤数字生态农业黄鳝养殖基地,不仅引入中国检测认证集团,还有综合水产批发市场,同时配建综合服务中心、物流中心、现代化育苗工厂,工厂化养殖示范区、露天养殖示范区等,共分三期建设。一期核心示范区3300亩,目前环基地水泥路已修通,标准养殖池塘改造完成60%,其他工程预计年底完工。

建设数字生态农业黄鳝养殖基地的目的就是变单一的养殖为全产业链布局。辛志刚告诉记者,三里乡的黄鳝养殖产业虽然规模上来了,但依然存在短板。最明显的就是没有市场定价权,还有就是发展路上的卡脖子问题——黄鳝种苗,另外产业链也没有得到有效延伸。以黄鳝种苗为例,目前三里乡的黄鳝种苗绝大多数来源于野生捕捞苗,不仅量小,而且要从湖北、河南和安徽等地运输过来,由于运输时间长,导致黄鳝应激反应较大,成活率大打折扣,这些因素限制了黄鳝养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为破解这一难题,三里乡已经与华中农业大学合作,在进贤数字生态农业黄鳝养殖基地设立博士站,开展黄鳝种苗人工繁育合作。

辛志刚向记者算了一笔账:三里乡一年需要黄鳝种苗约2亿尾,野生种苗每尾为1.5元,而人工繁育的种苗每尾为0.8元,仅此一项可为养殖户省下约1.4亿元的购买种苗成本。

除此之外,三里乡经过考察,发现市场上已经有藤椒鳝片、烧烤鳝鱼片、鳝鱼预制菜等产品,这也成了三里乡眼下正在补齐的黄鳝深加工链条。

过去,我们就是养黄鳝,卖黄鳝。今后我们要把黄鳝进行深加工,效益会更高,赚钱会更多,大家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说起未来,罗勇和村民都信心满满。

记者手记

特字当头

链上发力

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三里乡为解决湖区农民生计,立足自身资源优势,紧贴民生、因地制宜,牢牢抓住特色黄鳝养殖业作为牛鼻子,兴产业,促就业,活了一方经济,富了一方百姓。

在这一过程中,三里乡特字当头,链上发力,通过扶优、扶强、扶大,淘汰黄鳝养殖小弱散对象,向规模化进军的同时,进行延链补链,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不仅与科研院校合作,解决黄鳝种苗人工繁育的卡脖子难题,还把目光瞄向了鳝鱼加工环节。此举可实现从黄鳝养殖的最初一公里到黄鳝产品销售的最后一公里通关,把黄鳝养殖规模优势向市场竞争优势转变,这对黄鳝特色养殖业提质增效、湖区农民增收带来了新钱景。

(责任编辑:综合)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