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沉船“南海I号”出土文物约106000件 对海洋贸易史研究意义重大

[探索] 时间:2024-05-04 04:01:42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焦点 点击:138次

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胡思源作了题为“南海Ⅰ号”2018年的发掘与发现”的报告

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胡思源作了题为“南海Ⅰ号”2018年的发掘与发现”的报告。

  中国小康网讯 记者麦婉华 记者从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获悉宋代古沉船“南海I号”发掘工作最新情况。宋代据悉,沉船出土“南海I号”是文物目前世界上发现年代较早、船体较大、约件洋贸易史研究意义保存较完整的对海宋代远洋贸易商船。

  近日,南海I号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举办“2018广东文物考古汇报会”。宋代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的沉船出土胡思源作了题为“南海Ⅰ号”2018年的发掘与发现”的报告。他表示,文物2018年“南海I号”的约件洋贸易史研究意义发掘工作以提取船内文物为主,经初步统计,对海该年度出土文物数量约106000件,南海I号以瓷器为最多,宋代还包括金器、沉船出土银器、铜器、铁器、铅锡金属器、竹木漆器、朱砂等类型。

  瓷器从产地来源看,主要源于浙江、江西和福建三省,为南方著名窑口所产,如浙江龙泉系的青瓷、江西景德镇的青白瓷、福建德化白瓷及磁灶窑黑釉瓷和酱釉瓷、闽清义窑青白瓷等。此外还有少量其他窑口的瓷器。器型囊括碗、盘、碟、瓶、罐、壶、盒等,种类丰富,制作精美。此外还提取了一批疑似药材、橄榄、稻壳和骨骼、咸鸭蛋等动植物遗存。

  就目前发掘情况看,沉船上部建筑和部分船板受损,甲板及以上大部分缺失,甲板以下保存较好。船体残存结构基本清晰,左右舷板、水线甲板、肘骨板、隔舱板、舱内垫板、舵承孔及固定隔舱板的舱壁扶强材等船体结构已经比较明了,船桅夹、抱面梁、甲板、船壳板、底板和纵隔板多已显露,船板搭接等部分造船工艺比较明确。

  沉船的木船体残长约22.1米,船体保存最大船宽约9.35米,已发掘的船舱内最深处约2.8米,分布轮廓面积约179.15平方米,共有14道横向隔舱壁板,分15个船舱。船体中上部使用多重木板对接或搭接结构和榫卯嵌合、铁钉和木钉等铆合固定的工艺技术,两舷上部及船壳板多为三重板结构。沉船船型宽扁,船艏平头微起翘,两侧船舷略弧曲,艏艉部弧收,具有一定的型深,沉船是长宽比例小、安全系数高、耐波性好、装货量大的短肥性船型,属于我国古代三大船型的“福船”类型。与福建泉州湾后渚沉船、海南西沙“华光礁Ⅰ号”沉船结构相近,共同反映了南宋远洋商船制造技术和工艺特征。

  沉船的船体结构基本保存于海泥之下,作为一个相对独立而又结构完整的水下遗存,在相关的文物船体、社会关系、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进行考古学观察,其蕴藏的信息总量极为庞杂,对于开展我国古代造船技术、海外航运、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广东省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研究员魏峻进行点评称,通过水下考古资料去了解南宋时期的社会历史、海洋贸易史,这方面的研究力度要加大,后期的展示工作要加强。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