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娱乐 >芙蓉街上的张诗仙 正文

芙蓉街上的张诗仙

[娱乐] 时间:2024-04-29 21:58:35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综合 点击:126次
芙蓉街上的芙蓉张诗仙

     《大清畿辅先哲传》

芙蓉街上的张诗仙

     民国《南皮县志》

芙蓉街上的张诗仙

       □侯 环

       拥有三百年悠久历史的济南“金街”芙蓉街,当年绝不仅仅是街上一条小吃街,它的诗仙核心价值,乃是芙蓉文化街。这里不仅有众多蜚声齐鲁的街上文化机构与商肆店铺,更为重要的诗仙,它历来是芙蓉名士荟萃之地,留下数不清的街上名流旧踪、风雅韵事。诗仙

       近日,芙蓉笔者便在晚清重臣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民国十七年北平文华斋刻本)中,街上发现了芙蓉街上一位名士张恪的诗仙踪迹,此人乃是芙蓉张之洞的叔祖,政事与文学兼优。街上张之洞《济南杂诗五首》之五专写张恪其人其事:

       南桥老子本诗仙,诗仙归卧柴桑二十年。昨日芙蓉街上过,数闻人道使君贤。

       南皮望族,山左知县

       “南桥老子”者,正张恪是也。张恪字佩庚,号南桥。清代直隶南皮人。嘉庆十三年(1808)戊辰科举人。这南皮张氏,可非同一般人家,自明清以来,世代望族。“家巨富,有田二万亩,宏宅大屋,环城之垂。”(见《大清畿辅先哲传第三十四·张恪四世祖福蕴传》,下同)人们多言为富不仁,然而,这南皮张氏却是富而仁、贵而勇,张恪的四世祖福蕴便是这个家族的杰出代表。

       明朝末年,尤其到了崇祯年代,天下大乱,贼盗蜂起,南皮城西门有寺,寺僧慧印乃一恶人,他与盗贼私下相通。盗贼来到南皮,都前来投靠慧印,他们大肆抢劫行恶,县人不堪其苦。福蕴决心为民除害,他率领人员来到寺院,将恶贯满盈的慧印揪出,一举铲除。并毁掉盗贼老巢山寺,将其车甲械器收归官府,百姓远近称快。

       顺治元年,清军攻占京师,某王率兵至南皮,百姓恐慌,急于逃命。福蕴主动来到军营面见王。见到之后,他说,现在城中因大军来到,百姓惶恐不安。我愿意拿出家中钱财、布匹、粮食,献给王。只是希望大王能约束士兵,不要惊吓到百姓。王还没来得及说话,福蕴拿出所持五十斤重的铁椎,放到几案上。福蕴身长七尺多,须髯怒张,王心里早已暗暗佩服,及至听到他的一番慷慨陈词,更加高兴,解下自己的佩剑交给福蕴说:“军士有不听令者,剑斩之!”福蕴起身持剑,在军中申明军纪,民心大定。军中没有人敢入百姓人家掠取粮食蔬果的。

       先祖身上的这种为民请命、为官清正的品质,影响了整个南皮张氏家族,在第七世张恪的身上有了鲜明的体现。张恪中举人后,历署山东博兴、博平、冠县、高苑、馆陶知县。所到之处,留下良好政声。

       创书院藏书三万“钩距法”民呼青天

       道光十二年(1832),张恪署博兴知县,据清道光《重修博兴县志》记载,博兴大旱,张恪上言,请求缓征。有人说,不征收你也没有收入啊。张恪答道,这是攸关百姓生死的事情,怎能为了自己利益而坐视不管呢?

       民国《南皮县志·文献志仕绩》有张恪传,记录了张恪在馆陶县任上的事迹。滨卫河有堤工,平日按地亩敛钱,官府在汛期还向民众索钱。张恪一概把钱退给百姓,又把往昔摊款助修堤埝,并刻石于县衙前,作为纪念。

       张恪在馆陶县任上,一个影响后世的创举便是创立“陶山书院”,馆陶之有书院,自此始。他筑瓦房五十间,并建藏书楼,藏书高达三万余卷。显然为张恪家藏居多。张恪以此招诸生,并亲为讲授,从根本上提高了馆陶学子的文化素质。

       古时循吏,承担着养民、教化和理讼的三重职责,张恪为防止民俗偷惰,亲自去县郊检视,对耕种良好者,奖以银钱;荒芜废弃者,让大众监督、责备他。贫户无力自耕,官府供给农具,不努力耕作的,按规定处罚。

       张恪所到之处,在抑豪击强,屏绝奸蠹的同时,尤其注重树立良好社风民俗。有妇女告其子不孝,恪让他儿子县衙服役数月,令其回家服侍母亲,使其终于转化为孝子良民。在他执政期间,“民毋敢侧冠束衽,挟笼鸟睥睨衢肆间”。

       张恪尤严于捕盗,逮住重刑至死。由此,社会风气大好。

       处理百姓诉讼是考验地方官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据县志记载,张恪处理百姓诉讼,不仅能分清曲直,依法处理,且疑难隐蔽,亦能察其真情,当机立断。在审判时,他能使用“钩距法”。

       钩距法是我国古代的侦讯之术,据《汉书》记载,西汉时曾任颍川郡太守和京兆尹的赵广汉最擅长钩距法:(赵广汉)尤善为钩距,以得事情。钩距者,设欲知马价,则先问狗,已问羊,又问牛,然后及马,参伍其价,以类相准,则知马之贵贱,不失实矣。

       馆陶等县民众称张恪为“张青天”,茌平人有狱讼,人们往往愿意到馆陶去诉讼。张恪离开博兴、高苑时,民众挽留,不让他离去。离开博平,百姓皆立祠祀之。及离开馆陶,百姓更是扶老携幼,倾城出动,流着眼泪奔走相送。

       张恪后因父丧回家,杜门事母,终其身不复出。据民国《南皮县志》所载《卯金家训》“又萧家桥张佩庚先生恪罢官后,自开义学,躬教之门生来者,皆授以餐。不但不收脯修也,子曾浴孝廉,与余同年,孙嗣陶伯麟,曾孙元翰元来皆孝廉。”“秋蝶诗”一举成名“张年华”名噪津门

       张之洞称其叔祖为诗仙,可见其诗才非同一般。梅成栋《津门诗钞》录其诗六首,并有详细介绍:

       “按佩庚少负文誉,每试辄冠其曹,曾以秋蝶诗见知于陈荔峰学使,其句曰:‘年华回首春无价,花事关心鬓有霜。’时沈云巢太史与同优等,戏呼为‘张年华’。”

       陈荔峰学使,钱塘进士陈嵩庆,陈字复葊,号荔峰。嘉庆十年(1805)、十一年官顺天学政,官至吏部左侍郎。陈嵩庆不仅精诗文,更

       兼金石书法。张恪的诗作得到如此人物的赏识,足见非同寻常。再是,他的诗作与沈云巢太史同列优等,沈云巢太史,直隶天津进士沈兆沄。沈兆沄(1783—1886),字云巢,号拙安。嘉庆二十二年(1817)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官至浙江布政使。谥文和。著有《织帘书屋诗钞》等。其诗作成就颇高,时人称其诗“和平安雅”,独具特色。

       读者若问:这“秋蝶”诗何以就这么厉害呢?让我们看看这诗的详细来历:

       “张佩庚先生恪应科岁试时,古场以秋蝶命题。先生诗云:年光回首春无迹(前作“年华回首春无价”),花事关心鬓有霜,学使擢为第一人。皆呼为张秋蝶。”(崔旭《念堂诗话》)

       原来是张恪作诸生(秀才)时的“岁试”,在考场上如此短暂的时间内,能有如此出色的诗作与发挥,简直就是奇迹。我们且来分析一番。

       这诗的独具一格的特征,在于它不是通常地、一般地、外在地、千篇一律地写秋天的蝴蝶,而是聪明地将秋蝶拟人化,从而将全诗化作了秋蝶的浅吟低唱的内心独白。秋蝶说:在秋天里,我依然无限眷恋地回顾我在春天里的美好年华,那时,我在风香盛开的鲜花丛中飞来飞去,沉浸、陶醉于繁忙的花事,真的是青春无价呀;可现如今,虽是依然倾心于花事,却是两鬓斑白,布满了秋之寒霜。这独白凄凉而悠长,足以动情移性。

       这仅仅是秋蝶的独白么?它又何尝不是人生无常、韶华易逝、尘世浮沤的生命况味的总体象征!

       文学的根基在叙事,真的是一个写作的高妙诀窍呀!

       芙蓉街上,“数闻人道使君贤”

       据《张文襄公年谱》,咸丰十年(1860)秋冬间,张之洞至济南,入山东巡抚文煜幕府,即在济度岁。至咸丰十一年三月回籍。“公在济南作诗甚多”。此诗即写于咸丰十年至十一年间,此时张之洞二十五岁。张之洞写有诸多济南诗作,《济南杂诗五首》即其中之一。

       “南桥老子本诗仙”,南桥,张恪之号,老子,张之洞对叔祖的尊称;诗仙,张之洞对张恪诗人品质与才能的定性,张恪诗想像奇特,感情饱满,大有诗仙李白的风范。

       “归卧柴桑二十年”,张之洞此诗写在咸丰十年,前推二十年,即张恪约在道光二十年(1840)从济南返回故乡(柴桑)的。这即是说,张恪罢官后并没有离开济南,而是又在济南居住了将近十年之久,方始因父丧、侍母而返回原籍的。

       清代,宦游山东的知县大多都会在济南安家的,特别是张恪作为名门望族的富裕人家。那么,张恪究竟安家在济南何处呢?下面的诗句泄露“天机”:

       “昨日芙蓉街上过,数闻人道使君贤。”使君,张恪;这里的关键词是数闻,它的内涵是,张之洞来到芙蓉街上,不是听到一个人,而是很多人,在夸耀张恪的人品与贤能,张恪寓住芙蓉街上,当无疑矣!

       诗后张之洞还记下芙蓉街上一家书铺主人对于张恪的赞扬,这家的主人是馆陶人更是亲见了张恪在馆陶的非凡政绩。(“昨过书肆,闻主人谈从祖父南桥先生,赞叹不绝,先生曾知馆陶县,主人县人也。”)

       由此可知,张之洞充满着对于叔祖南桥先生的倾慕之心,前来张恪寓居的芙蓉街上寻访叔祖旧踪,想不到,收获了众多济南人对于叔祖的赞美,张之洞十分激动,遂吟咏成篇。

(责任编辑:休闲)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