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妇再嫁时带上“捡来的流浪汉”,收留了26年

[知识] 时间:2024-05-08 23:35:03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探索 点击:130次
这是安徽一个长达26年的爱心传奇!

1997年深秋,农妇年一个智障的再嫁流浪汉在明光市泊岗乡新淮村转悠时被一位妇女“捡”回家!

原本以为很短暂的时带上捡收留收留,结果却长达26年。浪汉

26年来,安徽好心妇女带着流浪汉从一个家到另一个“家”,农妇年从青春而立到年迈花甲,再嫁从亲力亲为到子女接棒,时带上捡收留用最平凡但又最动人的浪汉善举诠释了人间大爱。

她,安徽就是农妇年王翠华,一个平凡的再嫁安徽乡村女性。

9月2日,时带上捡收留在明光市泊岗乡新淮村,浪汉大皖新闻记者见到了这位用爱心谱写大爱传奇的乡村妇女。62岁的她,至今仍用执着的行动续写这个传奇的爱心故事。

那个曾经的流浪汉,现在已是家人

泊岗乡位于淮河东岸,是明光市最远的乡,离市区有77公里,从地图上看就像直接“嵌”入到江苏省泗洪县境内一颗“半椭圆”的宝石。

当日中午12时,记者赶到泊岗乡新淮村胡台五组的王翠华家。出现在记者眼前的“主角”,是一位身材矮小、头发花白的老人,走路还一瘸一拐。尽管如此,她还是在厨房里进进出出紧张忙碌着准备午饭。

老人忙的间隙,记者了解到,王翠华今年已经62岁,走路不便是她小时候落下的残疾。21岁时嫁到泊岗乡新淮村施道勇家,一直以种田为生。

“十二,洗洗手准备吃饭了!”见午饭弄得差不多了,王翠华微笑着走向院内一位端坐的老者身旁,拉着他缓慢地走向卫生间帮其洗脸、洗手、擦干。一切忙完后,她又牵着老人来到正屋小桌旁坐下,正式用餐。

“慢慢吃,别被鱼刺卡着!”王翠华夹起一块鱼,仔细地将一根根细鱼刺挑出来,缓慢地塞进老人嘴里,待其下咽后又夹一团米饭和蔬菜送进老人嘴里。她一边喂着,一边不时用毛巾帮其擦掉嘴角溢出的汤汁。

“这就是‘十二’,曾经的流浪汉,现在已是我的家人了!”王翠华告诉大皖新闻记者,“十二”智力有些障碍,除了简单的言语交流外,生活基本无法自理。尽管这样,“十二”还特别认生,生活中只有王翠华的招呼他才听,其他任何人的指令都无效。

“十二”这样唯一的信赖,来源于王翠华26年来的默默奉献。

遇到了就是缘分,多双筷子的事儿

“‘十二’是我和我那口子在家门口‘捡’来的,当时我才36岁。如今我都62岁了,我那口子也走了12年了!”当说起那段尘封已久的往事,王翠华心情变得好了很多。

1997年深秋一天,王翠华夫妇像往常一样劳动回来,突然发现家门口坐着一位年纪看起来像50来岁的中老年男子,衣衫褴褛,目光呆滞,瘦得像皮包骨头且浑身散发一种臭味。

多次问话后发现,这人竟是个“傻子”,一问三不知。王翠华随后端来热饭菜,只见他双手并用、狼吞虎咽。因担心是附近哪家老人走失,王翠华除自己寻找外,还四处托人打听,但都一无所获。

王翠华经多方打听才粗略了解到,这人来新淮村已有段时间,由于交流障碍,无人知晓他来自哪里、叫什么名字、多大年龄,平日偶尔帮农户干点儿农活会得到一点儿吃的,困了就直接睡在田埂下。

“这样下去迟早会出事的,这是人命啊!”心地善良的王翠华夫妇决定将其收留。由于流浪汉只会从口中发出模糊的“十二”声音,于是王翠华夫妇就叫他“十二”。

“人家捡金、捡银,王翠华两口子捡回来一个呆头呆脑的‘傻子’,哎,真不知咋想的?”当王翠华夫妇正式收留“十二”时,村里人都用另样目光看待,王翠华也成了村民眼中的“怪女人”。

对此,王翠华总说,“遇到了就是缘分啊,多双筷子的事儿,为啥看着老人受罪呢!”就这样,这双筷子一多就多了26年,从未少过一餐。

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会带着他过下去

常言道:“亲戚可走不可留”,何况是一个非亲非故的痴呆流浪汉。

说起这几十年照顾“十二”的经历,王翠华感到很自豪,说起来也滔滔不绝。也许是那个原本早就可能消失的生命,在她的拯救下仍然健康地活着。

“日常吃喝生活都还好说,主要是担心他跑出去不知道回来,在外面受罪。”王翠华说,由于智力原因,“十二”没有基本的思维和辨识能力,很容易受情绪的影响,稍不注意就跑了出去,然后就找不到回来的路。这样的情况,每年都要发生数十次。

最难找的一次是在2010年冬季。那天雪下得很大,“十二”又不见了。一家人冒着寒冷找了整整两天半,王翠华硬是拖着残疾的腿在雪地里一瘸一拐找遍全村,最后终于在河堤旁的树林里找到了。

2011年冬天,王翠华丈夫施道勇身患重病。弥留之际,他拉着王翠华的手说:“‘十二’在我们家有14年了,也是我们家人了,我走以后,你和孩子要照顾好他,带着他一起过日子。”

面对着丈夫的遗嘱,王翠华含着泪许下诺言:“你放心,我们都把‘十二’当大哥,他就是我们的亲人。以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会带着他过下去。”

照顾一个毫无血缘关系的痴呆老人的饮食起居,一般人是难以做到的。让王翠华感到欣慰的是,“十二”越来越听话,犯错也变少了。

春夏秋冬,年复一年,王翠华一家悉心照顾痴呆老人的故事,随着淮河水飘向远方,无数人都被感动。

“他们家儿子儿媳常年在外打工,她在家种地,生活也不容易,却把傻子当亲人伺候,这在农村很少见。”邻居蒋德刚打心底敬佩王翠华一家。

重组家庭,带上“十二”是唯一条件

“领他回家就是一份责任,他就是我们家的一分子。”丈夫去世后,王翠华坚强地撑起了这个家。

大皖新闻记者了解到,无论是女儿出嫁,还是儿子结婚生子,都是她一手操办。同时,她始终没有忘记丈夫的遗言,一如既然地带着“十二”一起生活。她知道“十二”喜欢吃什么、能吃多少,不管日子多难多苦,她都尽量满足。

“肉丸子、馄饨、小草鱼,这些都是他最喜欢吃的,只要有机会就会做给老人吃。”知道情况的邻居告诉记者。

王翠华夫妇长年照顾流浪汉在当地成为美谈。丈夫去世后,王翠华家的实际情况引起村两委高度重视,经报请相关部门批准,为“十二”办理了户口,乡政府还为其申请了农村“五保户”。

王翠华按照丈夫姓氏为“十二”取名为施道文,推算其出生日期为1944年10月4日。自此,王翠华终于将“十二”登记在自己的户口本上,成为一家人。

六年前,经好心人撮合,王翠华和村民刘子凤重组了家庭。重组前,王翠华提出的唯一条件就是必须带“十二”一起生活。刘子凤对王翠华收留“十二”的行为十分敬佩,欣然答应。

婚后,王翠华和刘子凤在自家院内为“十二”建了一间房,每天夜里都要去查房看夜;吃饭时王翠华首先把“十二”安顿好,有好吃的都催他先吃。“十二”今年79岁了,在王翠华26年精心照顾下,身体很硬朗,还学会了一些基本的动手能力。

家风传承,儿女将接孝心传力棒

如今,王翠华已年过花甲,由于年龄增长加上长期的劳累,身体已大不如前,患上了糖尿病、胃窦炎、高血压等多种疾病。尽管如此,她对待“十二”的照料和关爱丝毫没变。

有人劝王翠华把老人送到敬老院,她总是憨憨地笑着回答,“我答应过道勇要给‘十二’养老送终,就算有一天我走在他的前面,我的儿子儿媳也会好好照顾他,这是我向道勇许下的承诺,也是孩子们跟我保证过的。”

在潜移默化影响下,王翠华的子女们也把“十二”当成了家人,儿子儿媳、女儿女婿都喊“十二”为大叔,两个小孙子一口一个“大爹”叫得很亲,还调皮地趴在老人身上玩,一家人生活得很温馨。

“婆婆给我们晚辈做了很好的榜样!目前‘十二’大叔和公婆身体都还好,我和老公商量过,如果有一天他们需要我照顾了,我和老公一定会将他们接到身边,尽心尽力好好侍奉他们,给他们养老送终,这也是我们子女的幸福!”远在江苏扬州打工的王翠华儿媳丁燕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很坚定地说。

大皖新闻记者 叶素健 袁星红 通讯员 张子国 史悦

来源:大皖新闻

编辑:何钱源

(责任编辑:时尚)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