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网红抢着吃见手青“求中毒”,云南人都劝急眼了

[娱乐] 时间:2024-04-29 18:46:25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百科 点击:144次

    

众所周知,云南一直有两大不走寻常路的届网见手急眼特产——

一是看完让人担心当地人精神状态的“癫系网红”、二是红抢吃完让你想要加入他们的野生菌子。(bushi

最近正是着吃菌子的赏味季节,原本也是南人各地网友看云南人笑话的季节。

但没想到,今年勇夺“胆大第一名”的求中毒居然是外省人。

前阵子美国财长来北京,届网见手急眼在某云南菜馆连吃四盘“见手青”,红抢也勾起了从来没敢吃过云南蘑菇的着吃外地人的无限好奇。

托网购的南人福,如今他们无需长途跋涉到彩云之南,都劝只需动动手指轻松下单。求中毒

据说最近每个收到见手青的届网见手急眼外地网友,都会露出兴奋而又清澈的红抢笑容。

仿佛忘了几年前念叨给云南朋友的各种野生菌中毒科普,打开泡沫箱、拿起大炒勺;

喊出“成则品尝人间美味,败则看遍彩色小人儿”的口号。

只有云南人瑟瑟发抖,不仅是震惊于外地朋友们的勇气。

在看完了他们烹饪过程后更眼前一黑,个个成了捶胸顿足的老父亲:

“求求你们别瞎搞了,一看这个操作就是要见小人儿的。”

根据我的一位云南朋友的说法,他们那边每个家庭都有专门的“炒菌代表”。

“不是那个人炒的都不敢吃。”

怎奈外地朋友们却是初生牛犊不怕菇,主打一个自信。

在很多人看来,这不过就是一种蘑菇形状的豆角。“有毒不怕,我给它弄熟了不就行了嘛!”

见手青的学名兰茂牛肝菌,这个别称是因为它在破损后会发生颜色变化。

这一过程也让每个“外地炒菌大厨”兴奋不已。

只见他们一边切一边哼着小曲,仿佛在高中化学课上进行什么石蕊试剂的变色实验。

@毛正义

@毛正义

切完之后下锅,外地大厨们又秉承着中餐“以鲜为美”的理念。

“先炒火腿再炒菌,吃的就是这味鲜。”

@爱马内

@爱马内

看的云南人都傻了,没想到自己还有向别人科普“不要拿命吃菌子”的一天。

“有没有一种可能,见手青真的在很认真告诉你,它是有毒的?”

说到这里,不能不感谢云南网友们的高风亮节。

当初他们因为“恐龙扛狼”被全网调侃,连夜带着电脑跑去了贵州、四川、海南。

如今又匆匆跑了回来,只为了用IP增加自己忠告的权威性。

纷纷化身最苛刻的厨艺大赛评委,对每一个不知天高菌子厚的外地人,进行全方位的烹饪警醒。

可以说是当代互联网界的以德报怨。

看到广东朋友带着一次性手套切见手青,似乎敬畏之心满满。

但落刀切出的却是厚到半厘米的片。

立刻开启毒舌模式:“这是想做地三鲜吗?切的是滚刀块?”

@福气满满Jomin

@福气满满Jomin

美食测评博主炒了一盘见手青,盛赞“口感很鲜脆,从来没吃过这么鲜脆的蘑菇。”

评论区里的云南人却毫不买账。

“你完了,这玩意尝起来可不该是脆的。”

“真的没熟。”@星仔美食测评

“真的没熟。”@星仔美食测评

有人放了蒜、放了宽油、开了大火,自以为炒菌技术已经无懈可击,却依然无法获得云南评委们的认可:

“说了不要黏在铲子上,在你们当地还没有具备菌科的情况下,我圈出来的这几片就能要了你的小命。”

不过只需一个细节,就能证明他们只是刀子嘴豆腐心——

每次在网上看到有外地人吃了见手青,都会关注好几天,只为看之后他到底还更不更新。

真的别怪云南人嘴毒,他们确实是为你好。

见手青的毒素需要用高温来破坏,避免中毒的主要方式就是充分烹熟。

注意,是全,部,炒,熟。

所谓的切薄片、多放油、粘在锅和铲子上的蘑菇也要扒拉进去炒,都是为了确保没有漏网之鱼。

一般来说,把某个地方的特色美食做得过熟,很容易得到“不识货”的评价。

之前我妈的朋友从老家给她带醉蟹,被她一股脑全给煮了,还被朋友抱怨“糟蹋了好东西”。

一些会被彪哥怒斥的行为。

但云南人永远不会嫌你把见手青炒的太久。

“第一次做建议先放水里煮上15分钟,或者炸一会,谨慎点总不会错。”

如果你够细心,会发现评论区的云南人还会教一些奇怪的炒菌规则。

比如要先切配菜后切菌、见手青要有单独的盘子、烹饪过程中不要随意尝菜等。

请千万保持敬畏,不要以为这些规则像“用刀叉吃披萨”那样,是一种营造食物神秘感的仪式。

那都是吃菌多年的云南人积攒下来的经验和智慧。

这么说吧,见手青炒熟之后是美味,炒熟之前是厨房里的一级警戒物。

切它的刀、放它的案板,使用之后最好都尽快彻底清洗。

每年都要在家吃菌的云南人早就已经形成了肌肉记忆。

但你永远不知道,外地人会栽在那个环节。

一位山东网友在网上买了见手青,到货前就先咨询云南网友炒的时候有什么注意事项。

主打就是一个“听劝”,整个操作过程像做实验般严谨。

切薄片,放在水里焯了15分钟。

@甜汽水

@甜汽水

然后是放大量的油和蒜爆炒——这个油量已经让人怀疑她做的不是见手青,而是天妇罗。

结果当天兴高采烈说真好吃,第二天就进了医院。

云南人百思不得其解,搞不懂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由于正主在打吊瓶迟迟没有出现,评论区里甚至上演了一出剧本杀现场之《究竟谁下的毒》。

有猜测蒜放不够多的、有猜测刀没洗净的、还有猜测卖家发错了货的。

最后结论令人无语的程度堪比《走近科学》——

炒的没问题,中毒是因为无意间嗦了一下自己的美甲。

再回看视频,才发现答案早在题干中。在开始切片之前,这位网友曾用指甲掐了菌子一下。

@甜汽水

@甜汽水

本以为只是检验一下见手青新不新鲜,没想到顺便给自己的指甲淬了个毒。

“建议下次带上一次性手套。”

不得不说,最近外地人炒见手青看得云南人直着急,除了烹饪野生菌经验为0之外,还因为态度上缺少敬畏。

很多网友都把“见小人”挂在嘴边,甚至开玩笑说见不到小人等于白吃。

毕竟最近新闻里的见手青中毒都是这样的:

@冰冷热带鱼

@冰冷热带鱼

第一视角的描述更是神乎其神:看到七彩线条啦、家里的狗开口说话啦,爸妈头上出现了游戏里的血条啦……

全网都在凑这热闹,只是苦了云南人。

先是苦口婆心劝说野生菌中毒不是好玩的。后来见拦不住人吃,只能尽量提醒大家炒熟、吃完时刻关注自身状态。

比如建议不要同时喝酒,因为中毒头晕会误以为自己是喝醉了。

以及第一次炒不要放花椒:“有些毒菌子吃了会嘴麻,怕分不清楚是中毒还是花椒麻。”

当然更常见的一条建议是:来云南吃。

毕竟云南的医院每年都要接待一大帮吃菌中毒的病人,甚至还有自己的“中毒救治基地”。

“这就像痔疮最好去四川治,你老家的医生可能整个职业生涯都没遇到过一个野生菌中毒的案例。”

很难不怀疑是在借机推广云南旅游。(bushi

不过最最担忧的,其实是见手青的卖家们。

就在几年前,还有媒体批评个别网店商家“用致幻、见小人等噱头炒作见手青”。

最近他们却几乎毫无例外地,统统变成了野生菌毒性科普大使。

商家自己吃:问题不大,如果中毒是因为我的炒法有问题。

卖给顾客吃:这玩意毒性很大的,千万要小心。

@龟仙屋

@龟仙屋

一位网友怒斥店家教的炒菌做法有问题,大火炒十分钟,鲜菌子已经炒成了见手青薯片

怎么说呢,毕竟吃中毒了他可能会有麻烦,但炒焦了你只能怪自己。

事实上,如今网上卖见手青的商家给出的烹饪建议,已经无比内卷。

炒10分钟算什么?先炸十分钟,让菌子哥感受一下高等生命的科技力量。

煮火锅需要水烧开煮15分钟、炖汤需要1个小时——

上次在我家拥有这个待遇的食材,还是我妈从老家给我带过来的溜达老母鸡。

即便如此,有些商家依然不放心。

在一系列炼丹,啊不,炒菌技巧之后,还会贴心地补上一句:

“有不懂的记得问客服,不要自己乱搞。”

我只想问:听你的大火炒透,结果1斤的菌子被我炒成了半两,能再补发一些吗?

@纯爱战神盛小姐

@纯爱战神盛小姐

从理性上来说,吃见手青的确是需要谨慎对待。

尽管铺天盖地的段子、搞笑reaction,很容易让人忽略背后的危险。

@都市快报

@都市快报

不少网友开玩笑,“见手青是世界的bug,吃完之后看到的才是世界的真相。”

让我来告诉什么才是世界的真相:看到幻像,是因为见手青里的裸盖菇素正在刺激你的大脑、破坏你的神经。

根据现实中的案例,见手青中毒的症状远远不止“见小人儿”。

更常见的是头晕、上吐下泻,甚至大小便失禁。

“如何控制食用的量,才能让自己既能看到小人,又不至于住院?”

结果很有可能家里的马桶遭殃——而你只能全程清醒地面对这一切。

更别说见手青所属的牛肝菌种类繁多,又往往是以网上小店、街边摆摊的方式售卖。

莫说很少见野生菌的外地人了,就连生活在城市里的云南小年轻,都很难辨认出每一个品种。

之前有网友发布自己的“炒见手青”视频,结果大家发现那其实是人工培养的牛肝菌。

而发蓝的部位可能不是变色反应,“而是变质了“。

而在另一位博主的视频中,她在炒菌时放了巨量的油,炒的时间也够,但之后依然出现了轻微的中毒现象。

@湾头最乖的婆娘

@湾头最乖的婆娘

最后被眼尖的网友发现,她吃的其实是隐纹条孢牛肝菌——这东西就算炒熟了也依然有毒,压根不能食用。

怎么说呢,野生菌虽好,但食用依然需谨慎。

就算咱坚信自己炒菌技术一流、身体百毒不侵,也得为云南朋友们的身心健康考虑。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为钱包考虑,毕竟住院也是要花钱的。

“万一中毒医疗费三万起步,请问您还买吗?”

“不好意思,我不买了。”

(责任编辑:知识)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