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全面小康社会需要定量分析与定性判断“双视角”

[焦点] 时间:2024-04-28 12:51:52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焦点 点击:169次
中评社北京8月22日电/今年第11期《求是双视角》杂志发表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衡量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全面重要文章《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衡量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与否,小康需定析定性判既要看量化指标,量分也要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双视角实际生活状态和现实获得感。”文章指出,衡量目前,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有一些短板,小康需定析定性判必须加快补上。量分要聚焦短板弱项,双视角实施精准攻坚。衡量  笔者认为,全面把握好定量分析和定性判断的小康需定析定性判关系,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量分指导意义。  定量分析侧重用“数据说话”  定量分析侧重用“数据说话”,其精髓在于科学准确。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小康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它有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的具体量化指标规定。由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完成“十三五”规划在时间节点上是一致的,可以说,完成了“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任务,也就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新世纪以来的20年,中国实现了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演进,运用定量分析,可以精确地考量和反映这些年来小康的进程、国家各方面的发展与变化。  就脱贫而言,2013—2016年我国贫困人口每年减少超过1000万人,这样的脱贫速度有理有据地“数说”着取得的辉煌成就。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定量分析的运用更是衡量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与否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与手段。《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一文就用量化数据来“摆事实”,列举了我国经济总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类发展指数、城镇化率、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人均预期寿命、农村居民接入电力的比例以及饮用安全水源的人口比例等大量数据,从横向国际比较与纵向历史进步来论证“我国已经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判断。  量化分析还有助于我们摸清发展中的“短板”和底数,为决策规划提供重要依据。文章分析指出,“目前的农村贫困人口中,因病因残致贫分别占40.7%、20.2%,65岁以上贫困老人占18.5%,多数不具备自我发展能力和条件。”基于这些量化分析数据,中央在扶贫攻坚阶段即把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老弱病残作为重点人群,提出了强化社会保障兜底,做到“应保尽保”。  定性分析主要进行"质"的把握  “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认可不认可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硬指标。”全面小康社会是否建成,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他们的感受最直接。所以,对全面小康进行定性分析需要从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入手。就扶贫而言,具体收入数额仅仅是脱贫的量化参数,而“两不愁三保障”才是脱贫与否的形象表达,反映的是贫困人口的实际生活状态。

(责任编辑:时尚)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