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龙舟传人”:匠心不改,续写龙船故事

[探索] 时间:2024-05-06 18:07:09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娱乐 点击:84次

原标题:广州“龙舟传人”:匠心不改,龙舟传人续写龙船故事

赛龙舟是广州故事端午节的传统民俗。每年端午节,匠心广东各地“蛟龙出水,不改壮士击鼓”,续写成为不可错过的龙船年度盛宴。受疫情影响,龙舟传人多地今年暂停了龙舟赛,广州故事但龙舟文化早已融入到珠三角水乡人民的匠心生活中。

广府龙舟文化历史悠久,不改在广州番禺的续写上漖村,有一群“龙舟传人”,龙船他们采用传统手工技艺制作龙舟,龙舟传人造的广州故事龙舟“船长、牢固、匠心划得快”,让这里成为了远近闻名的龙舟制造基地。

上漖龙舟厂第五代传人黄剑挺

140多年前,上漖村的龙舟人就开始手工制作龙舟。历经六代匠人薪火相传,2018年,上漖龙舟制作技艺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端午节之际,南方+记者来到上漖村,探寻这群传承百年技艺的“龙舟传人”。

八大工序 十年出师

上漖村河涌环绕、水网密布。在上漖涌沿岸,一连排由木材搭建的简陋厂房坐落在临水的村道上,搭建厂房用的木材就是造龙舟用的坤甸木。一个厂房大约50米长,正好能容下一艘40多米的龙舟,珠三角地区大部分的龙舟都产自这里。

黄剑挺在刨木

端午节前的一段时间是每年船厂生意最好的时候,厂房内不断传出锯木声、打钉声、钻孔声。就在不久前的5月14日,车陂村苏氏族人募资订购的新“东坡号”就从这里被推入河道。

每逢新船出厂,订购龙舟的村子会来近百人,一齐将龙舟抬进水中。这里产的龙舟不需货车运送,通过水涌就能直接划到广州的各个村落。

黄氏“龙船世家”

一排厂房中间的一家船厂,门口挂着“龙船世家”的牌匾,这里是新“东坡号”的诞生地,是上漖龙舟厂第五代传人黄剑挺的厂房。厂房里摆放着一艘刚完工的龙舟,周围摆放着各类工具,伴随着电风扇的声音,厂房内木屑四处飞舞。

对着刚完工的龙舟,黄剑挺向记者讲述了上漖造龙舟的八大工序,包括扎底骨、制脚旁、上大旁、钉花旁、扎龙缆等,“如果再细分,则有100多道小工序。”

黄剑挺学习造船技艺已有12年,但才“刚到可以当师傅的年限”。黄剑挺从小就看着父亲造龙舟,但在30多岁才真正入行,2010年在外闯荡的他回乡继承家业,“之前觉得造船不赚钱,父亲也就没让我学这个,但他老了后心态变了,觉得这门手艺不能失传,就让我回来接手船厂。”

黄剑挺最初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回来了”,对造船一窍不通的他从零学起,师傅们很照顾他,钻孔、捶钉、刨木、打磨等工序样样手把手教。但他还是觉得有点难熬:“这里环境简陋,粉尘很大,夏天的时候天气很热,一天就能湿透4套衣服。”

好在他坚持了下来。黄剑挺说,“我父亲那一代,学艺超过十年才能当师傅,刨木板都要刨三年。现在因为用上了一些电动工具,学成需要的时间少一点,大概三五年就能掌握。”

虽然用上了电动工具,但上漖龙舟厂有一个共同坚持的原则:“无论工具怎么变,工艺是不会变的。”黄剑挺介绍,在他接任厂长后,开始学习钻研造船技巧,尝试过改良一些造船工艺,但发现改良的还不如之前的老船耐用。

黄剑挺在打扫新造好的龙舟

黄剑挺发现,他看到外省造的龙舟,长度都不会很长,一般只有20米,但上漖出产的龙舟可以做到40多米,“成熟的工艺设计能够提高龙舟的长度”。

六代传承 百年沉浮

上漖村的龙舟传人们口耳相传的故事是,清朝光绪年间,黄弘最早在上漖村造船,当时黄弘主要造木船,兼造龙舟。之后黄弘将造船技艺传授给黄寮,黄寮创办了船厂,经过他反复研究实践,对龙舟制作工艺进行了大幅改良,船厂开始以造龙舟见长,淘汰了不少竞争对手。

从黄寮开始,上漖村开始引进坤甸木制作龙船,同时大幅改良了造龙舟的技艺。黄剑挺介绍,“我太公黄寮引入了榫卯结构的木质家具制作工艺,对木块的连接处进行加固,这样船体更牢,用料也是改为做高档家具的坤甸木,这种木头产自马来西亚,泡水越久越结实。”

榫卯结构的工艺,在上漖村的制船工艺中被称作“掌口”。由黄寮改进的这些工艺,让龙舟坚固、耐用、划得快,尺寸可以做得更窄,长度则可以达到40米。

黄剑挺发现,他现在所造的龙舟,和祖辈们做出来的几乎没什么变化。广东省博物馆陈列着两艘长约40米的龙舟,分别是“猎德花龙”和“棠下黑龙”,均产自20世纪80年代初的上漖村,为上漖龙舟第三代传承人黄福所造,“那两艘船的技艺和现在基本上是一样的”。

黄剑挺回忆说,20世纪80年代是龙舟制造最鼎盛的时期,改革开放之初,不少村子争先恐后购买龙舟,订单爆发式增长,上漖一个村就有近30家船厂,从业人员有300多人。巅峰时期,上漖龙舟一度销往港澳地区,乃至东南亚和南非。

黄剑挺在和客户沟通,身后是新船骏水的河涌

“一艘好的龙舟能用几十年”,进入21世纪后,市场逐渐出现饱和现象,上漖的龙舟厂开始减少,只剩7家左右。

大概在2010年后,上漖龙舟厂的生意开始有所好转,“得益于政府大力推广龙舟文化,传统龙舟蓬勃发展,划龙舟的人越来越多了,龙舟制造业已经过了低谷期。”

近两年,受疫情影响,多地暂停了龙舟比赛。上漖村的龙舟制造经营也受到了一定影响,黄剑挺的龙舟厂此前一年能造十余艘龙舟,去年只有五艘,今年到现在只造了两艘。黄剑挺说:“相信这种情况很快就能过去。”

“希望更多年轻人加入进来”

近两年,比订单减少更让上漖“龙舟传人”苦恼的是,龙舟制造行业青黄不接现象非常严重,造龙舟的年轻人越来越少。黄剑挺刚接手船厂时,厂里共有13人,现在只剩8个工人了。

广东省博物馆陈列的两艘龙舟都产自上漖

黄剑挺有两个侄子,都是“80后”,他们十年前回到船厂开始学艺,现在已经开始当师傅,是上漖龙舟制造的第六代传人,“但他们已经是村子里最年轻的造船人了”。

“整个村的造船人年龄都越来越大。”在黄剑挺的船厂,所有师傅都超过了50岁,因为造一艘船需要五、六个人同时操作,黄剑挺最担心的是,“等这一批师傅退休,就没人能做了。”

龙舟技艺学习时间太长,加上船厂灰尘大、蚊子多、油漆味重,年轻人很难待得下去。上漖村曾招募过外地的农民工到船厂学艺,但最终没有人留下来,“因为造龙舟和做家具不一样,和造其他船也不一样,学了这门手艺,很难用到别处,走出上漖村可能就失业了。”黄剑挺说,现在还在造龙舟的都是本村人,他们除了造船外,还有房屋出租作为收入来源。

现在,黄剑挺在造龙舟之余,还在积极向年轻人推广龙舟文化,“造龙舟也是龙舟文化的一部分,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这个行业,让它可以更好地传承下去。”

【记者】张笛扬

【摄影】罗一飞(张笛扬)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