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娜贝儿的“中秋汉服”引争议 听听专家怎么说

[娱乐] 时间:2024-05-01 06:31:32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时尚 点击:163次

近日,中秋汉服上海迪士尼乐园推出了玲娜贝儿中秋限定款毛绒玩具。玲娜其官方旗舰店的贝儿商品图显示,毛绒玩具身着荷花刺绣服饰,争议专前襟向左掩,听听系左衽设计,中秋汉服引发争议。玲娜有网友认为,贝儿依照汉族传统,争议专死者才用左衽,听听意指玲娜贝儿穿的中秋汉服是丧服。对此,玲娜也有网友纷纷表示仅仅是贝儿玩偶,玲娜贝儿身上的争议专服饰充其量就是汉元素,不必太较真。听听到底应该说左衽,还是右衽?记者采访了服饰专家。

左衽是少数民族服饰特点,汉民族是右衽从消费者收到的实物来看,毛绒玩具款玲娜贝儿穿着的服饰为左衽,而同系列的毛绒钥匙圈款玲娜贝儿,穿着的服饰为右衽,但在毛绒玩具商品的介绍中,并未提到玲娜贝儿穿的是汉服,但有中秋特定中国风造型等介绍字样。对此,上海迪士尼乐园官方旗舰店,客服表示已经对该问题进行反馈,会持续关注。

到底应该是左衽,还是右衽?采访中,南京服饰史学家、南京晓庄学院客座教授黄强告诉记者,左衽是少数民族服饰的特点,汉民族服饰特点是右衽。左衽与右衽是在服饰发展之初,人们为了方便自己所从事的活动而形成了不同朝向。为了右手方便活动,中原地区以右衽者居多;而游牧民族多左衽,是为了骑射便利。因此古代史籍中的左衽,多用来描述少数民族的服饰。右衽是汉服始终保留的特点。因此右衽成为汉族的象征符号之一。与之相反,中国古代一些少数民族的服装,前襟向左掩,异于中原一带的右衽,称为左衽,所以孔子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意思是说要是没有管仲,我们就得沦为蛮夷那样,穿着左衽的衣服,披散着头发。另外,左衽也被用来指死者,在陪葬的壁画和绘画先人的画像中,使用左衽,以示阴阳有别。黄强认为,汉服是有传统服饰元素的服饰,必须是右衽,如果出现左衽,就颠覆了传统服饰。如今人经常搞错,说明对传统服饰不了解,或者存在误解的人不少。迪士尼玩具穿汉服,如果其想表现是古代少数民族服饰,就没错,因为古代少数民族服饰就是左衽。

左衽和右衽之别也随民族融合而改变黄强介绍说,历史上的少数民族服饰,古代称胡服,对汉民族服饰也有很大的影响。他们的服装一般都以皮革制成,袖口窄小,便于保暖,外表光滑,可以防水。胡服则是小口袖、小口裤、皮靴,便于保暖。且胡服淡化性别差异,男女通用,适用性广。少数民族女着男装比较普遍,如鲜卑长裙帽、合袴、小袖袍等都是男女通用、混穿。胡服在干练简洁风格中传递着形象美。胡服以小袖衣袍、长裤、蹀躞带为组合,配以弓箭、佩刀,表现出简洁干练、自然洒脱的风格。且喜好绚丽的色彩,服饰色彩丰富。但右衽并非汉服的专利,不只少数民族受汉人影响,汉人在一定时期内也受少数民族影响。黄强认为,中国古代服饰史上划时代之剧变,不是战国赵武灵王时期,而在唐代。赵武灵王虽然改穿胡服骑射,强兵强国,但是还只是一国的改革,并没有成为中原地区汉民族的服饰改革。唐代则不然,胡服的流行,服饰的胡化,是全民性的,是整个唐代版图代表的汉民族服饰的变革,唐代的时服(日常之服)就是胡服的变异,与汉文化融合而成的汉人服饰。黄强说,胡服中少数民族服饰原本是左衽,到了唐代,加入波斯等民族服饰的胡服,保留了大翻领,就没有了左衽与右衽的区别。逐渐汉化的胡服,自然变成右衽,或者保留大翻领。胡服的大翻领,没有了左衽与右衽的问题。

金代左衽窄袖袍展示图黄强总结,汉民族服饰是右衽,少数民族服饰原先是左衽,比如辽代服饰就是左衽,但是汉化之后,少数民族服饰也发生了变化,唐代的胡服就保留一些少数民族元素,要么向汉民族服饰转变,要么就保留原有的元素,如大翻领,不再是左衽。民族融合,文化融合,还让唐人接受胡服,并加以改良。唐代之前,中原男子还穿裙,推行裤褶之后,男子摒弃了裙子,完完全全甩给了女性。从裙子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中原男子的阳刚之气在胡服、胡风的刺激下,激发出来。也有人说,我们现在的很多服装,其实也是右衽的。比如是男性衬衫,是左边为眼,右边为扣,左边压到右边,用扣子锁紧,形成当代右衽。也就是说,虽然平常不穿传统汉服,但我们穿的现代服装,其实也在默默遵循着右衽的习惯。对此,黄强表示,衬衫是从对襟衫演变过来,其实和左衽和右衽没有关系。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责任编辑:休闲)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