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文字就是尊重自己——访作家小米

[知识] 时间:2024-04-28 04:47:31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休闲 点击:165次
小米原名刘长江,尊重尊重自己1968年生,文字甘肃文县人,访作1992年加入甘肃省作家协会,尊重尊重自己200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字1986年开始在《大家》《人民文学》《青年文学》《中国作家》《诗刊》等近200家报刊发表各类文学作品二百多万字,访作诗歌约2000首。尊重尊重自己二百余篇作品曾入选近百种诗文选集和年度选本,文字散文曾获2015年《山东文学》年度奖,访作诗歌曾获《飞天》十年文学奖,尊重尊重自己短篇小说《永远的文字嘴唇》曾获1994年《短篇小说》杂志年度短篇小说奖。多次获甘肃省黄河文学奖。访作许多作品曾多次被《青年文摘》《读者(乡村版)》《散文海外版》《散文选刊》《诗选刊》《小小说选刊》等转载,尊重尊重自己出版个人诗集《小米诗选》《十年诗选》。文字2000年起,访作任陇南市作家协会主席,2006年兼任陇南市文联副主席,2009年任文县文联主席。小米是一种最常见的食物,而以这个食物为笔名的作家可能只有小米一人。近日,记者采访了作家、诗人小米,跟他一起徜徉在文学与诗歌的海洋里。人们往往把诗歌与远方联系在一起,而诗歌也许可以近在眼前。与小米探讨文学,就如小米一样亲切而日常。小米说:文字能温暖人,也是会伤人的。所以,每一句,每个字,都要仔细。在小米爽朗的笑声中,他先为记者解释了自己的笔名小米的由来:我的本名叫刘长江,我自认为‘长江’放在名字中有些太大,于是就在笔名里用了个‘小’字。至于‘米’嘛,因为小时候总是面临饥饿的胁迫,所以对食物,尤其是米有着深深的渴望,那时候的梦想就是能天天吃到香喷喷的米饭,民以食为天,所以起这个名字也算是熨贴。

回忆起与文学的初次结缘,小米回忆:上中学时,我读了语文课本中臧克家的《有的人》,当时老师布置写一篇诗歌形式的作文,我就照猫画虎,写了篇《课桌》,老师还拿到课堂上做了点评,于是我喜滋滋地爱上了文学,这次经历让本来在班上不太起眼的我出了风头,同学们对我刮目相看,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文学在我懵懂之初给了我莫大的荣誉感。1984年,小米考上了成县师范,在此期间接触了大量文学作品,不仅如此,他还加入了学校的文学社,从此以后一发不可收拾,越发沉浸在文学的海洋中,从那时开始他也尝试着写起诗来。记得我的第一首诗就是在成县师范读书时,发表在《飞天》杂志的。那时我刚刚十八岁。回忆起这件事,小米现在仍然流露出自豪的神情。谈起自己的得意作品,小米说:组诗《捏造》是给我带来较大声誉的作品。2004年,在《人民文学》举办的德意杯全国诗歌大赛中,小米的组诗《捏造》获得二等奖第一名(共5名)。小米说:当年与我同时获得二等奖的还有后来获得鲁迅文学奖的胡弦,但这组诗并不是我的代表性作品。我的诗歌代表性作品,我认为是短诗《草原》。

一边说着,记者翻看了这首他认为写得最好的诗:平静地摊开,一只小鸟摇头晃脑地,在花与草之间踱步,一只小鸟用它尖而生硬的嘴啄了啄草叶上的露珠,露珠里的大草原, 就这么摇晃起来,天空低到每一棵草,都能抚摸它的高度。这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且蕴含微妙的哲思,让人回味无穷。小米说:诗忌直白。需要有一个切入点,生枝长叶,让诗意自然而然地,像一滴墨汁落在宣纸上似的,慢慢洇开。也就是说,要表现出来,不是说出来。诗意的发生、发展,可以必然,但不一定每每必然。写诗不是写论文,要写到别人想不到的地方去,才会别有洞天。其实,用最真的感受、想法,用委婉的方式表达出来,就是好诗!这首诗2002年在《诗刊》下半月刊5期发表后,立即又被《诗刊》上半月刊在2002年8期的诗人珍爱的诗专栏,由诗人老乡配发专文《大西北的珍珠》点评,且还配发了小米的简介。小米说:在当时,这样的‘优待’真是让我受宠若惊,要知道,《诗刊》该年开办的这个栏目,前期推介的都是国际级大诗人的代表性作品,我那时不过是一个无名作者,有什么理由登堂入室?更何况,那时老乡老师与我仅有一面之缘,且我从未请教过他,他也几乎是一个不怎么公开评点诗歌的诗人,却对我的《草原》如此偏爱,让我至今仍然非常感动。后来,《草原》陆续入选了十余部诗歌选集与年度选本,还被赵思运教授选入了东南大学阅读教材……至今仍觉得,《草原》才是我写得最满意的诗歌作品。小米在文学创作上涉猎广泛,除了诗歌,散文和小说他也得空就写。我的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篇散文,要感谢《散文》杂志和该刊当时的编辑刘洁。这篇散文作品叫做《在乡下教书》,是由《散文》杂志1995年发表之后又被《青年文摘》转载的,而且,后来我陆续在《散文》杂志发表了许多散文作品,且让我至今喜欢上了散文这个相对比较自由的文体。我写了好几个系列的散文作品,比如动物邻居系列(约50篇)、草木邻居系列(近100篇),还有亲人系列、野菜系列、蔬菜系列、庄稼系列、水果系列、民谚系列……也包括早期的民谣系列,这些系列散文的写作,前后历时近二十年,篇幅虽然都不长,但都倾注了我大量的时间与心血。我试图用这些散文的写作,找出我生命中的那些烙印,找出潜藏在我身体里的文化符号。小米说。

在小米发表的或长或短的数百篇散文中,他最偏爱的是2013年发表于《大家》杂志的长篇散文《家族留影》。他说:这篇散文创作于2012年国庆长假期间,我用7天时间完成了近4万字的创作,这是我写散文写得最快也最顺畅的一次,在写作过程中,许多场景,反反复复涌现,许多人物,似乎争着出面,这是创作给予我的力量,这也是家乡与亲人给予我的力量。我的所有散文作品都离不开家乡,离不开亲人,离不开童年,可以说,是家乡的这一片土地,这一些亲人,给了我勇气和信心。除了诗歌外,小米也尝试写小说。1991年,《飞天》杂志举办的甘肃短篇小说大奖赛,小米初试牛刀的处女作《野山》获得了二等奖第一名。小米说:这次获奖对我的鼓舞很大,激发了我对小说创作的欲望,所以后来诞生了两个系列的短篇小说,一个是乡村教师系列,十余篇,这当然跟我当了五年的乡村教师,不无关系,另一个是故乡往事系列,约四十篇,与家乡与童年,也有很大的关系。

记者问小米在这些作品中,哪篇是你的最爱呢?小米思忖片刻说:我觉得应该是短篇小说《给你一个梦》,这是我写得最好的一篇小说。二十几年前我这么认为,二十几年后我还这么认为。至今我仍清晰地记得这篇小说产生的背景。那是1992年初,《飞天》杂志通知我参加在甘肃成县举办的小说笔会,能够参加《飞天》举办的笔会,我很激动。我那时刚刚发表过《野山》这一篇小说,这次笔会意味着,我又有希望在《飞天》发表一篇小说,于是我带了两篇小说去参加笔会,《飞天》杂志的编辑夏景把两篇小说看过后,当场‘毙’了一篇,另一篇让我推翻了重写。这让我很苦恼,一转眼七八天过去了,或修改或重写,我仍只字未动。本想放弃,但是忽然在某个夜晚来了灵感,于是摆好桌子,拉开架势,开始奋笔疾书重写那篇小说。到天快亮的时候我终于写完了,我就添上了小说标题《给你一个梦》。当时《飞天》的副主编冉丹老师看了之后,立即大加称赞,还说,这是这次笔会写得最好的一篇小说。访谈结束时,小米谈起了对作家这个词的理解。他说:一个作家,他的生活或经历就已先天注定了他会写出什么样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和散文。一个作家,童年生活对他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潜移默化的。诗歌创作可以只依靠才华,但小说散文创作,仅有才华却远远不够,必需有深厚的生活积累才行,必需勤奋才行。完全凭借想象力创作的作家也不是没有,但我觉得,那样的作家是天才,是平常人更难企及的。反观自己,我始终觉得,我首先是一个诗人,然后才是一个作家。我甚至觉得自己只是一个文学爱好者。有兴趣了就写,没有兴趣了就体验。但我对文学对人生的态度,始终都是认真的,因为尊重文字,就是尊重自己。我甚至觉得这样也不错,至少我是真诚地面对写作,不会逼着自己写那些我不喜欢的或我不想写的东西。总之,一个作家,一定要高于生活,俯瞰生活,却不能没有生活,远离生活。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