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探索 >文化周刊 | 另一种乡愁 正文

文化周刊 | 另一种乡愁

[探索] 时间:2024-04-28 19:08:03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时尚 点击:163次

原标题:文化周刊 | 另一种乡愁

2014年9月,文化我和两位同事赴瑞典参加哥德堡国际书展,周刊种乡途经斯德哥尔摩。文化因曾担任中国驻瑞典使馆参赞和中国驻哥德堡总领事馆总领事的周刊种乡资深外交家高锋先生的介绍,22日,文化我们拜访了马悦然先生。周刊种乡

那天,文化斯德哥尔摩下着雨,周刊种乡时而中雨,文化时而小雨,周刊种乡让我们初来乍到,文化即充分感受到栖居其中的周刊种乡平和与宁静的人,更觉得这个城市多了一份清凉的文化诗意。

一大早,周刊种乡我们到一家便捷店吃快餐。文化坐在店里,看着窗外雨天里摇曳的秋柳,我理了理要拜见马悦然的思绪。作为出版人,我对他的敬重不仅因为他是诺贝尔文学院的院士和诺贝尔文学奖的终身评委,更因为他的中国情结和他对中国文化的译介工作。他曾说中国文化“是世界上唯一三千年绵延下来一直没有割断的文化,中国人应该有一种自信以及对文化的骄傲”;自1965年起,他翻译的从中国古代至当代的典籍、著作、文学作品有四十余部。他还对中国的方言做过多年的调查,并由衷地感慨:“世界上绝没有一种语言的生命力能够跟汉语相比。”

我们按约定的时间来到马悦然家附近的一家咖啡馆。那里极富特色,橘红色的墙上是一些文学大家如马克·吐温、乔伊斯、伍尔芙等人的相片以及一些文学图像,让人不禁联想到文学、文学奖和这个国度的联系。我们刚坐下不久,马悦然和他的夫人陈文芬女士就到了。寒暄之后,陈女士不无遗憾地说:要不是下雨,可到我家更近的户外坐坐,景致特别好。

马悦然精神矍铄、风度卓然,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刚打开话题,他就深情地回忆起他的老师高本汉教授。高本汉曾经担任瑞典远东考古博物馆馆长和哥德堡大学校长,是汉学史上卓有影响的人物,他的《中国音韵学研究》《汉语的本质和历史》都是当之无愧的汉学名著。关于马悦然和高本汉的故事很有趣。1946年春天,马悦然还在乌普撒拉学习拉丁文和希腊文,偶然读了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的英译本,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兴趣,遂到首都斯德哥尔摩拜高本汉为师学习中文。由于初到斯德哥尔摩时找不到住处,他常常留宿在公园里的长凳上和车站的候车室里。马悦然曾说“高本汉在汉学各方面的贡献都非常重要”,还说“高本汉是一个最理想的老师”,他“像爱自己的父亲一样爱他”。他还写了他的传记——《我的老师高本汉:一位学者的肖像》。

马悦然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都有深厚的感情。他师从高本汉学习了汉语之后,于1948年来到中国,开启了他的“汉学家”之路。那天,就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和浓浓的咖啡香,当面聆听他平实而富有深情的“中国故事”,让人感到亲切、别有滋味。

我们建议他把在中国的经历以回忆录的形式写出来——就像当年费正清以他的经历写了《费正清中国回忆录》一样,写一本《马悦然中国回忆录》。也许由于年龄的原因,我还是能从他的神形中读到写作这部回忆录的难度——毕竟,他当时已是鲐背之年。2019年10月他驾鹤西去,我所想象中的这部精彩而富有历史况味的“回忆录”永远无法完成了。

话题转到沈从文。马悦然说: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是一部精彩的著作,那是一部“文物小说”。“文物小说”?我当时微微一怔,觉得他的评价很特别,既理性,又感性,很有意味。《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展示了“璨烂华美的中华民族服饰文化”(沈从文语),作者说它的内容“近似风格不一、分章叙事的散文”。之前我知道马悦然多次说过这部著作很精彩,很吸引人,但说它是“文物小说”,我却是第一次听到。他对学术著作和文学作品的看法往往别出心裁,比如对沈从文的《边城》的评价是:与其说它是一部小说,不如说它是一首散文诗。那天,马悦然在赞叹《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成就的同时,希望我们能够促成它的英译,把它介绍给外国读者。马悦然对沈从文、对中国作家的译介,让我感受到这位长者的古道热肠。回来后,我与沈从文之子沈龙朱联系,最后得知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有计划玉成此事,该馆有这本书的出版权,我们只好作罢。

在那个听马悦然说“中国故事”的雨天,我想起他说过的话:中国是我的第二故乡;还想起了他用中文写作的自传性散文集《另一种乡愁》。那时,他何尝不是在向我们抒发他对第二故乡的“另一种乡愁”呢!

那天,马悦然和夫人先于我们离开了咖啡馆;当我们整理好行装,匆匆地赶往另一场约会时,在路上,看到了他们在小雨中悠然信步的背影。(刘逸)

(责任编辑:百科)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