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海县打洛村建设边境乡村振兴示范村——村民富 乡村美 边境安

[知识] 时间:2024-04-28 16:14:27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焦点 点击:156次

  家家户户是勐海民富美边花园。

  位于中缅界河打洛江畔的县打乡村乡村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打洛镇打洛村,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洛村筑牢基层战斗堡垒,建设境安聚焦强边固防、边境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振兴走出一条边境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抓党建、示范兴产业、村村促振兴、勐海民富美边富百姓”的县打乡村乡村有益探索和实践之路,让这个昔日的洛村国门“难点村”,呈现出组织强、建设境安人心齐、边境边境安、振兴边民富、示范边关美的良好局面。

  筑牢边境线上的坚强堡垒

  “请出示您的身份证、扫一下平安版纳二维码。”记者刚到抵边村寨龙利村大桥头,在卡点值守的民兵和村干部迎上来,一丝不苟地开展疫情防控工作。

  在打洛村委会,无论途经哪一个村寨哪一条路段,都要严格按照疫情防控要求进行检查后,才能通行。

  为建立网格防控体系,打洛村将所有的村民小组划分出防控网格,由党支部书记、村小组组长担任网格长,按照“五户联防”“十户联防”的要求细分网格,由党员、村民、界务员、民兵等担任网格员,实行村内每天值班、卡点轮流值守,实现村村建有值守亭、人人都是防控者。由村党组织与家家户户签订承诺书,精细化管人、管村、管通道、管证件、管边境,织密强边固防的兜底网格。

  为筑牢边境的铜墙铁壁,打洛村党总支主动扛起守住边境、守好国门的政治责任,紧盯“一村(边境村)一线(国境线)一门(国门)”,严防死守。

  深入推进红旗飘飘、国门党建、军警地共建等工作落实,不断强化党员干部群众的国家意识、国土意识、国防意识、国门意识,构建起“党政军警民企”六位一体合力固边机制,组织民兵、护村队与驻村军警常态化联合开展“守村护寨走边关、军民同踏巡边路”等活动,严厉打击偷越国(边)境、走私护私等违法犯罪行为。

  由各村寨抽调30人组成打洛民兵应急排,承担综合勤务、边境反恐维稳、森林灭火和抗灾抢险等任务,同各村寨民兵一道24小时轮流值守巡护边境一线,构建起村村是堡垒、家家是哨所、人人是哨兵、处处有防线的立体化防控体系。在2020年9月8日召开的全国抗疫表彰大会上,打洛民兵应急排获得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发挥综合优势推进产业发展

  进入5月,打洛边境一线的果园里一派丰收景象。村民有的忙着采摘成熟的火龙果,有的带客户在瓜地里挑选西瓜和香瓜,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为带领村民共同富裕,打洛村党总支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推进产业发展。以农业产业为纽带,积极探索党总支统筹、支部服务、农户管理的模式,形成了思路明确、措施具体、执行顺畅、保障有力的基层党建科学化运行体系。

  龙利村依托橡胶+水果种植+农作物+庭院经济的特色产业结构,2021年实现产值578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万元;勐景来村通过“村企联建”带动发展特色餐饮18家、民宿38家,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万元以上……

  在抓好橡胶等传统产业提质增效的同时,打洛村党总支引导群众大力发展火龙果、菠萝蜜等特色产业,并通过引入龙头企业,提供技术帮扶等措施,提高群众的种植热情。目前,全村共发展火龙果种植3500多亩,菠萝蜜、柚子、西瓜等订单水果2200多亩。202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近1.37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1.6万元。

  借助村寨特色、民族文化、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通过以企带村、村企联建等方式,吸引有实力的企业投资建设旅游景点,带动群众就业,新增发展平台、拓宽增收渠道。

  绘出边境线上美丽新画卷

  青山环绕,鸟语花香。一栋栋色彩艳丽的傣式干栏建筑整齐排列,墙面贴满独具风情的竹编和彩绘……

  走进打洛村,记者为这美丽的画面所陶醉。曾经村容村貌脏乱差的村寨,如今的变化令人不敢相信。

  在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打洛村党总支以支部引领、党员示范、群众参与模式,推进基础设施提升改造、村集体经济发展、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兴边富民五大工程,不断提升村寨宜居度。推动全村产业发展的同时,推行一村一个讲习亭、一村一个大喇叭、一村一个大舞台、一村一个村史馆、一村一个演艺队“五个一”工程,完善了党群活动室、篮球场、公厕等配套设施,民生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为提升人居环境,村民还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持续开展一户一个小庭院、一户一个小花园、一户一个小菜园“三园建设”;在村民小组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文化“五化”工程;常态开展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整治农村脏乱差突出问题。如今的打洛各村各寨环境美、村民生活好,成为国门到村寨、边境到家门闭环管理的边境模范小康村。

  “现在我们每一个自然村都打造出了一个独特的文化品牌。”打洛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岩扁燕介绍说,比如曼打火的古渡口文化、勐景来的旅游文化等。如今的打洛村通过乡村振兴的提升改造,已经实现“路路都是文化巷,家家都像村史馆”的历史性转变。

  云南网记者 戴振华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