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林徽因珍贵手稿现身江城 馆长、策展人讲述幕后故事

[知识] 时间:2024-04-29 07:50:27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知识 点击:90次

原标题:梁思成、梁思林徽因珍贵手稿现身江城 馆长、成林策展策展人讲述幕后故事

“建筑是徽因后故文化的缩影,是珍贵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9月28日,手稿述幕事“中华营造·梁思成、现身林徽因”展在建筑博物馆(中国建筑科技馆)开展,江城馆长、馆长策展人向媒体和首批观众深度解读展览。人讲

泛黄手绘图纸背后,梁思是成林策展梁林遍寻中国古建筑的足迹

建筑博物馆(中国建筑科技馆)是由中建三局投资运营的国内首家建筑主题博物馆。馆长连红介绍,徽因后故今年是珍贵梁思成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梁思成与林徽因夫妇是手稿述幕事中国古建筑史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也是现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缔造者。他们的学术成果和人生经历,映照着昔日大师云集的浪漫年代。此次中国营造学社及梁思成、林徽因珍贵文献展品首次来到武汉,与市民及游客见面。

这些泛黄的手绘古建筑图纸,是梁思成、林徽因在中国大地遍寻古建筑过程中绘制的。两人曾深入考察蓟县独乐寺、宝坻广济寺、洪洞广胜寺、五台山佛光寺、晋祠、永寿寺雨花宫、古城正定、大同、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应县木塔、赵州桥等古建筑。他们通过对全国近200个县城的2000余个古建筑项目进行考察,积累了大量翔实的文字与图片资料,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完成了对中国古建筑历史的研究与写作。

写给8岁女儿的书信,见证家风传承

展览还展出了大量手稿、书信、文献等,其中林徽因给女儿梁再冰的书信,打动众多观众。

建筑博物馆(中国建筑科技馆)副馆长候鑫磊介绍,1937年6月下旬,林徽因与梁思成到山西五台山地区考察,发现了当时国内最古的木构建筑佛光寺。兴奋之余,生活很快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他们急忙绕道平绥线回到北平。不满八岁的女儿当时正随大姑母和表姐、表哥等在北戴河海滨过暑假。

匆忙中,林徽因给女儿写了一封信。信的开头唠叨了旅程和生活,而后写道“我们希望不打仗,事情就可以完。但是如果日本人要来占北平,我们都愿意打仗,那时候你就跟着大姑姑那边,我们就守在北平,等到打胜了仗再说。我觉得现在我们做中国人应该要顶勇敢,什么都不怕,什么都顶有决心才好”。

“这封信见证优良的家风传承。” 候鑫磊称,梁启超和林长民两位先生分别是梁思成、林徽因的父亲,这两位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染的士子,在走向世界拥抱西学后,以自己的见识和眼光,将他们的温暖、仁爱、勇敢、责任、眼界带给了子女。同时,梁思成先生、林徽因女士又将这种人格的力量传递给了子女。

中华营造饱含中国智慧

本次展览主题为“中华营造”,策展方认为,“中华”是一种文明,“营造”是一种智慧。

《营造法式》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发展到了较高阶段。1925年,《营造法式》(陶本)刊行时,梁思成在美国的一所大学建筑系做学生,父亲梁启超寄给他一本,惊喜之后,他就感到莫大的失望和苦恼,因为这部漂亮精美的巨著,竟如天书一样,无法看得懂。

1931年9月,归国后的梁思成、林徽因经过慎重考虑,正式加入中国营造学社。从此,他们向在世的老匠师取经,通过调查研究建筑实例,致力于破解诠释中国营造的密码。

策展人、著名雕塑家傅中望称,从归国后“决心写出中国自己的建筑史”、投身中华营造的初心,到寻遍中国古建筑的匠心,梁思成、林徽因完美地阐释了中华营造的内涵:对于中国建筑史的探索、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与文脉承续,以及严谨治学与孜孜不倦的工匠精神。

展览还展示了古建营造专家赵广智制作的独乐寺观音阁1:14复原模型,赵广智师从梁思成学艺时,表示将来一定在传承古建营造工艺方面做出贡献,又因梁思成一句“我相信你”,将传承古建营造工艺坚守至今。

梁思成曾说,“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傅中望认为,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质不仅包含建筑技术、文化哲思和艺术审美,而且蕴含着刚健自强、厚德载物的智慧。作为一名雕塑家,他对中国古建筑极其欣赏,并也在做着一些将传统与现代契合及转换的尝试。

(视频、图片/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海冰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海冰 通讯员 黄颖 吴梦诗)

(责任编辑:娱乐)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