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休闲 >1949—2019:中国节假日70年变迁 正文

1949—2019:中国节假日70年变迁

[休闲] 时间:2024-04-29 12:22:34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休闲 点击:105次

 青春献给工作 20世纪60年代,变迁大部分劳动者都把青春献给工作,中国没有休息时间。节假

 青春献给工作 20世纪60年代,日年大部分劳动者都把青春献给工作,变迁没有休息时间。中国

  中国小康网独家专稿 记者周叠瑶 数着日子期盼周末和假期的节假到来是大多数职场人的真实写照。“黑色星期一”让人沮丧,日年而周五下午的变迁办公室,气氛则会轻松不少。中国除了周末,节假节假日的日年存在也让人们有了盼头——四月盼清明、五月盼“五一”、六月盼端午、下半年就等着九月的中秋节和“十一”黄金周,最后以新年和最受中国人重视的传统节日春节收尾,无论是三天小长假还是七天的大长假,法定节假日的存在让人们享受了难得的闲暇时光。

  但如果将时间线拉长,我们的父辈、祖辈似乎远没有我们“清闲”。从建国以来,一周单休、每周48小时的工作制就持续了40多年之久,直至1994年年初才开始实行“双休—单休”循环的模式。1995年3月25日,《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将“双休—单休”循环彻底改为全年双休,由此才开始了周六和周日双休的新纪元。而法定节假日,也经历了建国时的全民7天、再到10天、11天的变迁。

  40后:“一切为了集体”

  今年76岁的刘美兰老人年轻时在粮食局工程队工作,也是那个时代在矿区为数不多的自己挣工资的“劳动妇女”。1970年,27岁的她为了补贴家用,参加了粮食局工程队的考试,从工地搬运小工干起,一步步转到了管理岗。“当时,我被派去管单位食堂,看似是个肥差,实则是个难事。”刘美兰回忆。当时,刘美兰从上任管理员接手食堂时,整体处于亏空状态。管理混乱、员工偷油的事时有发生。刘美兰接手后,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特意跑去河北焊了油桶,规范管理,所有人凭油票拿油。她还自掏腰包种菜、种庄稼节省食堂开支,不出一年就解决了亏空问题,还有了盈余。

  但只有刘美兰自己知道那段时间的苦。“当时早上凌晨5点就要到食堂管灶做早饭、还要经常一个人去采购、拉粮、拉菜和酱油调料。从市场到食堂的必经之路有一段上坡路,是30度的斜坡,每次拉东西都特别费劲。”近50年过去了,刘美兰仍然能回忆起当年的很多细节。

  正是这种肯吃苦的劲儿让刘美兰很快当上了工程队的党支部书记,最终调入市里工作。但由于家住在矿区,路途不便,刘美兰反而要起得更早才能按时上班。每个工作日,天不亮她就要从家里出发,倒三次公交车才能到市里的单位。一到岁末年终,还要加班晚上写报告和总结。“记得有一年是小年夜的前一天,因为连续加班,我走在路上突然晕倒了,幸亏身边有同事,把我送到了山大二附院。当时真的挺心酸的。”

  说起闲暇时间,刘美兰说:“那个时候都提倡为集体奉献,我们也根本没考虑过个人还能有休息的需要,都是全心全意投入到工作中。有时候真的很羡慕现在的年轻人,还能享受双休。”据刘美兰的女儿回忆,母亲当时经常加班,一周几乎都吃住在单位。小的时候她很少能见到母亲,也就是周六晚上回,周日中午就出发去单位了。

  20世纪60至70年代,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在集体主义精神的鼓舞下,无数像刘美兰这样的劳动者把自己的青春留给了单位的工作,但同时也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