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休闲 >“带孙费”背后的困境是什么? 正文

“带孙费”背后的困境是什么?

[休闲] 时间:2024-04-28 22:38:30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焦点 点击:146次

广安市广安区人民法院最近宣判了一个关于“带孙费”的案子引发热议。

孩子小宝的背后母亲胡某与父亲朱某一直在成都务工,因为没有办法将其带在身边,带孙费便把小宝交给在老家的背后外婆段某照顾。

于是带孙费,从2016年底到2023年7月的背后7年半时间里,小宝便一直跟着外婆生活。带孙费

但胡某和朱某因为感情不和,背后今年提起了离婚。带孙费

外婆段某也在这个时候把子女告上了法庭,背后她说“付出没有得到回报”,带孙费并要求子女支付2018年2月至2023年7月间的背后“带孙费”,共计19.2万元。带孙费

但胡某却不同意,她说,带孙费自己和丈夫每月给母亲生活费1000元,带人的工资2000元,另外,孩子其他费用也是自己承担的。所以,她认为19.2万元太多了,只愿每年给1万元,共5万元。

那外婆段某是怎么提出这个费用的呢?

原来她的女儿胡某与自己就小宝的抚养问题签订《协议书》,此事小孩父亲朱某并不知情。

但胡某多年来也未按照《协议书》向段某支付相关费用。

外婆段某多次催要“带孙费”无果后,遂向法院提起诉讼。

最后法院怎么判的呢?

对于段某要求的19.2万元“带孙费”,承办法官结合查明的事实,对过高部分不予支持,依法判决胡某、朱某向段某支付孩子抚养费8.25万元。

双方均表示不上诉,并约定到法庭兑现案款。

你支持外婆要回自己的“带孙费”吗?

与其说这是“带孙费”,不如说这就是外孙的抚养费。

虽然“隔代带孙”的现象在我国非常普遍,但无论在法律上而言,长辈是没有责任和义务来帮子女带孩子的。

这也是此案件中法官作出如此判决的依据。

当然,我们大多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心疼自己子女,体恤年轻人的不容易,都会主动来帮助照顾孩子。

正如网友们所说,帮助带娃只是情分,而不是义务。如果年轻人就此认为老人有义务带孩子,那么势必会闹出很多家庭矛盾。

当年轻人的感情出现问题,或者说一些行为寒了老人的心,那么他们就可能如同此案件中的段某一样提起起诉。

毕竟,帮年轻人带孩子就是盼着他们好,给他们分担压力,如果他们都不在乎孩子了,也不在乎这个家庭了,那家庭的情谊都没有了,他们就想着要为这么多年的付出、为自己的晚年要个说法。

因为“隔代带孙”对于老人而言,有着难以言说地无奈。

你听过“老漂族”这个说法吗?

这是指那些远离家乡跟随子女来到异地养老或者带娃的“随迁老人”。

“隔代带孙”的痛在这个群体身上表现得非常典型。

很多老人本身就把“带孙子、孙女”视为人生的一大任务,所以即使再难在子女有需要的时候,还是愿意来到陌生的大城市帮忙带孩子。

他们不熟悉大城市地铁、马路和环境,需要努力去适应;他们没有熟悉的朋友,只能自己品尝夜深人静的孤独;他们不会各种APP和电子产品的使用,只能自嘲自己没文化。

然而,相比较这些困难,更难的还是他们本身的养老问题。

曾经看到过一个报道,一个叫郭淑琴的老人到深圳给二女儿带孩子。

她有个老毛病,慢性支气管炎。这是她年轻时落下的毛病了,一直也没根治。

到了深圳之后,不知道为什么变得更严重了。

女儿也劝她去看看,但她每次都说:“没事,我就是嗓子干了。”

其实她是担心,异地医保不能报销。

他们长期生活在这个城市里,但无论是享受各项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还是出行就医等生活细节,和有户籍的本地老人都有不少的差异。

比如父母随迁到大城市,高企的房价会成为巨大的现实障碍,但各地的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的供给常常是连本地居民都难以满足。

比如社区组织的助老活动和福利的申请,常常只能针对户籍老人。

再比如对于随迁老人非常刚需的就医异地结算报销等问题,目前已有很大改善,但仍有诸多限制,流程也很复杂。

这一切都导致养老风险被无形放大。

而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显示,到2019年9月,中国有随迁老人近1800万,其中专门为照顾晚辈的比例高达43%。而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里,比例更高。

大润发2021年发布的《“老漂族”逛超市报告》显示,有72%的随迁老人来到上海,都是为了帮子女带娃。

放不下的儿女,回不去的故乡,诉不尽的孤独,无奈的生活,这就是帮年轻人带娃的“老漂族”的现实。

陈辉教授有一句话,我印象特别深刻:

“依靠父母的支持,中国城市的许多青年家庭,用一种温情脉脉的方式,低成本地解决了家务劳动和幼儿看护问题。

这些老人的默默付出,虽然始于亲情,但其价值和意义,却远远超出家庭之外。”

我也知道,和老年人生活在一起,在生活习惯和育娃观念上必然会有一些不同,但请多包容他们一些,多用一些智慧的方法处理问题,也多让伴侣和自己的爸妈沟通好。

看到这里,很多人也会说了,老人的养老问题还不是子女最后来承担?

这么说当然没错,但是不应该把老人带孩子和子女给老人养老两件事情来等价交换。

还是那句话,老人是没有义务来带孩子的,但是子女是需要赡养老人的。

很多人就是把这两件事情划等号,所以觉得自己站在了制高点上,认为老人带娃理所当然。

即使抛开法律上的规定,我们从道德、情谊来看,也要知道,如果仅仅把老人当成带娃工具,那么等到自己的娃长大之后,他是不是也会觉得自己的爸妈就是带孙工具?

所以,有老人能帮忙带娃的家庭的确是一种幸运,尤其是有的老人还非常懂得尊重年轻人的生活,和年轻人相处融洽,这样的老人我们要感恩。

且不说很多老人无条件付出,而即使有的老人索要所谓的“带孙费”其实只不过就是害怕自己晚年没有保障,为自己要一份安心罢了。

当然,很多年轻要说了,不是我不体恤父母难,但实在是没有办法,没有人带娃。

是的,这就是现在社会无数年轻人的难题。

但我们要知道,这个问题的解不在于父母应该来帮忙带娃,也不应该责怪父母。

问题的本质的确在于社会给予年轻人的压力太大了,而同时却并没有更多的社会保障出现。

比如之前广东省人社厅提出了“妈妈岗”,很多工作在时间和管理模式上相对灵活,本意是为了给妈妈们提供就业机会。

听起来好像是为妈妈们提供职业发展的新渠道,但还是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为什么?

因为这样一来,妈妈既要生娃育儿,同时还要工作。

甚至会推动社会形成一种认知就是,别人都可以边工作边带孩子,为什么你不可以?

所以本质上,妈妈岗的推出并没有解决“妈妈工作”的问题,反而引发了更多社会问题。

其实,真正的问题还是“谁来带孩子”的问题。

我还记得前段时间,“上班带娃”引发过热议时,我们读者朋友曾经在后台留言说:我小的时候,父母工作的工厂里面有公共浴池,电影院,诊所,幼儿园,一所厂办小学。

然后问:为什么现在带娃上班成为讨论热点了?

另外读者一针见血地回复说:那是因为现在没有你曾经的待遇。

不可否认,七八十年代,很多单位的确都有配套措施和设备,比如工厂有育儿保障,实际上企业、政府相关部门是为每个家庭承担了一定的育儿责任的。

那相反,这样我们就知道,为什么现在社会的经济的确发达了,但是每个家庭、每个年轻人的压力却更多了。

前段时间,看到几个案例,也算是有意义的探索。

在湖南娄底,涟钢双菱实业有限公司2019年筹资300多万,利用闲置的1500平方米场地建设运营幼儿托育中心,为公司300多名青年职工和周边社区居民子女提供服务。

公司职工除了每月可享受较低费用的托育服务外,每个学期还能享受2000元的费用减免。

安徽池州市东至县的安徽尧舜智能袜业有限公司共有员工469人,其中女职工占比72%。

之前几年招工难、员工流失率高让企业负责人十分头痛,走访后发现大多数离职员工背后都是因为孩子没人照顾,或者孩子上下学没人接送。

于是,该公司利用闲置厂房,改造成了教室,为职工托育各个年龄段的孩子。

该托育中心提供包括接送员工子女上下学、就餐、作业辅导等服务,服务时间从8时一直到20时。

这让不少父母省了不少心,也能正常安排自己的工作节奏。

我们只是真心希望,社会各个层面对于年轻人带娃的支持体系能够更加健全一些,让每个家庭带娃的难题得到有效缓解。

(责任编辑:综合)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