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综合 >二〇五所社区:小社区里的大民生 正文

二〇五所社区:小社区里的大民生

[综合] 时间:2024-04-29 11:08:21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综合 点击:144次
总书记,〇所社区我想对您说

二〇五所社区居委会委员 王斯迪

“我在社区工作了8年,小社看着社区环境越来越好,区里大家生活越来越多姿多彩,民生我非常激动,〇所社区也非常开心。小社作为基层工作者,区里我一定不辜负总书记的民生嘱托,继续扎实开展工作,〇所社区为大家做好服务,小社让社区更有温度,区里群众生活更有质感。民生”

(本报记者 付玉玮整理)

3月28日,区里二○五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董建党(左)在诊室为患者诊断病情。 本报记者 付玉玮摄

3月28日,二○五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董建党(左)在诊室为患者诊断病情。 陕报记者 付玉玮摄

在社区住了20多年,74岁的宋平安觉得社区和自己反而越来越“年轻”了。

3月28日8时许,在西安市雁塔区电子城街道二〇五所社区,宋平安早早地开始了一天的巡查工作。

“这个窨井井盖松了,有安全隐患”“健身器械螺丝不够灵活,要抓紧更换”……宋平安认真记下发现的问题,待巡查结束后报送给社区处理。

春日的阳光,穿过新绿的枝丫洒落在背上,俯身查看健身器械的宋平安直起身舒展了一下筋骨。一旁的运动场上,老伙计们打着太极、跳着舞,无忧无虑的孩子们在嬉闹玩耍。

春光如许,岁月可亲,一如8年前那个温暖的时刻。

2015年2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二〇五所社区,看望慰问群众。他指出,社区工作是一门学问,要积极探索创新,通过多种形式延伸管理链条,提高服务水平,让千家万户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总书记的谆谆教诲,时刻牢记在每一个二〇五所社区居民的心里。

8年来,二〇五所社区牢记嘱托,努力探索创新模式与方法,将共建共治共享融入社区治理实践,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小小的社区,不仅蕴藏着大学问,也处处体现着大民生。

扩容的“朋友圈”

走进二〇五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内的中医馆,一股浓郁的中草药香味扑鼻而来。

诊室外,前来就诊的群众已经排起了长队。

诊室内,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主任孙连庆正望闻问切,开方抓药。

2月17日,交大一附院与雁塔区共建的国家医学中心中西医协同创新中心落户二〇五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包括孙连庆在内的6名专家定期坐诊,为居民提供健康咨询和预防保健指导等服务。

“专家门诊开到了咱家门口,看病越来越方便了!”排队等待就诊的居民乔西庆说。

2015年2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了社区主要的服务功能区,中医馆正是其中之一。二〇五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副主任医师董建党对当时场景记忆犹新:“总书记看得细、问得也细,对社区工作非常重视。”

总书记的殷切关怀让大家倍感振奋。去年8月,中医馆搬迁新址,不仅面积扩大了10倍,设置了中药房、煎药室、免煎剂室、中药库房,还新添置40余台中医治疗仪器,配备了427种中药饮片,每天能开出400至500服药,能够满足群众大部分的中医诊疗需求。

大医院来了,好企业也来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加入二〇五所社区“朋友圈”,共建更美好的幸福家园——

在社区食堂,二〇五所社区为社区老人提前开放就餐窗口,划定就餐区域,发起了“老年助餐”工程;

在爱心超市,公益组织“大安能量‘益’站”发起积分兑换奖励计划,实现社区和志愿者的“双向奔赴”;

在社区活动室,由专业组织主讲的医学科普、电信诈骗防范、智能手机使用常识等主题课堂成为居民日常少不了的交流平台。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在持续扩容的社区“朋友圈”里,一个多方参与、携手共建的社区服务格局正在形成。

壮大的“合伙人”

董建党的座右铭早已在社区居民中耳熟能详:“了解你的患者是什么样的人,比了解你的患者得了什么样的病更重要。”

“原本用以自省,后来被大家念叨熟了就都知道了。”董建党笑着说。

2001年,董建党毕业后进入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20多年来,他几乎接触过社区所有的居民,也见证了社区这些年的变化。

如今的二〇五所社区,更像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社区的事不只是居委会的事,更是我们全体居民的事。”董建党说,“大家只是分工不同,但目标是一致的,就是一起把社区维护好。”

小社区里有大学问。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深入群众、服务群众,把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都办到群众心坎上,二〇五所社区广泛调动居民、志愿者参与社区治理,培养出一大批基层治理“合伙人”。

“我们把社区划分为15个楼栋网格和58个单元网格,建立网格党小组,由70余名党员和志愿者骨干担任楼栋长、单元长,为辖区36名独居老人提供‘一对一’的精细化服务。”二〇五所社区党委书记于珍说,通过充分发挥党员和志愿者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

每日巡查、报告隐患的宋平安和蓝马甲服务队正是活跃在社区里的一支“年轻”的力量。

不仅如此,二〇五所社区还搭建了“红石榴驿站”“广场议事会”“民情恳谈会”等便民议事平台,邻里之间的矛盾纠纷、社区里的大事小事,大家坐在一起“头脑风暴”,集思广益来解决。

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这样的邻里关系,充满温暖,也充满力量。

幸福的“大合唱”

3月29日下午,社区多功能活动室里,不时传出悦耳的歌声。

“我们每周一、周三下午都在这儿排练。老朋友老邻居一起唱唱歌、跳跳舞,别提多幸福了!”66岁的社区合唱团团长段晓爱笑着说。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社区治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什么是幸福?

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段晓爱说,幸福是发挥余热,带着大家丰富退休生活;

宋平安说,幸福是遛弯散步,巡查排险“送平安”;

董建党说,幸福是把脉开方,治病救人“护健康”;

……

在二〇五所社区,100个人或许就有100种答案。

但对于二〇五所社区居委会委员王斯迪来说,幸福有特别的涵义。

2015年,刚到社区工作不到一个月的王斯迪和同事们迎来了总书记。

总书记温暖的话语时常在王斯迪的脑海中回响,也让她更加坚定了把基层工作当成事业的决心。一步一个脚印,王斯迪从当初懵懵懂懂的“小白”,逐渐升级为处理各类繁杂琐事游刃有余的基层治理“达人”。

从“小白”升级到“达人”有何秘诀?

“秘诀就是和居民交朋友,把‘朋友’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让全体居民共享社区治理的成果,奏响幸福的‘大合唱’。”王斯迪说。

让王斯迪欣慰的是,这种共建共治共享的“合唱团”式社区,正在更大范围形成共识:西安市兄弟社区的同志们来学习经验了,渭南市区县民政系统的同行们来了,远在东北的沈阳部分社区的代表们也来了……

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不同地域、不同层级单位代表走进二〇五所社区,与社区居民、工作人员交流,不仅碰撞出了新的基层社会治理思路,也碰出了新的火花,分享社区治理的最新成果。

小社区有大民生。随着基层社会治理“合唱团”越来越大,二〇五所社区幸福的“大合唱”不仅越来越动听,也越来越响亮。

记者手记

小社区 大家园

刘印 付玉玮

社区虽小,却承担着让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重大使命。

沿着二○五所社区的林荫路一路前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标牌、文化长廊、主题雕塑群、居民书画作品展映入眼帘……“颜值”高、“气质”佳,每走一步,都能感受到这里独特又舒适的氛围。

宜居的环境、完善的设施、悠闲的居民,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社区基层党组织所发挥的战斗堡垒作用,也看到了社区工作者、党员、志愿者等群体互为依托,共同参与社区治理的生动画面。如今二○五所社区的幸福光景,折射出共建共治共享的成效。

社区是大家共同的家园,最了解社区的是居民。社区治理得好不好,居民说了算。一方面,二○五所社区不断做大做优“朋友圈”,携手多家单位、社会组织,有效整合多方资源,共建高品质社区,不断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另一方面,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党员、网格员、志愿者来自社区,熟悉社区大事小情,参与热情高,二○五所社区通过“榜样的力量”带动越来越多居民主动参与社区治理,在共治中培养了更多基层治理“合伙人”,为大家提供精准化服务。正是在共建共治的过程中,逐步“解锁”幸福密码,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局面,让每一位居民真正成为社区发展的策划者、参与者、享有者。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千头万绪,说到底是为民服务、为民办事。民生无小事,对二○五所社区来说,无论是不断扩容的“朋友圈”,还是持续稳固的“合伙人”,都是为了唱响更加动听的幸福“大合唱”。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系统工程,基层治理创新永远在路上。


(责任编辑:知识)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