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亭人才工作系列报道丨他们揭开槟榔谷民族文化的“活化石”的神秘面纱

[知识] 时间:2024-04-29 06:15:14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焦点 点击:64次

原标题:保亭人才工作系列报道丨他们揭开槟榔谷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活化石”的神秘面纱

都说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槟榔谷景区是海南民族文化的“活化石”,这个“活化石”到底是保亭报道槟榔怎么来的呢?是谁,揭开他们的工作丨们谷民神秘面纱?

秋日的保亭,空气中飘浮的系列皆是雨水的芳香。沿着曲折蜿蜒的揭开山路,记者来到了位于甘什岭自然保护区境内的族文槟榔谷,一探究竟。秘面

游客在槟榔谷学习黎语。活化石记者 沙晓峰 摄

南海乡土人才争取民族文化的保亭报道槟榔传播者

“波隆”,是工作丨们谷民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国东现场教会记者的一句当地黎语,他说,系列学会了这句话就可以和沿途的揭开村民打招呼了。

槟榔谷创建于1998年,族文到现在已经有22年的秘面历史了。“早期的活化石黎村苗寨比较小,就像一支歌舞队,几条羊肠小道,几间茅草屋,几个商铺。”从过去贫穷落后的黎村苗寨,到如今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作为槟榔谷的创造者和见证者之一,陈国东感触颇深。

前不久,陈国东的槟榔谷非遗旅游团队入选海南省旅游人才类“人才团队”,他本人也入选海南省“南海系列”育才计划“南海乡土人才”。

槟榔谷身处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依傍资源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悠久的民族历史,一直以挖掘、保护、弘扬、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己任。陈国东带着团队先后深入海南各个民族市县,抢救性挖掘了许多散落在民间的珍贵文物。如今,这些文物被收纳在景区的黎族民俗馆、无纺馆、麻纺馆等9个与非遗保护相关的主题展馆,集中向游客展示,体现了海南非遗文化的历史价值和文化魅力。

在2010年,槟榔谷就建成了以黎族纺染织绣技艺保护为核心的全省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先后建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二座、黎锦坊一处,为政府主管部门、民俗文化专家学者、海内外游客了解和研究海南黎族纺染织绣技艺提供了一个场所和平台。

游客在槟榔谷参观。记者 沙晓峰 摄

打造“富游+富农景区+农户”共同体

槟榔谷以黎族苗族文化为核心,谷中古木参天、藤蔓交织、气候温润、瓜果飘香,是黎族纺染织绣、打柴舞、树皮布制作技艺、船形屋营造技艺等1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载体,同时以深度体验的形式,让游客充分感受挑山栏、舂米、拉乌龟、攀藤摘花等丰富多彩的趣味民俗生活。

槟榔谷景区始终坚持“互惠互利、和谐发展”的理念,在抓好景区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出“景区+农户”“农民+ 员工”共生共荣的经营模式与发展道路。据陈国东介绍,他们在帮扶村民的过程中,积极变“输血式帮扶”为“造血式引领”在劳动用工方面优先考虑和安置当地村民,并针对性地为甘什村村民量身定制“半天务农+半天务工”的弹性工作模式,让老百姓参与建设,稳定了地方安宁的同时,使本地老百姓从出租到打工再到自主经营,尝到了甜头,愿意与企业同发展同生存。如今,槟榔谷和甘什村20多年的携手致富路,形成了“景区 +农户命运共同体”的精准扶贫新模式。

为了帮扶村民,该景区累计出资300万元建设惠农街,统一建造116间小商铺,并无偿分配给与景区合作的村民自主经营,创造了近200多个就业岗位,有效地打造了景区与村民之间的“命运共同体”。村民通过从景区得到合作土地的股红与租金收入、进入景区务工收入、铺面经营的营业收入等多种方式助力脱贫,实现村企和谐发展。

目前,槟榔谷景区吸纳的旅游就业人员达150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员工就有63人。

为当地的老百姓谋福利

“由小到大,我们正在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陈国林表示,他们的使命就是挖掘、保护、传承、弘扬海南民族文化,使其生生不息,就是把槟榔谷创建成为国际旅游品牌。

踏入百年黎村,犹如展开一幅尘埃厚重、繁华褪尽的历史画卷。这个古老村落正如古人梦里寻她千百度的桃花源,藏匿于苍莽雨林背后,独立于沧海桑田之外,一直没有被岁月发觉。生活在南端最隐秘的原始雨林,延续着他们对民族、对生活的解读。

“一路走来,我们始终相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秉持着这一发展方向,槟榔谷将创造更大的效益,为当地的老百姓带来福利。”陈国东坦言。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 沙晓峰(沙晓峰)

(责任编辑:知识)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