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娱乐 >“黄河”魅力永流传 正文

“黄河”魅力永流传

[娱乐] 时间:2024-05-06 14:27:49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知识 点击:131次

原标题:“黄河”魅力永流传

“风在吼,黄河马在叫,魅力黄河在咆哮……”几乎每一个中国人对这催人奋进的永流旋律与歌词都不会陌生,它早已汇入中华民族的黄河血液、写进中华儿女的魅力心灵。

民族危难之际响彻祖国大地

1938年,永流武汉在日军轰炸中沦陷,黄河诗人光未然转入吕梁抗日根据地。魅力在陕西宜川县壶口东渡黄河时,永流诗人目睹了壶口瀑布的黄河浩大声势,聆听了船工号子的魅力悠扬绵长,被黄河的永流险流怒涛和船夫与狂风恶浪搏斗的场面所震撼,仅用5天时间就完成了组诗《黄河吟》。黄河在1939年除夕的魅力联欢会上,光未然朗诵了《黄河吟》,永流作曲家冼星海听后深受感动。他回到居住的土窑洞,开始夜以继日地创作,仅用6天时间,为诗作谱了曲,《黄河大合唱》就此诞生。

经过紧张排练,1939年4月13日,《黄河大合唱》在陕北公学礼堂首次公演。现场空前热烈,观众在冼星海极富感染力的指挥下,不由自主地站起来一同歌唱,歌声震耳欲聋。《黄河大合唱》与当时众多抗日歌曲一起,成为中华儿女救亡图存、奋勇抗敌的不屈战歌。周恩来听闻《黄河大合唱》后,亲笔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词曲浑然天成,激荡民族热血

《黄河大合唱》词作饱含民族深情,激发着中华儿女的抗战斗志。诗人营造了一个国难当头、匹夫有责的意境。作品用“黄河”象征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以强有力的气势号召民众奋勇反抗敌寇。作品共八个篇章:《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它以“说白”作过渡,承前启后衔接前后相邻的篇章,同时为歌词增添了诗情诗意,升华了艺术感染力。作品紧扣“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主题,前三篇充满了对祖国母亲河“黄河”的热爱,对中华民族辉煌历史的赞颂;中间三篇控诉了侵略者的罪行,表达了哀怨悲愤的情感;后两篇宣泄了誓死保卫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怀,将情感推向高潮。整部作品从“爱我河山”到“控诉日寇”再到“保卫家园”,层次鲜明、有序推进。

谱曲方面,紧扣“黄河”主题,以朗诵和配乐串连,极具艺术创新。各乐章既各自独立,又衔接有序,并统一于“抗日、斗争、爱国”这一主线,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高度和谐。在结构设置上,头尾合唱,中间穿插男女声独唱,并巧妙融合朗诵、对唱等形式,使全曲体裁布局呈现“合唱——独唱——其他——独唱——合唱”的拱形对称美学。其中,《黄河怨》是组曲的重要部分,由前奏和四个分段构成。在多变的节奏中,音乐情感不断变化、重复、发展,富有层次地表达了哀怨、痛苦与悲愤的感情。作品利用旋律、节拍、力度、速度的变化,层层递进情绪,逐渐完成了从怨到恨、从恨到愤、从愤到抗的情绪跃升。如果说光未然的词已然成为文学史上一把耀眼的火炬,那么冼星海的谱曲又让其永燃不息。

经典传承,激荡民族精神

“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这既是对《黄河大合唱》的高度赞赏,也是光未然、冼星海珠联璧合创作的真实写照。这部作品将“黄河”化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塑造了中华儿女奋勇抗击日寇的英雄群像;歌颂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迸发出在民族危难之际,全民团结、共御外侮的民族心声。郭沫若曾评价《黄河大合唱》,“是抗战中产生的最成功的新型歌曲。音节的雄壮而多变化,使原有富于情感的辞句,就像风暴中的浪涛一样震撼人心。”

《黄河大合唱》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民族音乐,并自诞生之初就融入了世界。1940年,刘良模把《黄河大合唱》乐谱带到美国。1949年,宋庆龄亲笔题词并赠送乐谱给加拿大多伦多玛希音乐厅。从此,《黄河大合唱》逐渐走出国门。这部作品激荡着的雄浑悲壮的革命情怀,也激起了国际友人对中国抗战的同情与支持。时至今日,《黄河大合唱》虽历经时光磨砺,却依然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2015年,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解放军合唱团千人合唱《保卫黄河》,那见证战火硝烟的铿锵旋律,在现场久久回响,也回荡在中华儿女的心间……

春去秋来,《黄河大合唱》所体现出的中国风格、中国气魄仍在激励着中华儿女百折不挠、砥砺前行,“黄河”的魂和神必将永远传唱下去。(付镜伊)

(责任编辑:百科)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