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口述云南】他写的这本书几年内出了32版,很多年轻人看后走上了这条路……

[休闲] 时间:2024-04-18 22:40:49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焦点 点击:20次

  原标题:【建党百年·口述云南】他写的建党这本书几年内出了32版,很多年轻人看后走上了这条路……

中共云南省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

中共云南省委网信办

云南省广播电视局指导

云南广播电视台、百年本书共青团云南省委

联合摄制、口述看后出品的云南

系列短视频《建党百年·口述云南》党史篇

《红色人物·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

 

艾思奇

他是党在理论战线上的忠诚战士

他是让哲学大众化的名家大师

他是吃苦耐劳的实干家

他是最有学者风度的老好人

他是出生在云南腾冲的

艾思奇

(1910-1966)

  2020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赴云南考察,年内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出版1月19日下午,多年他来到位于腾冲和顺古镇的轻人艾思奇纪念馆,看展品,走上听介绍,条路详细了解艾思奇为党的建党理论宣传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中国化作出的百年本书积极贡献

  “我们现在就需要像艾思奇那样能够把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讲好的口述看后人才。”参观纪念馆期间,云南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指示,年内我们要传播好马克思主义,不能照本宣科、寻章摘句,要大众化、通俗化。

  艾思奇

  艾思奇,是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他功不可没。

  艾思奇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研究与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断将其大众化和通俗化。他56岁英年早逝。毛泽东称他为:“党在理论战线上的忠诚战士。”

  腾冲艾思奇纪念馆

  云南腾冲的和顺古镇,一湾碧水绕村而过,一座座老宅古色古香,青石板巷狭窄悠长。和顺古镇水碓村半坡之上,一座青铜塑像矗立在一个中西合璧的四合院中,这个四合院为砖石楸木结构,艾思奇就诞生于此。

  屹立于纪念馆外的艾思奇塑像

  艾思奇原名李生萱(1910—1966),艾思奇是他的笔名,寓意“爱好思考奇异的事物”。他历任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哲学教研室主任、副校长,中国哲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

  1910,艾思奇出生于云南腾冲和顺乡。他的父亲李曰垓是辛亥革命及护国运动元勋,《讨袁檄文》就出自他的笔下,被国学大师章太炎称为“南天一支笔”。他还担任过蒙自一中的首任校长。

  李曰垓曾在京师大学堂研修过中国古代哲学,经常向艾思奇和他的哥哥李生庄传授学问。

  艾思奇的父母

  1921年,艾思奇11岁,在昆明市第三小学上四年级;聂耳9岁,在昆明师范附小上学。因为两家离得近,他们成了好朋友。少年时期,艾思奇还曾借一些先进书籍给聂耳阅读。后来,他还鼓励有音乐天赋的聂耳自己写曲子。

  1925年,艾思奇考入云南省立一中读书。

昆明市第一中学校史馆里收藏的艾思奇在该校就读时的照片

  云南省立一中是一所进步学校,各种进步思想在这里汇聚。艾思奇参加了在该校图书馆工作的共产党员李国柱创建并领导的秘密组织“云南青年努力会”,开始接触到马列主义。在这里,他初次读到了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新青年》、《向导》等杂志,很快成为学生运动的骨干。

  艾思奇纪念馆里的展陈

  1927年和1930年,艾思奇曾两次东渡日本留学,本来他是学习冶金采矿专业的,后来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刻苦研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九·一八”事变后,艾思奇弃学回国。

  腾冲艾思奇故居内部

  1932年,艾思奇来到上海,在李公朴先生任馆长的申报流通图书馆工作。

  1934年11月,艾思奇在《读书生活》半月刊负责每期撰写一篇《哲学讲话》,为了尽可能地贴近青年与群众,艾思奇开始尝试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与人们耳熟能详的事例结合,用通俗化的口语来解释社会上的各种现实问题,以期达到革命理论的宣传、启蒙作用。至1935年11月,他一共撰写了24期,1935年底集结成书,以《哲学讲话》为书名出版。

  艾思奇编写的《大众哲学》

  《哲学讲话》的每一篇都有一个吸引人的标题,如《卓别林和希特勒的胡子》、《天晓得》、《不是变戏法》、《猫吃老鼠》等,正文使用人们耳熟能详的事例和口语,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解释社会上的各种现实问题,讲解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努力在人民大众中实现马克思主义通俗化、普及化。

  《哲学讲话》单行本出版后很受欢迎,它讲述的哲学思想令国民党当局恐慌不安。国民党于1936年2月查禁此书。于是,经过一些修订,《哲学讲话》改名为《大众哲学》于1936年6月继续出版,不到两年时间就再版10次,一直畅销不衰。抗战前后,《大众哲学》又一连发行了32版。

  收藏于昆明市第一中学的不同版本的《大众哲学》

  《大众哲学》之所以广受欢迎,最大的原因在于其朴实、自然、亲切的文风。艾思奇将艰涩的哲学理论大众化、通俗化,拉近了理论与群众之间的距离。

  父亲李曰垓曾经教导艾思奇,“无论作诗写文章,应像白居易那样,务使人人能读,妇孺皆知”。艾思奇做到了这一点,他在《哲学讲话》里的第一篇文章的题目就是《哲学并不神秘》。

  《大众哲学》这本书全面而系统地讲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极大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无产阶级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让越来越多的青年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上认识了中国的前途命运和历史走向,并自觉投身革命洪流。

  这本书仿佛革命的火炬,为马克思主义更广泛而深入的传播,照亮了前路,以致蒋介石也无可奈何地承认:“一本《大众哲学》,冲垮了三民主义的思想防线。”

  1935年10月,在周立波等人的介绍下,艾思奇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艾思奇奉党中央调令,奔赴延安工作。毛泽东很关注艾思奇从事的哲学理论工作,阅读他的《大众哲学》、《哲学与生活》等哲学著作,致信艾思奇,称赞《哲学与生活》是他的“著作中更深刻的书,我读了得益很多。”

  艾思奇到延安后,在学术上、理论上与毛泽东有了较密切的交往,思想境界更高、更开阔了。

  为了适应中国艰巨复杂的斗争需要,更好地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武装干部和群众,艾思奇在1938年4月,发表《哲学的现状和任务》,旗帜鲜明地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张。

  艾思奇

  1951年,艾思奇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讲《社会发展史》,当时全国各地有组织地收听和学习这个讲座的有50多万人,一时成为全国最大的课堂。后来讲稿被编印成书《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出版发行达100多万册,影响力不亚于《大众哲学》。

  艾思奇的部分手稿

  上世纪60年代,艾思奇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新中国第一本由我国学者自己编写的哲学教科书。这本书在全国高校中使用时间之长前所未有,同样影响了几代人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艾思奇几十年如一日,手不释卷,笔不停挥,在他56年的生命里留下了500多万字的著述,用他的生命开拓了中国的哲学之路。

  1966年3月22日,艾思奇因心脏病突发而逝世,享年56岁。

  艾思奇去世后,邓颖超写给他的夫人王丹一的信

  2016年7月19日,艾思奇的夫人王丹一在京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97岁。王丹一在艾思奇同志逝世后的几十年间,致力于艾思奇哲学思想的研究和推广;王丹一逝世之后,遵其遗愿,她的骨灰回到腾冲和顺与艾思奇合葬,让家乡人再次感受到革命伉俪忠贞不渝的爱情。

  艾思奇(右)与夫人王丹一

“建党百年·口述云南”系列短视频

党史篇

共18集

5月14日开始

每周一、三、五、

陆续推出

献礼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

让我们一起缅怀“红色人物”

探访“红色地标”

追忆“红色纪事”

重温云南百年革命历程

敬请关注!

  【#建党百年·口述云南#党史篇】

  出品人:和亚宁  唐源

  总策划:李茜

  总监制:余雷

  总编审:李晓风  赵攀峰

  监   制:尹凡

  策   划:卢钢  胡滨  杨树栋

  顾   问:余 红  陈祖英  吴宝璋  陈国勇  高旗  熊黎明  辛锋

  制片人:卢钢  陈燕  王颢茗  缪勇

  总编导、执行制片人:盛雪梅

  脚本总撰稿:文剑

  编   导:盛雪梅  刘昶希  李冬梅  王磊  陈婕  李丽萍

  视频监制:彭明辉  马志丹

  视频编辑:孙安然

  制   片:邱黾勉

  新媒体产品策划:杨维涵

  宣推策划:杨维涵

  宣推执行:赵小强  彭明辉  李丽萍  李响文

(责任编辑:知识)

    相关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