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黄埔创新“有呼必应”平台专治基层“疑难杂症”

[时尚] 时间:2024-04-29 06:11:21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焦点 点击:154次

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形成了党政军企民“一方有呼,有呼必应多方响应”的广州新格局。在世界海洋日,黄埔国家海洋局南海标准计量中心应街道呼叫,创新开放4000吨级的平台海洋测量船让长洲的小学生近距离体验海洋文化。

  中国小康网讯 记者麦婉华 通讯员曾妮 张成 赛龙舟、专治杂症吃“龙船饭”,基层是疑难广州市黄埔区长洲街每年端午节都会举行的民俗活动。可是有呼必应面对丰盛的宴席,街道办却发愁了:食品安全谁来保障?2019年6月初,广州长洲街把“龙船饭”食品安全监管问题提交到“有呼必应”平台,黄埔经过区市场监督部门协调,创新派出专人负责巡查保障“龙船饭”的平台食品安全。

  什么是专治杂症“有呼必应”?原来,这是基层黄埔区率先推出的一项基层治理改革。今年,广州市黄埔区率先制定出台“有呼必应十条”,初步构建了党建为“魂”、街镇为“头脑”、社区网格为“眼耳”、区属部门为“手脚”的基层治理新体系,只要一声“呼叫”,各方力量便会马上前来“会诊”,合力解决实际问题。2月,黄埔区制定出台《黄埔区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工作主方案》(简称“黄埔区有呼必应十条”),长洲街、联和街作为“有呼必应”试点街道。

  “有呼必应”试点工作开展以来,长洲街、联和街初步形成“12345”工作机制。这个“1”,指的是“一平台”,也就是“有呼必应”综合指挥平台。在平台的指挥下,基层问题的治理明显“加速”。在“有呼必应”平台上,社区可以呼叫街道的部门,如果不能解决,街道也可以呼叫上级部门协调解决,让过去管理中存在的“难点”、“痛点”有了解决的办法。

  基层问题“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

  对社区群众来说,“有呼必应”带来的最直接感受是政府服务“速度变快了”!长洲街下辖的深井社区花基新村是一个老社区,小区一楼有不少小餐饮店,平时餐饮店的油污与居民排污管混用,经常堵塞化粪池,导致污水漫溢。在深井社区工作6年的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谭永良为这个问题跑了好几个部门。过去他找过街道城管科,但城管科也只能管理其职责范围之内的业务,给不出油污处理的具体解决方案。

  “有呼必应”平台上线后,谭永良把花基新村的油污问题向平台进行反馈,请求各部门协调解决。仅仅一个多月后,经过区民政、环保、环卫、城管、经联社、执法队等多个部门协调配合,花基新村的商户都按照出具的综合整改的办法建了油池,所有的排烟管都安装了油污过滤装置,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以前我们的社区居民遇到问题可能找不到能解决的部门。而现在,只需要通过统一的平台和窗口,系统就能帮助居民匹配最合适的部门解决问题。”谭永良表示,这是真正让“民有所呼,党政必应”在长洲落地。

  在“有呼必应”的统筹下,基层问题得到了“分级处理”。在社区层面,网格员日常巡查走访、听取群众反映,及时发现一线问题。网格员能解决的问题第一时间解决,不能解决的上报社区、街道。如果街道不能解决,就通过综合指挥中心上报区职能部门。

  “琐事不出网格、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长洲街道办事处主任邹勇刚表示,如果有涉及职责交叉、多部门协同的难点和阶段性突出问题,街道能够通过综合指挥平台启动“呼应”机制,纳入“有呼必应”指挥系统统一管理,有力破解了基层治理和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有呼必应背后的12345工作机制

  3个多月来,在长洲岛上开展的“有呼必应”试点工作不仅推进了市、区重点工作的开展,还磨合、形成了条块融合的响应机制,推动了党员干部工作作风的转变,变“被动处理问题”为“主动发现问题”。

  “有呼必应”试点工作开展以来,长洲街、联和街还初步形成“12345”工作机制,即“一平台、两清单、三级管理、四项机制、五种赋权”。

  “一平台”是指建立一个综合指挥平台;“两清单”是指分别理出了街镇职责清单和呼应事项清单;“三级管理”是指建立区属部门—街镇—社区(网格)的三级管理体系;四项机制是指通过优化完善基层党组织管理机制、社区协商服务机制、绩效考核评价机制、纪检监察向基层延伸机制来巩固保障;五项赋权是指为了强化街镇的调度指挥权限,向街镇赋予“综合指挥权”“人事一票否决权”“用人自主权”“财政自主权”“经济社管理权”等权限,解决用钱用人的问题。


(责任编辑:百科)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