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丨王润梅:守正创新 让滇腔滇韵传得更远

[综合] 时间:2024-01-23 13:33:20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娱乐 点击:172次

  滇剧《张桂梅》剧照 张成 摄

  “建女高,解愚昧,丨王让女子走出大山迎春晖。润梅让滇”当王润梅用丝弦“苦品”这一滇剧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守正声腔,流畅婉转、创新如泣如诉地唱出张桂梅老师的腔滇夙愿时,台下掌声、韵传远叫好声此起彼伏。得更

  这句唱词来自现代滇剧《张桂梅》两个核心唱段之一的专访“声声说来难掩面”。这部由云南省滇剧院打造的丨王原创大型现代滇剧一经亮相便好评如潮,观众纷纷表示:“生动演绎了张老师的润梅让滇无私与坚韧,更刷新了我们对传统滇剧的守正认知!”

  不久前,创新这部剧还斩获了第十六届云南省新剧(节)目展演优秀剧目奖。腔滇近日,韵传远作为剧中张桂梅老师的饰演者,云南省滇剧院党总支书记、院长、国家一级演员王润梅在接受采访时,分享了《张桂梅》的幕后创作故事,解码了滇剧的艺术魅力所在。

  “滇粹”刻画张桂梅

  “第一次见到张老师,是在2011年11月召开的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我和张老师都是参会代表。”谈起滇剧《张桂梅》的创作缘起,王润梅把记忆拉回到十年前:“曾经我也是教师,所以对张老师扎根山区无私奉献的事迹早有耳闻,尤其对当年华坪女高首届毕业生高考创佳绩印象深刻。”

  滇剧《张桂梅》剧照 毕芃 摄

  2020年6月,张桂梅被授予“云岭楷模”称号。紧接着,全省迅速掀起了向张桂梅学习的热潮。如何用戏曲艺术讲好张桂梅的故事?刚调任云南省滇剧院院长3个月的王润梅与班子成员达成共识:创作一部以张桂梅为原型的现实题材滇剧,用传统戏曲来讴歌时代精神,用“滇粹”刻画张老师。

  “这就有了与张老师的第二次见面。2020年10月11日,我们主创团队赴华坪采风。”王润梅回忆道:“我们把创排滇剧的想法告诉张老师,她听了说‘你唱几句滇剧给我听听,让我知道滇剧是怎样一种艺术形式’,我唱了几句滇剧《江姐》中‘绣红旗’选段,张老师听了说‘好听’!”

  得到张桂梅的认可后,主创团队的干劲更足了。在华坪的3天,我们白天收集素材,晚上开会讨论。在整理张老师帮助学生事迹的点点滴滴时,我们感叹最多的就是:“张老师这弱小身体所迸发出来的精神力量,是常人无法企及的”。

  主创团队从华坪返回昆明后,编剧李世勤、张莘嘉开始了滇剧《张桂梅》剧本的撰写,刘靖伟、马艺维、孙玲开始设计唱腔音乐。从开始动笔到定稿开排,短短3个月时间里剧本改了7稿,反复打磨,就是为了更准确刻画出张老师这位“时代楷模”。

  2月23日,滇剧《张桂梅》正式投入排练。“但创排工作时间紧、任务重。3月20日,剧组一行27人再赴华坪,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封闭式排练,零距离体验张老师的真实生活。”王润梅介绍,也正是这关键一周里,剧组对剧本和唱腔做了修订,对全剧做了定稿。

  采访中,王润梅还透露了一个细节:“原定饰演张老师的演员排练时声带出现了小状况,剧组临时决定由我出演。当时离正式演出仅剩2个月。”青衣出身的王润梅已有9年未登台,接到任务后,她立即投入到紧张的排练中:“练功、吊嗓,2个月下来瘦了5公斤,但更符合张老师形象了。”

  通力配合下,6月25日,滇剧《张桂梅》在昆明剧院成功首演。从初到华坪,到身为民族中学教师,再到华坪女高校长的经历,张桂梅的感人事迹被浓缩在短短2个小时中。张老师创办女高过程中的家访之难、筹款之艰、建校之苦,以滇剧这一传统戏曲形式生动呈现在了观众眼前。

  滇腔滇韵讲滇事

  滇剧有着300多年的历史,是云南的一张文化名片。用淳朴优美的滇腔滇韵讲述“时代楷模”张桂梅的故事,也是云南省滇剧院守正创新的一次生动实践。

  滇剧《张桂梅》剧照 张成 摄

  “滇剧表演,强调以唱功作为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段,讲究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感染观众,打动人心。”采访中,王润梅一边介绍,一边示范着《张桂梅》剧中的唱段。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惊艳动听的唱腔背后,是演员们持之以恒的努力与付出。回首与滇剧结缘的41年,王润梅表示:“有过动摇与彷徨,但对戏曲艺术的追求从未停止过。随着阅历的增长,我更加坚信这是一份值得我奉献终身的事业。”

  王润梅刚开始接触滇剧时才14岁:“那年我考入了云南省文艺学校滇剧科。虽然我嗓子好,爱好文艺表演,但当时对滇剧并不了解,年龄也偏大,基本功跟其他同学比还是有差距。”

  这位出生在军人家庭的纳西族姑娘乐观且开朗:“笨鸟可以先飞嘛!进校开始,我就坚持早上四点半起床,去滇池边喊嗓练声,然后来回练习‘跑圆场’,跑到小腿酸胀,就出功了。6年里面,我有3年的时间是这样度过的。”

  这段经历也让王润梅练就了受益终生的“童子功”:“对于戏曲演员而言,‘四功五法’非常重要。这次暌违舞台9年后,仍然可以短时间内进入张老师的角色,也正是得益于当年扎实的功底。”

  除了基本功,唱腔的学习也曾让年轻时的王润梅“犯过难”:“戏曲,是角儿的艺术。滇剧的声腔有丝弦、胡琴、襄阳三大类。做功与唱、念密切结合,无论是眼神、手势、身段动作都讲究要符合戏情戏理,掌握火候,分寸得当。但在20岁出头时,我要花很长时间去学习、练习,才能把一段唱腔唱出感觉来。”

  1988年,还在丽江地区滇剧团工作的王润梅接到了省滇剧院《古琴魂》的排演任务,便欣然前往。剧中一个桥段令她印象深刻:“温如春用照妖镜照宦娘,宦娘伤心欲绝,唱道‘宦娘我本不该来!’这句词让当时的我感同身受,因为唱腔很难,排练过程中达不到老师的要求,自己也很苦恼,所以唱到这句时,我是声泪俱下。”

  虽然那次排练最后并未登台,但王润梅非常感激那段经历:“人生就是需要这样的磨砺,才会认清自己的短板,才会有更快速的提高,才会更明确努力方向,也更确定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

  滇剧《秦香莲》剧照 云南省滇剧院 供图

  梅花香自苦寒来。多年来,王润梅成功出演了《秦香莲》《江油关》《女盗令》《白蛇传》《大登殿》《失子惊疯》等滇剧优秀传统剧目,又在《古琴魂》《南诏奉圣乐》《陈圆圆与吴三桂》《大唐公主》《大山作证》等新编剧目中塑造了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屡获殊荣,2004年便以优秀的成绩摘得首届云南戏剧“山茶花”奖。

  守正创新薪火传

  作为京剧表演艺术家关肃霜的关门弟子,王润梅回想起自己的从艺之路,感激最多的就是各位恩师:“从袁桂芬、罗仁芳、左美英、邢庆曾、马惠光、魏淑萍,到彭国珍、碧金玉、刘菊笙、周惠侬、王玉辉、王玉珍,一路走来,离不开各位滇剧名家的熏陶和栽培。没有他们的悉心教导,就没有我的今天。”

  在王润梅眼中,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所以在听闻张桂梅老师的感人事迹后,她便有了用滇剧来塑造这位“燃灯校长”的念头:“我们希望用‘滇粹’来讲好张老师的故事,让观众一边了解张老师的感人事迹,一边欣赏到滇剧优美的声腔。”

  王润梅介绍滇剧知识 毕芃 摄

  “我也当过5年的老师,在我的母校,西山脚下、滇池湖畔的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对我而言,那是非常宝贵的5年,可以沉下心来学理论、做教学、搞研究,各项理论基础的扎实得益于那些年的积淀;2010年我到云南省滇剧院竞聘副院长,再到2014年调回学校主持行政工作副院长后任党委副书记、院长,2020年三月调任云南省滇剧院党总支书记、院长。”盘点起履历,王润梅提的最多的是滇剧,是对滇剧事业的那份热爱和执着,更详细的是滇剧的传承与创新。

  目前,云南省滇剧院对艺术创作生产可以概括为三大块:整理改编传统剧目、创编历史题材剧目、创作现实题材剧目。

  王润梅认为,既要坚守滇剧传统真谛,又要有时代声音,“所以我们以传统题材作为命脉根基,历史题材作为重要环节,现实题材作为创作主线。我们在保持滇剧三大声腔不失本真的前提下积极创新,努力让广大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感受到滇剧的好看、好听。”

  对于滇剧《张桂梅》,王润梅认为还有提升的空间:“‘两梅成一梅’,是很多专家、老师对我们的期待。俗话说:十年磨一戏。所以我们仍在不断打磨、完善,力争把张老师身上的闪光点更全面、更真切地呈现给观众。目前,第二稿的剧本已经出来,我们正在紧张排练,明年1月份将再次呈现在舞台上。”

  云南省滇剧院陈列展示的角色塑像 毕芃 摄

  如何拓宽滇剧的传播面、如何吸引年轻观众?王润梅与同事们做了不少尝试与探索。时值建院70周年,云南省滇剧院推出了10期《滇韵流芳》系列访谈节目,在普及滇剧知识、推广当代滇剧领军人物及青年演员、传播滇剧经典唱段、弘扬滇剧梨园轶事的同时,通过不同形式展现这一云南地方戏剧的传承流变。

  王润梅介绍:“滇剧的传承还是要‘从娃娃抓起’。一方面,我们坚持开展‘滇剧进校园’活动,拉近传统戏曲与青少年的距离;一方面,我们强化青年接班人的培养,2013年我们联合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开办了滇剧非遗传承班,手把手地传帮带。经过6年的系统学习,一批学生已成长为薪火相传的接班人。”

  推出滇剧戏歌、印制滇剧儿童绘本、开发滇剧文创产品……谈起滇剧传承,王润梅分享了不少与同事们琢磨出的新思路、新想法:“弘扬优良传统,坚持守正创新,虽任重道远,但我们从未止步。今后我们还会继续不遗余力地传承、推广滇剧艺术,让滇腔滇韵传得更远,为滇剧事业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云南网记者 毕芃

(责任编辑:时尚)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