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知识 >“丫头书记”走亲记 正文

“丫头书记”走亲记

[知识] 时间:2024-04-30 03:40:56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综合 点击:185次
本报记者 齐卉 通讯员 周勃

2月4日,丫头书记农历腊月二十三。走亲记虽已立春,丫头书记但室外仍然寒意不减。走亲记刚刚上任的丫头书记杨陵区揉谷镇新集村党委书记张娟宁一脸阳光,“我今天‘走亲戚’,走亲记村上要有啥事就给我打电话。丫头书记”交办完手头工作后,走亲记张娟宁哼着歌走出村委会。丫头书记

村上乡亲都说,走亲记1989年出生的丫头书记张娟宁年轻能干、性格随和。走亲记张娟宁是丫头书记新集村的媳妇儿,刚刚换届成了新集村的走亲记“领头雁”,村民们都亲切地叫她“丫头书记”。丫头书记

新集村是远近闻名的葡萄产业村。借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技术支撑,新集村葡萄产业由小变大、由散变聚,成为村民致富的好产业,村民的腰包日渐鼓了起来。但葡萄怎么能卖得更好,还有没有开拓市场的更好办法,这位“丫头书记”心里有点打鼓。这次“走亲戚”,她想和村民多聊聊。

“爷,我今儿来,认个亲,葡萄栽植我需要向你取经。”张娟宁拜访的第一位“亲戚”叫丁均社,是新集村一位栽了30多年葡萄的“老把式”。

一阵寒暄过后,丁均社开门见山:“虽然咱们村子葡萄种植规模比较大,但都是老品种,丰产难增收。”

“对,你一下子说到咱的痛点上了。那么究竟啥品种好,适合咱这儿大面积种植?”张娟宁问得急切。

“‘阳光玫瑰’‘金手指’可以。”老丁说,之所以推荐这两个新品种,是因为他家去年种植的“阳光玫瑰”刚刚挂果,50亩葡萄卖了40万元。“这是头一年,一亩地收入8000元,要是丰产年,一亩地收入能上3万元呢!”

亩收入3万元!张娟宁心头一喜:“那你把种植经验给咱乡亲传授一下,能行不?”

“没问题,我毫无保留!”丁均社爽快地答应了。

“我再给你说个好事,咱村上今年要建葡萄避雨棚,以后雨天果烂的情况就不会发生了。”张娟宁说。

“那太好了,建避雨棚我第一个报名!”老丁喜出望外。

临走时,张娟宁送给丁均社一把修剪果树的剪刀,“这是一把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金剪刀’,你用这把剪刀多尝试、多创新,通过传帮带把技术传授给大家。”张娟宁的话语中充满了期盼。

张娟宁拜访的第二位“亲戚”叫惠建奇。由于生意需要,惠建奇常年奔走在浙江、河北等地,见多识广的他是新集村名副其实的“千里眼”。

“哥,你在外面见识广,好不容易回来一趟,我想让你给咱村产业发展把把脉!”见到惠建奇后,张娟宁迫不及待地向他请教。

“上海等一线城市的高端超市,能买到咱新集村葡萄不?20年前,我就见过一串重9斤的葡萄,口感还好得很,咱有吗?咱村上有几家开网店的?”惠建奇的三连问,让张娟宁陷入了沉思。

张娟宁深知,新集村80%的葡萄都是靠客商上门收购,而且客商的数量也有限,如果品质稍有逊色,乡亲们还得看客商“脸色”行事。

“如何走出困境,你有啥建议吗?”张娟宁问。

“人才队伍很关键!”惠建奇说,除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力量和政府支持外,村里也应该组建一个团队,这样内外结合才能推动产业更好发展。

说话间惠建奇拿来了纸,“唰唰”写起来:“陈敏儒在上海做水果批发生意,懂市场;陈志强懂技术;李海平善谋划……”一串串新集人的名字被列了出来。

“我明白了,你是要我把咱村的能人发动起来,组建一个从种植到销售的团队,跟咱外围专家团队配合起来,实现内外团队‘双循环’。”张娟宁笑着说道。

“哈哈,反应很快啊!看来群众选你当书记,没错啊!”

他们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地畅谈着,惠建奇的每条建议,张娟宁都一一记录下来。

随后,张娟宁又来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这里她要拜访一位“老亲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的张宗勤老师。

“葡萄现在要做精品,不但要严格执行好现有的种植标准,未来还要对葡萄甜度进行分级,实现农产品定制化,同时讲好葡萄文化故事,用技术促进品质,用文化促进品牌,这样新集村的葡萄产业才能走得远,叫得响!”张宗勤说。

走完“亲戚”,天色已黑。“丫头书记”张娟宁怀揣着思考,带着满满的收获走在回村的路上。她知道,新集村葡萄产业发展的好日子已经越来越近了。

(责任编辑:热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