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救灾·报业记者在一线 ③丨从“白背心”到“红胳膊”

[综合] 时间:2024-05-05 16:48:15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综合 点击:79次

原标题:防汛救灾·报业记者在一线 ③丨从“白背心”到“红胳膊”

7月24日,白背心是防汛一个让河南日报新乡分社记者赵同增难忘的日子。那天,救灾记他跟随山东日照雷锋救援队的报业3名队员丁帅、李希勇、线③刘彬,丨从胳膊到新乡暴雨洪灾受灾最严重的到红卫辉采访,见证记录了他们营救被困群众的白背心全过程。

赵同增身高不到1.7米,防汛在拍摄救援群众的救灾记画面时,为减轻救援队员的报业负担,他不顾自己打着赤脚,线③跳进散发着阵阵恶臭、丨从胳膊没过他肩膀的到红洪水中,被湍急的白背心水流冲得东倒西歪。当时他不觉得,过后想想,赵同增才觉得后怕。

救援结束后,救援队员刘彬看到赵同增的后脖颈、两条胳膊被严重晒伤,像被煮熟的虾蟹一样呈现令人心疼的深红色,就用手机拍下来,发给了赵同增,给他留下一张令人震撼的“红胳膊”照片。

看到这张“红胳膊”照片,赵同增不由地想起了五年前那张“白背心”的照片。

那是2016年7月10日,新乡遭遇暴雨洪灾。为给河南日报客户端互动栏目提供实时播报,赵同增在户外工作近5个小时,肩背和腿部被严重晒伤,晒出了清晰的“白背心”和“红丝袜”。

那天下午,赵同增光着膀子在家赶稿子时,心疼他的妻子偷偷拍了“白背心”的照片发到朋友圈,几经辗转被一位同事看到,把这张照片传到记者站内部交流群里,经新乡记者站微博报道、河南日报官方微博转载,赵同增成了一名“网红”,很多熟人和朋友见到他都亲切地叫他“白背心”。

实际上,有了2016年“白背心”的经历,赵同增这次准备的有专门的防护装备,他背包里就放着一件防晒服,但到抗洪前线采访的心情过于迫切,他早就把防晒服忘在了脑后。

“群众处在水深火热中,救援队员舍生忘死,我们记者全副武装,打扮得人五人六,怎么能和他们拉近距离?他们又会怎样看待我们河南日报记者的形象?”赵同增说,事后想想,即使能想到防晒服的存在,他还是会选择赤“膊”上阵。

新乡汛情发生后,赵同增一直奔波在抗洪抢险救援一线。跟随省长王凯到卫辉市顿坊店乡采访,乘冲锋舟进入后稻香村的深水区;到共产主义渠西曲里段右岸漫堤加固现场,顶着烈日全程直播报道;写稿到凌晨时分,徒步回家时还随手记录社会各界深夜抢险救援的场景。赵同增租住的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家属院,所处位置也是洪灾重灾区,出门积水有1米多深,距离有倒灌危险的“彩虹桥”只有1000多米。赵同增坚持每天蹚着齐腰深的水,早出晚归,这几天下来,他蹚坏了两双鞋子,但一天也没有耽误采访任务。

连日来,赵同增采集了大量生动的素材,85岁老人获救后哭着说“共产党好”,彩虹桥头支起烩菜大锅,武警战士各种睡姿,凌晨时分不眠新乡……这些画面被各地媒体、平台采用,感动了不少网友;同时还不负报社所托,写出了《牧野大地唱响“抗洪壮歌”》《王凯到卫辉市实地指导防汛救灾》等稿件。日晒雨淋,再加上奔波劳累,赵同增一度发烧、头晕头痛,但即使这样,他也没有停下采访的脚步。

今年40岁的赵同增,已在河南日报新乡分社(记者站)工作16年。16年来,他认认真真工作、踏踏实实采写,深入山区、滩区、农村、工厂,与群众打成一片,用心用情写出了一篇又一篇新闻稿件,在赢得本地同行尊重的同时,也得到新乡市和各县区宣传部门的认可。

从“白背心”到“红胳膊”,是整整五年的时光。变化的是时间,不变的是一个驻站党报记者对群众、对驻地的热爱,是一名报业人的初心和使命。

文字:寇洵视频图片:赵同增

(责任编辑:百科)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