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探索 >“跪劝”是花絮,救济是主题 正文

“跪劝”是花絮,救济是主题

[探索] 时间:2024-05-02 14:02:44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热点 点击:80次

  12月20日晚,跪劝漯河市普降大雪,花絮气温骤降。救济漯河民政局等多部门随即对街头流浪人员开展紧急救助。主题救助中,跪劝为劝说一位拒绝受助的花絮老人接受救助,漯河市民政局长戴友良两次单膝跪地劝说,救济老人被感动,主题随后被拉到医院妥善安置。跪劝(12月23日《新京报》)

  寒冬已至,花絮对流浪者来说,救济生命“被冻结”的主题风险也在加剧。前不久,跪劝流浪民工在郑州立交桥下不幸逝去,花絮就刺痛人心。救济这种情境下,启动对流浪人员的紧急救助机制,就成了很多地方的一致动作。

  让流浪者免于饥寒,是政府的应尽责任。但单向救助,难免会遭遇“路障”,因为观念隔膜、沟通不畅等原因,公共救助的好意,流浪者未必会“领情”。这时,如何打通公共救助与流浪者需求的“肠梗阻”,就不仅关乎社会救济的激活,也是对救助细节的考验。

  老人拒绝救助,局长两次跪劝,无疑是温馨片段。毕竟,官员的“强势形象”,早就深入人心,能低下头去,跪劝流浪老人,颇见诚意,其新闻价值不言而喻。它在激起许多人围观欲望的同时,又难免成为“作秀论”的靶子。不过,当局长俯下身去,和老人平等对话,即便是作秀,也传递出一种积极信号:尊重弱者话语,摒弃强令手段,救济才能裹上人文内涵。对流浪人员的救助,也该摆脱粗糙的施行方式,进行兜底救济时,也不该忘了“打捞沉没的声音”,听取他们的诉求。

  “跪劝”很有看点,但从新闻表述中看,比它更需关注的,是流浪者的拒绝受助。“拒绝受助”并非个案,据媒体报道,当120赶到在郑州立交桥下躺了20多天的流浪民工身边时,该民工也选择了拒绝救助。政府救济为什么会被拒绝呢?

  不排除某些流浪者个性偏执,他们或受尽歧视,对外界心存芥蒂;或是对官方不信任;甚至是满足于随遇而安、不受牵制的自由状态。更为关键的,则是制度设计上的缺位——临时的紧急救助,无法提供常态化生存保障。在暂时收容抑或被遣送回乡之后,他们的温饱也许仍无着落。当应急式救助的吸引力大减,部分流浪者便宁肯选择露宿街头,也不愿接受公共救济了。

  说到底,“跪劝”只是花絮,如何弥合救济机制的缺憾,才更应被聚焦。只有制度具备人性关怀,“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大多流浪者才不会动辄拒绝受助,局长“跪劝”也才不会以非常态的方式上演。(作者佘宗明)

(责任编辑:时尚)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