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时尚 >创新蓝 直挂云帆济沧海 正文

创新蓝 直挂云帆济沧海

[时尚] 时间:2024-05-01 00:50:36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热点 点击:96次

原标题:创新蓝 直挂云帆济沧海

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外景。创新沧海河南日报记者 邓放 摄

编者按

“嵩山”“神农”等省实验室相继挂牌成立,蓝直揭开了我省加快构建一流创新生态的帆济序幕。大家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走在现代化建设之路上的创新沧海河南,正在科技创新领域不断发力。蓝直

这个国庆假期,帆济记者带您走进嵩山实验室、创新沧海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以及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等科研机构,蓝直一起见证科研工作者们坚守岗位、帆济全情投入的创新沧海工作场景,共同感受我省践行创新驱动、蓝直科教兴省、帆济人才强省战略的创新沧海坚定决心。

“嵩山”守护云上安全

嵩山实验室主任邬江兴和科研人员在查看服务器调试情况。蓝直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师喆 摄

河南日报记者 师喆

塔吊不停运转,帆济焊花不断闪烁,车辆来回穿梭……10月4日,位于中原科技城核心区的嵩山实验室主体结构正加紧施工。预计2年后,一个“山”字形的楼群将在这里拔地而起,成为河南在信息技术领域的新高峰。

主体结构还未建成,科研进度却一天不曾落下。“上午开会研讨网络空间安全治理体系关键技术,下午和华为云洽谈内生安全云原生平台的合作,晚上还要挨个检查、调试设备……”和团队其他十数名坚守岗位的科研人员一样,嵩山实验室筹备组成员杜轩的笔记本上,记录着满满当当的日程安排,其中多数都与“网络空间安全”主题有关。

数字经济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日益严重的安全问题。“这里面既包括信息技术面临的愈加复杂严峻的外部攻击,也包括信息技术固有的安全问题,即内生问题。”他说,解决行业应用内生安全问题,正是嵩山实验室初步确定的研究方向之一。

“目前社会上常用的杀毒软件、防火墙等,虽然能起到一定作用,但归根结底都是对网络安全漏洞的被动处理,相当于‘亡羊补牢’。”杜轩介绍,嵩山实验室目前在做的,就是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建立内生安全云原生平台,给信息技术产品建立一套与生俱来的“免疫系统”,为我省乃至我国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信息系统穿上“铁布衫”、套上“金钟罩”,抵御黑客袭击,守护云上安全。

虽然这几天一天也没休息,杜轩依然情绪高涨,将全部精力放在嵩山实验室的建设上。“科研人员没有假期,也舍不得休假。多投入一分一秒,就可能更早一步达成研究目标。”他说。

“超级计算”应用广泛

10月4日,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假期留守值班人员维护着新一代高性能计算机的安全运转。河南日报记者 尹江勇 摄

河南日报记者 尹江勇

巡视各处,服务器、供电系统、冷却系统一切正常;监视屏前,各种超算应用高速运行,状态稳定……10月4日,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相关负责人郭恒亮和假期留守值班的10余位同志一起,维护着新一代高性能计算机的安全运转。

“主机系统从启动那天起,就一年到头24小时运行。”郭恒亮告诉记者,假期办公人员轮休,值班人员的维护工作就更加紧张,“因为有些计算业务是一刻不能停的,比如天气预报。”

每隔一小时,超算中心就会收到来自全省6000多个气象监测点的一组天气数据,必须在40分钟内计算完毕,然后将结果发送到省气象台供专家分析研判。

今年7月的暴雨灾害过后,人们对天气预报的重要性有了全新的认知。“过去,我们的气象数据计算采用的是欧美模式;现在,由国家气象台新开发的中国模式正在部署中。”郭恒亮介绍。

新模式下,全省气象监测点将增加到每平方公里一个,每组数据发送间隔时间也大幅压缩至20—30分钟,大大提高了预报结果的精准度。目前,该模式正在超算中心进行移植优化,预计年内有望完成“升级”。

除了民生应用,还有一批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的重点培育应用也在运行:构建“黄河模拟器”,可精细模拟黄河全流域地形;构建大数据背景下的作物分子设计育种技术体系,可使我国的作物育种周期从7—8年缩短到4—5年;“关键零部件抗疲劳数字制造”可实现研发周期缩短一半、研发成本降低一半。

“刚刚组建的嵩山实验室、神农种业实验室,还有即将揭牌的黄河实验室都来与我们接洽过,这里的数据计算服务可以为他们节省大量时间和经费。”郭恒亮说,“充分发挥算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就是我们为共和国生日献上的最好礼物。”

实验室里攻关“芯片”

杜培在组培室整理组织培养材料。受访者供图

河南日报记者 刘晓阳

1日,在实验室分苗子;2日,在实验室制片子;3日,到试验田收获花生野生种;4日,到基地晾晒花生材料……

这是河南省作物分子育种研究院杜培博士的“十一”假期安排,7天时间被工作占得满满当当。杜培是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花生科研团队的成员之一,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利用远缘杂交技术培育花生新品种。

10月1日,记者见到杜培时,他正在组培室里整理组织培养材料。在大约30平方米的空间里,一排排架子上摆放着约2000个三角瓶,里面生长着各种幼嫩的花生材料。杜培随手拿起一个瓶子,只见瓶身上标记着密密麻麻的蓝色字迹,“这是花生栽培种与野生种杂交后代,它的染色体有30条。”杜培说,通过远缘杂交技术可以把两者优异基因结合在一起,培育出既抗病又高产的花生品种。

说着容易,做起来却很难。花生栽培种是四倍体,野生种是二倍体,如果只是简单杂交,后代无法结出果实。所以,需要利用特殊技术处理,进行染色体加倍,再经历一系列杂交,将其重新恢复成四倍体,并且选择同时具有栽培种和野生种优异基因的花生,才能在生产上运用。

杜培及其团队常年跟“染色体”打交道,发明了高通量的探针染色试剂盒,构建了世界上清晰度最高的花生染色体核型,首次实现了花生基因组测序结果和实际染色体的一一对应。

在花生远缘杂交和染色体研究方面,杜培及其所在团队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新友的带领下连续获得重大突破。他们培育的“远杂9102”成为全省种植面积最大的花生品种之一,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种子被称为农业“芯片”。沿着前人勇攀科研高峰的足迹,杜培及其团队正一步步攻关,逐一攻克难题。

(责任编辑:综合)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