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是中国的脊梁”——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跃进眼中的屈原

[百科] 时间:2024-01-23 14:40:11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热点 点击:92次

原标题:“屈原是屈原屈原中国的脊梁”——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跃进眼中的屈原

盛夏的宜昌,因一场论坛的中国中举办,掀起学习与传诵屈原文化的梁中刘跃热潮。

8月1日,国社在首届“屈原文化研究国际论坛”开幕式上,科院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文学文哲学部副主任,研究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跃进以《屈原文化的所研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为题作主旨演讲,分别从屈原的究员进眼家国情怀、美政思想、屈原屈原政治主张、中国中文学意义四个方面,梁中刘跃介绍他眼中的国社屈原,还原屈原的科院人物形象。

人们总要吃粽子、文学划龙舟,以各种方式纪念屈原。“屈原离开这个世界已近2300年。”刘跃进介绍,70年前的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屈原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纪念他逝世2230年。

根据《离骚》记载,屈原自称是颛顼高阳氏后代。屈姓为“楚之同姓”,是楚国大姓。“屈原一出生,就与楚国的历史紧密相连,自带光环。”刘跃进说,屈原的特殊身世让他产生一种休戚与共的家国情怀,以修身自律为起点,以经世济民为目标,以天下太平为理想。

屈原身为三闾大夫,负责教育宗族子弟。他对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无法理解,在辞赋中反复质问、陈辞,上下求索,但找不到答案。“作为一个爱国诗人,表达以死抗争的决心。这是屈原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刘跃进研究发现,在《离骚》和《天问》中,屈原多次提到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齐桓公等人,也提到伊尹、比干、周公、伍子胥等名臣。“曰两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君臣遇合,实现美政,这是屈原心中梦想,表现他的爱国情怀;对劳动人民的苦难艰辛表达同情与担忧,又“被称为人民的诗人”。

在刘跃进看来,当前, 国际形势正处于大调整、大变革时期, 这与屈原生活的战国中晚期有相似之处。世界各国抢抓机遇,调整发展战略,改革创新、奋力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屈原的政治主张、爱国思想,还有他的求索、改革、创新、斗争精神, 在当今社会依然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刘跃进指出,在屈原之前,中国的诗歌形式多以四言为主。《楚辞》打破传统,用一种最自由的诗体传达最浪漫的情怀。《离骚》有2500多字,是中国古代文人创作最长的诗歌。《九章》《九歌》形式活泼,充满民间色彩。《天问》提出100多个问题,涉及到大量神话传说。从汉代的贾谊、司马迁,到唐朝的李白、杜甫,到现代的鲁迅、郭沫若,历代有成就的文学家,无不受到屈原的影响。7月24日,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发射成功。“问天实验舱遨游苍穹,实现古与今、文学与科技的完美对接。”刘跃进说。

“屈原对理想的坚定信念、独立不迁的人格,浪漫与充满热情的性情,对美好世界的求索与向往,早已积淀成中华儿女的民族品格,是刻在华夏民族血脉里不屈的、顽强的力量。”刘跃进最后总结,“屈原是中国的脊梁”。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雷巍巍 通讯员 周燕琼)

(责任编辑:热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