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源活水,“侨”涌汕头:汕头发挥侨乡优势,探索开发新格局

[热点] 时间:2024-04-28 04:36:28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百科 点击:48次

原标题:源源活水,侨“侨”涌汕头:汕头发挥侨乡优势,源源涌汕探索开发新格局

南海之滨,活水挥侨三江奔涌。头汕

提及汕头,乡优“侨乡”和“港口”是势探索开铭刻在这座城市历史血脉中的印记,是发新潮人文化中重要的符号。因侨而立,格局以侨而兴,侨汕头尤最。源源涌汕

10月13日,活水挥侨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汕头市小公园开埠区,头汕走进开埠文化陈列馆、乡优侨批文物馆,势探索开了解汕头开埠历史、发新设立经济特区以来的建设发展情况,和潮汕侨胞心系家国故土、支持祖国和家乡建设的历史。

一个月后,秋意渐浓,小公园开埠区热度依然,市民游客纷至沓来。

诚然,汕头侨乡的历史文脉,不单在文物馆里陈列着,更是以一种自然的、奋发的方式,散布在鮀城的每个角落,“活”在市民的日常里,成为汕头人“不忘本来、开创未来”的使命和动力。

从侨批文物馆藏的12万余封侨批,到汕头拥有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侨华人500多万,再到建立全国唯一以“华侨”为主题、经济文化合作为纽带的国家级发展平台……百年间,历史与现实交织,古老与现代汇聚,汕头用“侨”架起了一座座看似不同却又相通的“桥”,让岭海名邦的源源活水奔涌而至。正所谓“有海水处就有华侨,有华侨处就有潮人”。

一纸侨批,传承百载家国情怀

“批一封,银二元。”早年在潮汕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

批,在潮汕话中是“书信”的意思。侨批,是海外华侨寄给国内亲属家眷的书信与汇款的合称,具有“银信合一”的特征,蕴含着忠义孝悌的中华传统文化价值,是“信而有征”“无征不信”的生动诠释。

汕头既是“百载商埠”,也是著名侨乡。以往,大批潮汕人漂洋过海下南洋谋生,相隔甚远。

尺素传情、秣厉多劳,惟努力报国。侨胞们将来之不易的血汗钱托寄回家乡,赡养父母妻儿及家族中人。一封侨批,夹带几许银元,漂洋过海,辗转而至,成为侨眷翘首以盼的物质来源和精神寄托。

临港而建的汕头西堤公园,便承载了汕头上百年的历史风云,是世界记忆名录侨批纪念地,也是南粤古驿道出海口纪念地。

公园内,“恒记批局”等名字被雕刻在广场地面上,用以记载“汕潮揭码头”到“四永一升平”的轨迹,见证着汕头从渔村、码头,到港口、商埠的时代变迁。

“我们常说,‘三江交汇,一纸黄昏’。其中,‘三江’指的是韩江、榕江、练江的交汇,而‘一纸黄昏’指的就是华侨在海外寄回来的侨批。”

西堤公园管理所负责人陈宁邑说,“据不完全统计,从1860年汕头市开埠到汕头市改革开放前,有589万人次的华侨从这里登船出国,他们出去的时候望着家乡最后的景象就是这里。”

与此同时,坐落于小公园开埠区外马路的汕头侨批文物馆静静伫立,守候着百载商埠的侨情。这也是全国首家侨批收藏机构。

据侨批文物馆馆长助理杨冬梅介绍,馆内收藏12万余封侨批,内容包罗万象,大到日寇侵华、海外局势,小到家乡善事、日常琐碎,记录着潮汕人的点滴生活、奋斗历程、社会变迁。

一封封侨批,可谓家国情深。据统计,1931年后,有近一半的潮汕家庭靠侨批过活,因此潮汕有“食侨批”“食番批”的说法。侨批在潮汕地区起到了赡养眷属、投资兴业、公益慈善的重要作用,有力地支撑了汕头的经济发展。

2013年6月,“侨批档案”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成为人类共同的记忆遗产。而近日,中国侨联公布了第八批“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名单,汕头侨批文物馆成功入选。

此外,在小公园开埠区,还建有中共中央至中央苏区秘密交通线汕头中站旧址。据悉,作为联络上海党中央和中央苏区的“大动脉”,这条交通线曾安全护送了周恩来、叶剑英、邓小平等200多名领导干部进入中央苏区。大量经费、物资经由此线往来于白区和中央苏区之间,为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侨资侨力,助推经济文化发展

古色古香的建筑群、盘根错节的古榕树……走进汕头澄海区前美村,首先感受到的便是一种万物和谐的生态之美——这座已有600余年历史的乡村里,有着保留完整的多座百年老宅第,20多棵树龄150年以上的古榕树,也是村中一景。

著名的“岭南第一侨宅”陈慈黉故居就坐落于村中。据悉,陈慈黉家族从清同治四年(1865年)就开始回乡建造府邸,从祖居地“老厝”建到新乡,历经三代人相继建起12座宅第。

故居采用当时南洋最好的建筑材料和建筑风格、装饰艺术,开建了具有潮汕传统“驷马拖车”建筑特色的“郎中第”“寿康里”“善居室”“三庐书斋”,总共有厅房506间,通廊迴榭,楼台亭阁,仿佛诉说着昔日潮汕华侨漂洋过海拼搏创业的成功和辉煌。

尽管海外华侨四散各地,但根在潮汕,始终心怀家乡。

前美村党委副书记陈作松告诉记者,在修建陈宅期间,陈慈黉家族疏浚了村里原有的沟渠,开凿了从村口通到韩江的运河,便利了村里的交通,并以工接济,提高村民收入;同时,建造了不少学校,适龄儿童皆可免费入学,促进了当地的教育事业。

据悉,直到现在,海外侨胞都仍然心念故乡,为汕头的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特区建立以来,华侨华人投资项目达5500个,吸收侨资78.6亿美元。

除了特色侨宅外,在汕头,潮剧、潮乐、潮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富有浓郁地方特色,既不乏历史的厚重,也不失浓浓的人情味。

尽管经过奋进发展,汕头已成为一座现代化滨海城市,但这份包裹着浓厚潮人气息的特质文化始终贯穿在城市发展的脉络之中。

目前,汕头全市共有102项市级及以上非遗项目,其中,39项入选省级非遗名录,13项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是潮汕地区人民历代以来创造和积累的重要文化财富。

如何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让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文化瑰宝更好地融入当代社会生活,是新时代的命题。

汕头市文化馆副馆长陈少冰表示,目前正在开展弘扬潮汕优秀传统文化的各项活动,如创作潮汕文化和人文精神题材的艺术精品,持续组织潮剧进校园、进农村和非遗进校园活动,并建立完善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和传承人体系,实施非遗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等。

以“侨”搭桥,探路先行扩大开放

时代在变,视野要变,但不变的是汕头人骨子里的那份坚守和拼搏。

一直以来,侨胞、侨乡,是汕头经济特区的显著优势,也是汕头改革开放的助推力量。而2014年汕头华侨经济文化试验区的成立,无疑用“侨”为汕头对外开放拥抱世界搭建了更加便捷的“桥”。

2014年9月15日,汕头华侨经济文化试验区获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成为了全国唯一以“华侨”为主题、经济文化合作为纽带的国家级发展平台。

在国务院的批复中,明确提出汕头要充分发挥华侨华人资源优势,把试验区建设作为汕头经济特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门户的重大举措,积极开展先行先试,为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探索新路。

与此同时,支持试验区着力转型升级,推动海外华侨华人与祖国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支持试验区搭建海外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平台,深化与有关国家(地区)的人文合作;支持试验区全面深化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新时代孕育新机遇。过去6年间,试验区已成为中国最大“侨梦苑”和新侨创新创业基地,全国首个具有华侨特色的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华侨板”、广东华侨金融资产交易中心、规模达200亿元的华侨产业母基金等平台相继落地运营。

昔日的“特区速度”,也在华侨试验区重现。

高标准规划建设汕头东海岸新城新津、新溪和塔岗围三大片区,完成围海建设并实现互联贯通;东海岸大道通车,跻身广东沿海经济最美滨海公路的一段;明园、泰盛科创园落户开工,粤东首个地下管廊也在此启动建设……截至目前,华侨试验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800多亿元,相关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

此外,试验区在经济、文化、教育、金融、人才等方面全面建设高端发展示范区。其中,高标准建设的人才大厦,为潮汕人才提供了优质环境。

南方日报记者 蔡沚彦 王涵琦(蔡沚彦 王涵琦)

(责任编辑:综合)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