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威尔逊是最有资格写蚂蚁科普的“蚁人”?

[百科] 时间:2024-04-28 04:13:50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百科 点击:188次

2021年12月26日,蚁人著名的爱德博物学家、昆虫学家爱德华·威尔逊(Edward O. Wilson)逝世,华威享年92岁。尔逊威尔逊生前出版了30多本著作,最有资格囊括了昆虫学、写蚂社会生物学、蚁科生物多样性、蚁人生物地理学等多个领域,爱德在他生前留下的华威最后一本著作就是这本——《蚂蚁的世界》。

威尔逊自幼就喜欢观察自然万物,尔逊因为小时候的最有资格一场意外导致右眼失明,但是写蚂左眼毕生都保持了2.0的视力,近距离观察物体比常人更敏锐。蚁科因为种种原因,蚁人让他从16岁开始就选择了蚂蚁作为自己毕生的研究对象,或如他所说,也是蚂蚁选择了他,彼此成全。作为博物学家,威尔逊涉猎的研究领域很广,但是蚂蚁是他这一生研究时间最长、也是最深入的类群。从这个角度说,他也许是最有资格写蚂蚁科普的蚁人。

早在1991年,他的《蚂蚁》就获得了当年的普利策奖,而后在《昆虫的社会》《社会生物学》等书里,威尔逊也描述和记叙了很多关于蚂蚁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知识。但是这些书都偏向于学术专著,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较为艰深,读起来相对比较吃力,更适合有相关基础的专业读者。

顺带一提,他还以曾经住过的小镇布鲁顿为原型写了一本名为《蚁丘》的小说,这本书获得了2010年的最佳美国生活小说奖,此后,布鲁顿小镇以威尔逊的名字命名了一个自然公园。

相比于之前的著作,《蚂蚁的世界》是更适合大众看的专题科普读物,除了文字之外,还专门找插画师为部分蚂蚁绘制了精美的蚂蚁科学插画。

2020年,91岁的威尔逊开始意识到他需要为毕生挚爱的蚂蚁写一本更贴近大众的科普书,希望通过这本书吸引有志于投身科学研究的读者们,跟随他的文字展开一场蚂蚁探险。这本书为大众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蚂蚁世界的大门,让读者们看到了一位伟大的博物学家用80余年积累的关于蚂蚁的知识和他亲历的蚂蚁故事,重新认识这一类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小昆虫。

蚂蚁是一类非常有意思的真社会性昆虫,在地球上已知的蚂蚁种类超过1.5万种,实际的种类据昆虫学家推测在2.5万种以上,还有很多种尚未被发现和命名。蚂蚁的数量大约是现存人类数量的一百万倍,现存蚂蚁的重量总和与现存的活人重量总和差不多。

威尔逊曾说,在过去几亿年里,如果智人没有偶尔出现在非洲草原上并迁徙到全世界,如果有外星人造访地球,他们一定会很愿意将地球称之为蚂蚁星球。

故事从威尔逊的个人经历开始说起,讲述了他如何从一个爱自然的小男孩成长为一名研究蚂蚁的科学家,随后慢慢展开到蚂蚁的方方面面。

书中有很多有意思的议题,譬如哪些是世界上最凶猛的蚂蚁,行动最快和最慢的蚂蚁又有哪些;蚂蚁怎么找到回家的路,又是怎么打仗和奴役其他蚂蚁的;火蚁是如何征服世界塑造环境史的……这些议题可谓是厚积薄发,看似简单的问题,没有多年对蚂蚁深入的了解和研究是无法回答的。

从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蚂蚁分布在南极洲以外的所有大陆,无论是在炙热的沙漠还是在寒冷的高山都有它们的身影。在有些热带地区,蚂蚁的种类数量和密度高得惊人。

威尔逊曾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一平方公里的雨林里鉴定出了174种蚂蚁。这个记录很快被打破,有科学家在亚马逊同样面积的地区采集到355种蚂蚁,而整个欧洲已知的蚂蚁种类仅有180多种。

但是蚂蚁也有自己的弱项,譬如说它们不擅长跨洋旅行,只能依靠人类活动被带走迁移到岛屿,因而有少数岛屿也没有蚂蚁分布。它们也不适应在洞穴环境生活,真正意义上的穴居蚂蚁寥寥无几。

蚂蚁世界与人类世界截然不同,遵循着另一套生存规则,有些规则从人类的视角来近乎冷血和残酷。在蚂蚁家族中,两性的地位完全失衡,雌性蚂蚁拥有着绝对的主导权,蚁后与工蚁、兵蚁都为雌性,由受精卵发育而成,它们包揽了蚁群中的大小事务:蚁后专司产卵繁殖后代,工蚁负责建造巢穴、外出侦查、寻找食物、照顾后代、与敌作战……而雄蚁在蚁群中是一个可怜的角色,它们由未受精的卵发育而成,一生中唯一的用处就是与蚁后交配,无论是否交配成功,都会在之后被蚁群遗弃。蚂蚁的世界不能容忍已经物尽其用的雄蚁继续呆在蚁巢浪费资源。

除了雄蚁,老弱病残的蚂蚁在蚁群中也不受待见,它们会自觉地离开巢穴,不给自己的蚁群造成额外负担。严重受伤或濒死的蚂蚁会被自己的手足同胞吃掉,死亡的蚂蚁则会在腐烂后被同胞丢弃到垃圾站。

蚂蚁生性好战,不是与其他种类的蚂蚁作战,就是与其他外敌作战。在人类社会,被派去战场的多为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而在蚂蚁社会,被派去战场的是年迈的老太太。内在的逻辑就是分配利用价值较小的老年蚁在最后的日子从事最危险的活动保护家族,让青壮年蚁腾出这部分劳动去做更多有价值的事。但是,谁能说人类比蚂蚁更高尚呢?只不过蚂蚁把这些看起来阴暗的想法摆在了明面上,刻在了基因里。

从另一个角度看,蚂蚁又是最团结的群体,在群体层面是互助合作和利他的,它们以群体为单位共同生活、共同进攻和防卫,发展出了各种奇妙的生存技能,让很多其他生物都对它们望而生畏。在威尔逊的很多著作里,都提到了蚂蚁的这种利他主义是物种进化的关键因素。在这本书里这部分提到的反而并不多,也许是因为这部分讲起来比较理论,相对枯燥,会让读者失去对蚂蚁本身的兴趣,所以有意不写太多。

在书里,威尔逊还讲述了很多在世界各地考察蚂蚁时的有趣经历。譬如说,他和自己的研究团队远赴澳大利亚去寻找一种稀有的蚂蚁,结果去了几次目标蚂蚁都没找到,倒是发现了一种没有被发现过的新种蚂蚁。在当地播出新闻后,当地的研究者倒是在之后找到了他想找的目标蚂蚁。为什么他们能找到呢?因为威尔逊去的时间不对,不同于喜欢在温暖季节活动的蚂蚁,这种蚂蚁更喜欢在寒冷季节行动。看来,即便是威尔逊这样的蚂蚁专家,还是有蚂蚁不断地在突破他以往的认知。

事实上,除了蚂蚁以外,还有超过一百万种昆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有待于分类与研究,这些生物构成了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遗憾的是,在全球范围内,从事这些领域研究的科学家也日益成为了濒危物种。这些基础研究本是各项高新研究的基石,但是并非得到充分的重视,相关的薪资待遇也不高,人才流失严重。

就拿蚂蚁来说吧,除了威尔逊,世界上还有很多专门研究蚂蚁的科学家,他们有一个专有的称呼——蚁学家,英文叫作Myrmecologist,Myrmex来自希腊语,意为蚂蚁。在威尔逊最初研究蚂蚁的时候全球只有20多个蚁学家,现在已经有几百个了。虽然这个数字与70亿人口相比仍然显得极其小众,可是在昆虫研究中这已经算很多了。在昆虫中有很多小类群在全球范围内的研究者都是个位数,有很多类群还没有人去研究。其他更冷僻的无脊椎动物更是如此。威尔逊希望通过这本书吸引更多人加入到这些研究中来,在专业机构也好,业余研究也好,为发现和探索这些小生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