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娱乐 >海漄:我不会是下一个刘慈欣 正文

海漄:我不会是下一个刘慈欣

[娱乐] 时间:2024-04-27 22:15:38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娱乐 点击:26次

    

海漄接受媒体采访。主办方供图

海漄接受媒体采访。下个欣主办方供图

■本报记者 杨晨

10月21日,刘慈第81届“雨果奖”颁奖礼上,海漄当听到“获得雨果奖的下个欣是《时空画师》”时,全场爆发出热烈的刘慈欢呼。祝贺声中,海漄海漄稳步上台,下个欣从自己的刘慈偶像刘慈欣手中接过了奖杯。

海漄的海漄作品《时空画师》荣获的是“最佳短中篇小说”,而他也成为继刘慈欣、下个欣郝景芳后,刘慈第三位获得雨果奖作品奖的海漄中国科幻作家。

2015年,下个欣凭借《三体》,刘慈刘慈欣摘得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2023年,当雨果奖奖杯从“60后”的刘慈欣手中交到“90后”的海漄手中,中国科幻似乎完成了一次交接,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早在颁奖礼前,网络上就有人抛出“海漄,下一个刘慈欣?”的话题。在会后采访中,当记者问到这个问题时,海漄立刻表示,刘慈欣是不可复制的,是目标和山峰一样的存在。“我也有我想要呈现给读者的真诚想法,不需要冠以任何名号。”

《千里江山图》带来的灵感

说起《时空画师》的创作灵感,海漄提到有一次看央视的《国宝档案》节目,那期恰好介绍了《千里江山图》及其作者—— 一位年仅十八岁的天才少年王希孟。

“我对他产生了兴趣。但翻阅资料后发现,自《千里江山图》后,历史上竟‘查无此人’。”从这一疑点出发,海漄展开了想象。

《时空画师》追溯了一幅虚构的名画创作,讲述了“当时”朝野权力斗争的故事,将“在故宫修文物”这类热门话题与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推理、科幻相结合。海漄将这本小说视为其科幻创作的阶段性小结。“在这篇作品中,我尽力平衡了故事、人物、历史的关系,希望给读者带来成熟之作。”他说。

作为一名新生代科幻作家,海漄力求作品具有包容性和多元性。“以前科幻领域内会争论,科幻作品的科学性更重要还是文学性更重要。后来又有软科幻和硬科幻的讨论。”在海漄看来,这些都不是问题。他认为最核心的是要有科学精神,再以此为基础,写出好看的故事。不管作品是什么题材、融入了什么元素,只要好看、能够启发大家对科学的热爱就行了。

作品里的文化印记是自然而然的

在到成都前,海漄刚完成了另一篇历史科幻小说的写作。这篇小说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载体换成了福建土楼。

“灵感源于很早之前看的一篇科幻小说,以及电影《末代皇帝》。”海漄认为,《末代皇帝》中,尊龙自带特殊气场的演绎,对于溥仪这个历史人物有一定程度上的美化。“但电影也描述了一个人在历史潮流中的无奈和对自由的向往。”该角色的复杂性,给海漄塑造作品里的主人公带来了启发。

当被记者问到“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否会成为以后作品的主要创作方向”时,海漄表示“这样的结合,并非刻意安排”。

“因为我们生在中国、长在中国。我们写的东西自然而然会带上这个地方的文化印记。”海漄认为,他只是把与自身息息相关的文化底色呈现了出来。

他刚接触科幻时就发现中国的创作者多是学习者或仰望者的角色。因为作品中,很多人物背景都放在了国外。但这些年来,这种情况不常见了,作品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越来越多。“因为我们现在有足够的自信。”海漄说。

尽管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性,但海漄认为,科幻的魅力在于人类的想象力是共通的,“况且我们的文化中有一些普世的道理,同样可以打动人。所以科幻作品结合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是没有问题的”。

刘慈欣是不可复制的

此次获奖,令海漄十分惊喜。“我能得奖,与天赋无关,而是与国内科幻环境有关。”他说,历史上有很多作家都留下了惊鸿一瞥的作品,但因为环境影响,后续不再有好作品问世,而他很幸运,国内的科幻环境越来越好,作者和读者越来越多。

能从偶像刘慈欣手中接过奖杯,海漄十分激动。“很早之前我就是他的忠实读者。带我真正‘入坑’科幻的作品只有两篇,一篇是潘海天的《饿塔》,另一篇就是刘慈欣的《吞食者》。”

除了刘慈欣、潘海天,钱莉芳、特德·蒋、石黑达昌都是海漄喜欢的科幻作家。“特德·蒋是华裔,教育背景不完全是东方的,可是他的作品里却透露出了一种东方宿命论,十分出彩。”

在颁奖礼前,网络上就有人抛出“海漄,下一个刘慈欣?”的话题。这位年轻人听到后,立刻回应:“大刘是不可复制的。”

“刘慈欣的作品和成就,已经超越了科幻领域。他产生的影响、商业和人文价值,都不可比拟。”海漄说,刘慈欣对于自己和众多创作者而言,是山峰和目标的存在。“也许有的读者希望出现下一个刘慈欣,这可以理解。但不可能有谁成为‘下一个谁’。与其相比,我的读者数量和作品质量还相差甚远。”

一手事业一手爱好

相比科幻作家的身份,海漄更认为自己是一个科幻迷。“我就是出于热爱,一边工作一边创作。可能每天分给写作的时间很少,但只要是我爱好的,我愿意为之付出。”

自2018年起,海漄才真正开始科幻写作。他学的是经济学,从事金融行业,本职工作几乎与科幻毫无关联。“但我的工作让我养成了有计划、自律的习惯。”

金融行业忙,常常加班至深夜,留给写作的时间很少。海漄说自己与他人的区别在于,会把下班后玩手机、刷短视频的时间留给阅读和写作。“在工作日,每天尽量抽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进行读和写。周末会更多一点。”

海漄知道,还有很多科幻迷希望成为科幻作家。他建议,如果想要写作,不能把视角仅仅局限于科幻。“科幻写作本身很考验作者个人的知识储备量。”

目前,海漄的《时空画师》虽还没有在国外出版发行,但已有其他作品走出了国门。他有写长篇小说的计划,但没有具体时间表。“因为个人精力有限,想要以最好的状态呈现给读者。不会趁热度打乱自己的节奏。”

海漄也暂时不考虑全职写小说,希望工作和爱好保持一定的距离。“我为什么确定自己爱好科幻?正是因为我愿意在工作之余挤出时间去做。很多东西被当作爱好时和被当作工作时,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状态。”

他认为,科幻是理想的爱,但现实中自己也有关于事业的追求。“我做的工作是很有意义、有价值的。”

《中国科学报》 (2023-10-23 第1版 要闻)

(责任编辑:娱乐)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