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纪录片《为国铸剑》——再现航天记忆中的不朽丰碑

[休闲] 时间:2024-04-30 00:11:21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知识 点击:184次

原标题:电视纪录片《为国铸剑》——再现航天记忆中的电视不朽丰碑

今年是我国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东风五号全程飞行试验成功40周年。为纪念这一伟大壮举,纪录剑再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制作10集电视纪录片《为国铸剑》,国铸于11月9日至20日在中央电视台国防军事频道播出。现航朽丰该片生动记录了东风系列导弹的天记艰辛研发过程,揭秘了我国尖端武器和航天事业走向辉煌的忆中背后故事,一经推出便备受关注。电视

上世纪六十年代,纪录剑再年轻的国铸共和国强敌环伺,亟须维护国家安全的现航朽丰“撒手锏”,我国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东风五号应运而生。天记纪录片《为国铸剑》生动反映了这一艰难研发历程。忆中

丰富的电视历史文献将研发背景真实还原。东风五号研制发射是纪录剑再一项系统工程,从工程立项到全程试验成功,国铸前后经历了15年的时间,涉及单位多,历史跨度大,信息纷繁复杂。纪录片创作者从参与研制、发射、测控、回收的单位搜集相关资料,最大限度地还原东风五号的研制背景和试验过程。

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将科研场景一一再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拍摄手段相对落后的条件下,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拍摄记录了包括东风一号、东风二号、东风五号等多型导弹火箭发射试验的影像资料。这些珍贵影像资料为制作《为国铸剑》纪录片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亲历者的真诚讲述生动展现了试验的故事。为了深入探寻任务细节,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千方百计寻找当年东风二号、东风三号、东风四号、东风五号任务的组织者、关键岗位操作者、指挥员等亲历人员,对他们进行了深入采访,拍摄了约6000分钟(约5000GB)的高清素材,掌握了大量鲜为人知的第一手材料,为纪录片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历史文献价值奠定了基础。

纪录片《为国铸剑》总体上按照时间顺序叙事,同时采用倒叙、插叙等方式,除了激动人心的历史事件,还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和感人至深的故事。

当年,因为技术原因,产品性能不稳定,试验任务一波三折、惊心动魄。东风三号多次发射失败;东风四号两进两出发射场、再发射后在空中爆炸自毁……这些均是首次在影视作品中系统地向公众呈现。纪录片真实还原了这些航天大事件中的曲折过程,在给人以强烈震撼的同时,也让观众感受到航天辉煌成就的来之不易,感受到尖端武器试验背后的巨大风险。

为了搜索东风三号导弹残骸,年仅21岁的战士李再林把青春永远定格在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42年前在弹头搜索任务中失踪的18岁战士张小维,如今仍然没有寻找到遗骸;落区测控技术人员张长文和爱人谢秀玉,跟儿子从出生到上大学只见过4次面,谢秀玉还因积劳成疾,年仅56岁就永远留在了大漠……类似这些催人泪下的故事,片中还有许多。

大漠立丰碑,戈壁洒热血,青春撼大漠,生命献伟业,英雄铸基石,尖兵啸长空,长剑护神州……《为国铸剑》反映的既是东风系列导弹和运载火箭的研制史,也是一部航天人践行初心使命、为国铸剑、刻苦攻关、不懈追求的奋斗史。

“任务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为国铸剑,早日研制出共和国的“和平盾牌”,是上一辈知识分子报效国家最有力的方式。全片最让人动容的正是老一辈革命者最朴实无华、真挚无私的家国情怀。这种对事业的无限热爱已经化作他们的行动自觉,流露在一言一行中:“我们所从事的事业和共和国紧密相连”“我付出再多,共和国不会忘记”“有了共产党才有我”“把自己的成就和生命,融合到国家的任务里头去,只要国家富强了,我们就荣光了”……一句句朴素的话语,展露出的是他们不平凡的精神世界。

导弹系统庞大复杂,要想拥有最核心、最尖端的技术,必然要承受最难挨、最艰巨的考验。“地表温度60多摄氏度,压缩饼干根本没办法吃了,搁在嘴巴里,把嘴巴里面所有的水全部吸干……”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导弹残骸搜索回收人员执行任务时最常遇到的现实困难。老一辈航天人用热血和汗水熔铸起守护神州的国之利剑,为国家后来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他们那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或许连家人都未曾知晓,但他们的功绩必将永远闪耀在共和国的航天史册里,熠熠生辉。

今天,老一辈革命者战天斗地、为国铸剑的誓言仍然萦绕在耳边。纪录片《为国铸剑》的播出,必将点燃更多中国人的追梦激情,创造出新的骄傲与辉煌。

上图:纪录片《为国铸剑》中呈现的东风五号发射场景。(■奉青玲  张立新  安普忠)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