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减负”引发家长焦虑 教育部:不能“一刀切”

[热点] 时间:2024-04-29 22:17:09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热点 点击:37次

前段时间,学生减负南京家长的家长焦虑教育焦虑在社交媒体上刷屏。对一系列减负措施,学生减负家长们没觉得轻松,家长焦虑教育反而更为焦虑,学生减负甚至喊出了“家长已疯”——没有足够的家长焦虑教育学业压力,减负是学生减负不是就是制造学渣?14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教育部新闻通气会上回应,家长焦虑教育家长希望孩子取得更好学习成绩,学生减负打牢学业基础,家长焦虑教育心情完全可以理解,学生减负这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家长焦虑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以及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学生减负目标本质上是一致的。“我们需要对减负工作有一个全面正确的家长焦虑教育理解。”

去年年底,学生减负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中小学生减负措施》,这是第一个全面系统推进中小学生减负工作的文件,明确了学校、校外培训机构、家庭和政府各方责任。目前已经有24个省份出台了具体实施方案。

随着地方减负实施方案的出台,社会上也出现了不同的认识和看法。到底如何正确看待减负?吕玉刚解释,减负不是让学生没有学业负担,搞什么所谓的“快乐教育”。合理的学业负担是学生开发智力、激发潜力、锻炼能力的必要条件,这不应该视为过重的学业负担。“我们要鼓励学生认真学习、勤奋学习、刻苦学习,同时也要让学生的努力付出是值得的。”吕玉刚说,减负是要减去强化应试、机械刷题、超前超标培训等造成的不必要、不合理的过重负担。

需要有合理负担,但是也要优化学生的合理负担。吕玉刚说,减负不能搞“一味的”“一刀切”减负,应按照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科学减负、有减有增,让学生的负担保持在合理的、适度的范围之内。要针对当前学生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短板问题,加强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实践,按照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求,坚持因材施教,提供选修课程、弹性作业和帮扶辅导,积极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保障学生达到国家规定的学业质量标准。

吕玉刚也强调,减负是个很复杂的系统问题,要坚持综合施策,多方联动。学校要精准分析学情,注重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辅导,解决好学生“吃不饱”或“消化不了”、需求多样化等问题;要减少考试次数,不得公布考试成绩和排名,坚决禁止分班考试,实行均衡编班。

在校外培训方面,则要规范校外培训行为,严禁超前超标培训,强化日常监督管理,完善“黑白名单”制度。

但是家长依然会受到“剧场效应”的影响——人家的孩子都送去加码学习了,我的孩子不能输。吕玉刚说,这就需要深入推进家校协同育人,帮助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念,理性帮助孩子设定人生目标,防止盲目攀比。

评价的指挥棒也要换个方向。吕玉刚指出,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树立科学的政绩观,不片面以升学率考评学校和教师,更不得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要深化中高考命题改革和招生入学改革,切实提高命题质量,不出超标难题怪题,规范招生入学秩序,缓解竞争压力。数据显示,2019年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总体平稳,全国24个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比例达到98.6%。

对此,教育学者熊丙奇也认为,“减负=制造学渣”的观念背后,连着教育评价体系的偏差。只有改革教育评价体系,破除升学评价中的唯分数论,才能引导家长走出育儿误区。(科技日报 记者 张盖伦)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