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纺大刘侃团队瞄准企业痛点:破解医疗器械“核心组件依赖症”

[综合] 时间:2024-04-29 23:20:27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综合 点击:40次

原标题:武汉纺大刘侃团队瞄准企业痛点:破解医疗器械“核心组件依赖症”

【编者按】2021年初,武汉湖北吹响了建设科技强省“集结号”。刘侃强化科技自立自强,团队痛点进一步增强“钱变纸”“纸变钱”的瞄准能力,湖北高校、企业器械科研院所、破解科技型企业等奋力进取,医疗依赖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转化,核心产生了一批“四个面向”的组件症新成果、新产品,武汉成为驱动湖北高质量发展的刘侃新力量。今起,团队痛点本报开设“建设科技强省.新成果新力量”专栏,瞄准讲述这些新成果、企业器械新产品研发和转化带给我们的破解福音及其背后的故事,敬请关注。

“上周末接待了两批企业,周一、周二、周三、周五也各有一批。”3月27日,在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时,武汉纺织大学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刘侃谈及上周的接待安排,兴奋中难掩疲惫。

刘侃教授从事医疗器械领域的研发。据了解,医疗器械的研发到转化,从立项研发到市场销售耗时通常为3年至10年,研发成本高。吸引企业纷纷登门拜访的,是刘侃团队的科研项目特点:周期短、见效快——常规医疗设备两三个月就能研制出雏形机,若产品报批、备案顺利,最快一年不到,就可以转产上市。

研发核心组件打破行业“惯例”

刘侃的科研成果转化速度为何这么快?

“医疗器械的核心组件由我们自主研发,客户可随用随取,不用等。”刘侃介绍,医疗器械研发类似搭积木,他们团队研制人员对取样、混合、温控、检测等已开发出来的功能模块按照系统功能需求进行组装,“化整为零”,再模块化搭建设备,既保证了设备功能的可靠性,又缩短了研发周期。

我国医疗器械研发起步较晚,电机、导轨等核心组件多为进口。出于医疗安全考虑,这类组件一旦投入使用,企业也很难替换,使用进口产品一般是行业“惯例”。虽然医疗器械开发企业几乎不会向科研人员提出核心组件的研发需求,但在生产过程中多少会面临“核心组件依赖症”的尴尬——供货商日常加价,产品被压货,等不到核心组件,器械生产也只能被迫推迟。

企业的痛点,让刘侃团队明确了突破方向。

2017年,有过企业科技副总经理的刘侃回到武汉纺织大学,着手开发一体化电机、集成柱塞泵、精密液体探测模块、免维护导轨等一些常用的核心组件,并根据医疗设备实际需求进行相应的模块优化。一开始,企业使用他们产品的意愿并不强,刘侃也只是在实验室里探索。然而,随着供货商提价、压货越来越频繁,企业的成本压力越来越大,甚至面临断货危机。

刘侃团队研发的核心组件可“随用随取”,价格还比国外同类设备低一半以上。凭借这两大优势,他们研发的医疗器械核心组件迅速进入企业视野。团队从市场需求量大、备案手续相对简便的第一类医疗器械做起,产品一经面市,很快得到医疗机构的认可。

尝到了使用自主研发核心组件的甜头,越来越多的企业纷纷主动找到刘侃,刘侃团队也越研发越有劲头。与医疗器械研发“一次性”科研转让不同,一个核心组件可用在多个医疗器械上,研发核心组件能带来持续性的、全局性的收益。比如集成功能、简化操作流程、使用新材料开发免维护配件等技术创新,改善了核心组件的使用体验,直接吸引企业对器械继续优化升级,再次促成科研成果转化。

如今,刘侃团队自主开发的核心组件有七、八类30多种型号,能够自主开发市面上近百种第一类、第二类的医疗器械。光是技术转让的收益一年达200万元,这不包括技术入股带来的收益。

“学生心态”有助于促进成果转化

和企业接触多了,从教十多年的刘侃总是说:“要把自己当学生。”

这话,与他一段难忘的经历有关。

2010年,刘侃进入武汉纺织大学任教,之后在武汉一家医疗科技公司担任科技副总,一干就是五六年。当初与企业的磨合期曾令他困惑:他提出的创意和想法常常被否定,感觉有劲无处使。多次实践后,他调整了“天马行空”的科研风格,保持“学生心态”——深入企业,总结并理解行业规律、痛点和难点,让科研成果稳定、可靠、易推广运用,这样才能真正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心态转变带来了认知的转变。

刘侃说,一个产品的成功,需要技术、生产、质量、人事、销售、资金等一系列要素支撑,科技成果转化要实现共赢,科学家就要接收各方建议,研发初期不能计较得失,企业家也要开放豁达,搭建技术入股等长线收益机制。

他把这样的认知具化为行动,用于推进实验室里的科研转化——和企业对接需求确定研发方向后,在校内集合多学科人才,预留技术入股的份额,建立科研成果长线收益渠道。

在刘侃的推动下,他牵头的实验室成为科研成果转化的平台。2017年至今,五六十位教师的科研成果在刘侃的联络下,成功地实现了转化。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歆 通讯员 郑婷)

(责任编辑:综合)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