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百科 >一座文明城市的靓丽风景 正文

一座文明城市的靓丽风景

[百科] 时间:2024-04-30 04:15:48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休闲 点击:99次

原标题:一座文明城市的座文靓丽风景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近年来,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认真贯彻《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精神,明城切实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靓丽全市各单位充分认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风景重要性,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文把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明城每一个环节、渗透到每一个层面、靓丽体现到每一个行动目标。风景

现如今,座文每一位初到德令哈的明城人,在感慨城市环境美好的靓丽同时,总会感慨这座城市的风景“文明之美”。每个角落都包容向善,座文每帧剪影都靓丽动人。明城一个个真诚的靓丽微笑、一次次温馨的帮助、一句句温暖的问候……在举手投足间凝结成美丽,让这座城市的气韵不断升华,也让这座城市变得更加美好。

向德令哈市区南行几公里,从柏油公路行驶到乡村硬化路一段路后,便到了甘南村的区域,虽然这里还在城市的怀抱里,但让人依然感到这里与市区有别的乡土气息。

甘南村曾经是德令哈市规模最大的城中村,以前一直存在着环境脏乱差、基础设施滞后等问题。自2017年以来,德令哈市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安置、统一实施、统一交工”的原则,吹响了城中村综合治理的号角,对这个村实施“整旧、改破、清脏、治乱、增美、添绿”工程。如今的甘南村旧貌换新颜,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村集体经济越来越富裕,成为小有名气的幸福村。

“德令哈市的城中村改造项目总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总投资10.6亿元,改造后的城中村为村民提供了一个安静舒适的居住生活环境。如今全村村民已全部搬迁至这个小区。”村党支部书记史正魁说起甘南村的变化如数家珍。

现在城中村更名为甘南村,村里的528户住户划片分成三个社,村民以前都是靠地里的收成过日子。在德令哈市的市区扩容前,村庄和市区有一定的间隔,随着市区扩建征地,无论老住户还是后来的搬迁户都可以领到征地的补偿款,腰包一下子鼓起来的甘南村人,没有铺张浪费地花钱摆阔绰,而是把征地的补偿款全都用到发展后续产业的“刀刃上”。

李德顺家中有3口人,征地后家里仅有0.107公顷耕地,除种植枸杞外,还经营了两座日光温室蔬菜大棚,产出的蔬菜就近销往市区,每年收入近3万元,另外还经营着700余平方米的“农家乐”,他家年收入达到5万余元。

甘南村的枸杞、蔬菜因为只施农家肥而市场广阔,当地的“农家乐”在春夏时节持久“爆棚”,由于村民们在市区各个工地舍得下苦,淳朴厚道,成为当地用工单位最喜爱招工的对象。

日子越过越好,如何为融入城镇化做好精神准备,在甘南村当了三十多年党支部书记的史正魁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现如今口袋鼓了,在接下来融入城市的过程中,还要继续保持那分乡村的古朴淳厚,让‘脑袋’也富起来。”

“我们社区的党员干部通过主动认领‘微心愿’,不仅为社区居民解决了困难,还拉进了党员与群众之间的距离,获得了社区老百姓的认可。”德令哈市河西街道办事处建设路社区主任林慧珍说:“只要辖区社区居民有合理的心愿,社区的党员们基本都会尽力解决。”

林慧珍说:“建设路社区是个市区人口稠密、各民族群众共同聚居的社区。社区无小事,就像操持一个家庭过日子一样千头万绪。”记者了解到,为了增进在职党员与社区居民的联系,从2015年起,德令哈所有社区都开展了“点亮微心愿、汇集正能量”的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微信平台和入户宣传,广泛进行“微心愿”征集,而后由社区党员主动认领居民的“微心愿”为辖区居民解决实际困难。

今年88岁的戴云贤是一位独居老人,老人去医院看病时大夫叮嘱让她多补钙。但由于戴云贤自己出门走路有困难,上街买药成为了她的烦心事。因此,买钙片就成了老人的小小心愿。当戴云贤老人的心愿被纳入社区的“微心愿”认领活动后,社区党员郭东宁认领了老人的心愿:“老人一个人生活不容易,儿女不在身边,所以我一定要帮助老人,也是为了尽自己的一片孝心。我以后也会持续关注老人的生活状况,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来帮助老人。”郭东宁动情地说。

助人者如暖阳、如春风,出现在人们最需要的时刻;他们中既有耄耋老人,也有稚气孩童;既有退休职工,也有在职人员;他们各尽其能,他们的凡人善举、拉近了人与人之间心的距离。

“以前我家几口人住着两间半平房,虽说那时条件差些,但大家端着饭碗都能在一起聊天的情景总让人感到很贴心、很亲热。自从搬进楼房后,住得好了,可一进门就互不往来,总觉得人情味淡了。现在社区专给老人们留出了聊天健身的场所,跟搭了一座桥一样。”对此,76岁的社区居民张沪生感受颇深。

在德令哈市的各个居民社区,却能看到一些居民的家门上系着一条红丝带。社区工作人员说,为了能够让一些留守儿童和孤寡残疾老人及时得到帮助和救助,社区给社区里需要帮助的人群发了红丝带,遇到需要救助时,只要把红丝带系到家门口,社区巡防队和网络管理员看到后,就会及时伸出援手解决他们的困难。

社区居民朱中华身患重疾,每天都需要服用治疗药物,今年年初,在疫情的影响下,朱中华的治疗药买不到了。

“林书记,能不能帮我想想办法,我等着这药救命呢。”焦急的朱中华给林慧珍发了条微信。

“放心!”短短两字背后,是建设路社区主任林慧珍承诺的责任与担当,这也让朱中华悬着的心放了下来。果然到了第三天中午,治疗药物就送到了朱中华手中。

朱中华不知道的是,简单的“放心”背后是林慧珍整整两天领着社区工作人员跑遍了德令哈市大小医院和药店都没有买到朱中华所需的药物,无奈之下,林慧珍私下托西宁的朋友买了药寄了回来,并亲自送到了朱中华的手中。

俗话说,家是“港湾”,在建设路社区这个“家”里,则是一个“温馨的港湾”。(马振东)

(责任编辑:娱乐)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