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大国工匠王曙群:创新使产业工人不被时代“折旧”

[焦点] 时间:2024-04-28 04:36:26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综合 点击:104次
“科技创新并不只是折旧科学家的事情,我们产业工人只要精益求精,对话大国潜心钻研,工匠工人也有能力研发高精尖的王曙零部件,推动核心技术的群创突破。”7月28日,新使大国工匠、产业全国劳动模范、不被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有限公司班组长、时代上海市总工会兼职副主席王曙群在“顶尖科学家、折旧卓越工程师、对话大国大国工匠交流论坛”上表示。工匠工人

  2011年11月3日,王曙神舟八号飞船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上演了一场“太空之吻”,群创我国就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新使国家。为了这一天,王曙群和团队奋战了16年。王曙群是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有限公司对接机构总装组组长,从事航天器对接机构研制工作已经30余年。在对接机构研制过程中,王曙群牵头研发了50多台(套)专用装备,获得5项国家发明专利。

  王曙群在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当下科技快速发展、产业变革迅速,知识和技能也在快速“折旧”,产业工人只有通过学习和创新才能不被时代“折旧”。

  “产业工人光有艰苦奋斗的‘老黄牛’精神不够”

  新京报:新时代对产业工人提出了新要求,怎样的产业工人才能走在时代前列?

  王曙群:很多人可能认为创新是科学家或者工程师的事,这种观点其实是有点问题的。我们所处的时代科技快速发展、产业变革迅速,这给产业工人带来了新的挑战,即我们的知识和技能实际上是在快速“折旧”的,在这种情况下,产业工人只能不断学习和开拓创新。

  新京报:创新使产业工人不被时代“折旧”,“折旧”指的是“淘汰”吗?

  王曙群:是的,产业变革颠覆了很多岗位,产业工人要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光有传统的艰苦奋斗的“老黄牛”精神不够,只能持续学习、持续创新。如果顶尖科学家描绘一张蓝图,产业工人只有“老黄牛”精神,是很难与科学家产生同频共振、形成最大合力的。

  新京报:怎么理解产业工人的“创新”?

  王曙群:并不是只有从0到1的突破是创新,从1到2也是创新。我认为,顶尖科学家可能更关注的是原始创新、基础性创新,实现从0到1的突破,而产业工人是在生产一线,是立足于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的基于产业实践的创新,是从1到2、从2到3的创新,这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研发研制和制造领域,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之间的壁垒正在缩小。工艺和研发是同时进行的,产业工人在实际生产安装中得出来的经验是可以反推研发设计的。

  “创新的背后是反复实验和精益求精”

  新京报:产业工人怎么实现创新?你能结合自身经历谈一谈吗?

  王曙群:我认为要立足生产岗位上小的创新点或者小的建议,或者是参与团队的一些科技攻关,要在反复实验中精益求精。

  航天器交会对接机构的关键部件是12把对接锁,必须同步锁紧、同步分离。在对接机构研制初期,采用熔焊技术制造的导管合格率仅为20%左右,管路多余物清洗合格率为77%左右。在带领团队不断地实验与测试后,我们突破了航天超细直径小腔检漏管路制造技术:建立超细薄管焊接工法,创新交变磁场方向垂直于导管的加热感应线圈,优化超细管路清洗工艺路径,将导管内残留颗粒度检测合格率提升至100%,提高了对接机构的可靠性。

  我们产业工人的创新也没有捷径可言,只能不断试验、不断优化参数,比如我们通过微量的试错调整,改变焊料的配比成分,以达成最佳工艺。

  新京报:这样的过程很有挑战性,也是很枯燥的对吗?

  王曙群:那是肯定的,因为要做成千上万次实验。

  新京报:这项创新成果带来了怎样的价值?

  王曙群:经上海市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科技成果鉴定,这项成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性强,解决了空间对接机构生产的关键工艺难题,并在探月工程、运载火箭及武器型号上得到成功应用。这项成果也创造了每年2000万元左右的产值。同时,这也给产业工人队伍做了一个引领,即我们产业工人也能在技术创新上获得比较高的成就。

  “工匠精神包括主动作为”

  新京报:参加本次活动,你有什么感受?

  王曙群:最直观的感受是,工匠这个群体是很有活力的,这是个好现象。我希望能有更多各行各业的产业工人参加到大国工匠的评选当中,创造更大的引领价值。

  新京报:你怎么理解工匠精神?

  王曙群:我认为工匠精神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我们可以把目光更多地聚焦在精神上,而不是工匠上。不管从事的是传统制造业还是服务业,都应该学习和弘扬这种精神。这种精神至少包括主动作为,比如主动去适应产业变革、主动去引领产业发展,这是非常重要的。还要有执着和专注的精神,当下社会比较浮躁,非常需要能沉心静气专注执着的人。

  新京报:作为一名大国工匠,未来有什么计划吗?

  王曙群:我现在的体力精力可能没有从前丰沛,要在岗位上继续发挥价值的话,我觉得需要让自己的经验在科技进步、产业变革中发挥作用。一方面是通过传帮带为航天事业注入更多新鲜血液,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促进我们这个职业工种的改革,随着时代变迁而有更新的内涵,从业者也应该具备新的能力,或许可以从职称评审上去推动。

  新京报记者 叶红梅

  编辑 张磊 校对 卢茜

责任编辑:吴剑

(责任编辑:综合)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