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娱乐 >电视问政,逼问出来的政治潜力 正文

电视问政,逼问出来的政治潜力

[娱乐] 时间:2024-04-29 04:06:43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焦点 点击:168次

  武汉的电视问政官员们从17日开始接受电视问政的“年终考”。

  今年的逼问两场电视问政,火药味都不如往年,政治有人说问政“多了建设性”。潜力

  我不认为火药味浓就一定好,电视问政精心的逼问节目化运作一样可以制造火药味,但议题设置就容易服务于节目需要,政治收视率上去了,潜力核心问题不一定暴露出来。电视问政“建设性”是逼问不是就一定好?也未必。问政不是政治政策咨询或者献计献策活动,它是潜力决策得失的盘点和拷问,各种细枝末节马上放大,电视问政官员稍有怠惰,逼问可能就要如坐针毡。政治

  电视问政的形式刚推出时,社会反响强烈,火药味是一大看点。我印象最深的地方,却不是火药味,而是官员被紧紧逼问,答不上来可能意味着工作有差漏,对着摄像机要马上给出承诺,解决问题需要多少时间,还可以“讨价还价”。不讨论这些官员是否慵懒散,至少,从电视问政中可以逼出他们的行事潜力。这已不简单是监督,可以说市民第一次推动了某些部门的决策议程,这种参与所形成的切实推动力不可小视。

  现在问政的火药味没以前浓,也许是“多了建设性”,也许还不是。前些年,官员“上镜”接受盘问还不习惯,问不出话来了就只能看着天花板,解决一个问题,从承诺几个月的时间直到缩减成一天两天,这就是情急之下逼出来的效果。随着“上镜”次数多了些,掌握媒体语言熟练了,可能都会对答如流。对答如流意味着工作做得到位,但也不能排除有更高明推诿的可能。譬如,以前还没来得及应答就窘迫了,只能硬着头皮表态啃硬骨头;一旦媒体面前应付自如了,首先就会描述一下硬骨头是什么模样,难处先讲明白,大家也情愿表示谅解,愿意多给点时间。

  电视问政的效果就在于画面感、情境感,官员、市民的互动在一定的场合下全方位展开,有语言的互动,更有情绪的互动。这种互动是有感染力的,相互之间不是从纸面上推断、猜想对方的利益和难处,同情着理解着,或者愤怒着叫板着,一方面官员在试探着市民承受问题、等待时间的底线,另一方面市民也在敦促与激发着官员、政府部门做事的潜力。

  现代政府建构于科层体制,决策、执行有一套固定流程,程序化保证了一定的效率,却也可能导致死板、僵硬,人们急切关心的问题需要层层反映,要耐心等待回复与解决的时间。这种运行模式带来了官僚习气,某种程度上,现代政府都难以摆脱这种习气。新的推动力在哪里呢?就在外界,在公众身上。政治服务于公众利益,公众是直接利益相关者,有些问题官员不急百姓急,解决的办法就是百姓推着官员走,单纯指望政府按部就班地走,可能无法避免惰性的产生。

  电视问政的最大意义,就在于逼问出了政治潜力。潜力来自压力,我们讲压力,曾经总想着是上级部门,其实压力同样可以来自民众,就看民众有没有施压的渠道和方式。(作者肖畅)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