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 | 5名记者亲历一线见证海南自贸港发展速度

[知识] 时间:2024-04-30 02:01:06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热点 点击:72次

原标题:新春走基层 | 5名记者亲历一线见证海南自贸港发展速度

万物苏醒,新春线瞄准春的走基证海方向 笔底春风,绘就山河万顷 春暖花开,层名眼有春光无限

走进梦想生长的亲历春天

——海南日报虎年“新春走基层”特别报道

编者按

时序更替,梦想前行。南自

2021年是贸港海南以自由贸易港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成势见效之年,2022年是发展海南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和重要窗口期。

春节期间,速度海南日报精心组织“新春走基层”报道,新春线派出多路记者,走基证海以“脚力”勤快深入,层名以“眼力”广大精微,亲历以“脑力”深思熟虑,南自以“笔力”表达呈现,贸港为读者朋友全方位、发展多角度展示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勃勃生机。

本期特别报道选取5名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的所见所思,亲历一线见证自贸港发展的速度,感受到了自贸港建设者奋力拼搏的精神面貌。

经济发展

外卖单增长的背后

■ 海南日报记者 习霁鸿

海南日报海口新闻中心记者习霁鸿(中)。图片由记者本人供图

2021年1月和2022年1月,我曾两次到美团外卖站点采访。上一次是跟着骑手取餐、送餐,一路奔跑,大汗淋漓;这一次,是跟骑手们在外卖站点,热热闹闹地一起吃团圆饭。

一忙一闲,体验截然不同,采访感受却一脉相承——海南百姓的消费水平越来越高。

吃穿用住行,吃,常被百姓摆在日常生活的头一位。把它放在发展的坐标轴X轴上,结合Y轴上的时间纵深,就能直观地感受到海南自贸港的经济发展。

以我这次采访的海口市琼山区丁村站点为例,2020年7月有90多名骑手,到了2021年7月就增长到150多名,订单量也增长了33%左右。站长陈铭估计,到2022年中,该站要配备200人以上才能忙得过来。

对照看一看去年的数据:2021年,我省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均位居全国前列。作为省会,海口202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突破千亿元,同比增长26.5%,增速排名全国省会城市榜首,创历史新高。其中,餐饮消费收入同比增长68.8%,远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

外卖单量反映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成果也投射到外卖行业从业者身上。

席间,我跟骑手聊天。一个问题,总能让众人异口同声地回答;一句玩笑,也常常会得到大家的热切回应。归根结底,这顿团圆饭能吃得热闹,实则是因为大伙的日子越过越好。

其中一位“95后”骑手让我印象格外深刻。由于单量增长,他的收入也随之提高,小夫妻俩在2021年下半年顺利买了房。新的一年,他说“要好好干,争取买辆小轿车”。

回望过去,展望未来,我们有幸站上海南自贸港这艘巨轮,享受它的种种利好,憧憬它的种种可能。而巨轮上的每个人都是水手,是驱动巨轮乘风破浪的坚实力量。

作为新闻工作者,这艘巨轮驶过的每个航道、激起的每朵浪花,水手们的每一次躬身、每一次挥汗,都值得我们切实践行“四力”去观察、去挖掘、去记录、去传播。

项目建设

见证奋斗者在一线

■ 海南日报记者 袁宇

海南日报东部新闻中心记者袁宇(左)。图片由记者本人供图

虎年新春是什么样?虎年“新春走基层”给了我答案:是奋斗的模样。

在春节这个万家团圆的日子里,不少海南自贸港一线的建设者选择坚守在项目建设一线,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绘就最美丽的虎年新春画卷。

春节期间,参加工作没多久的临高人陈悦甫是琼海保利时代人才公寓项目上的技术员,今年主动选择留下来,在项目建设一线过年。在采访中,他告诉我,他还很年轻,正是拼搏奋斗的年纪,“我也和家里人都说过了,他们非常支持。”他的声音轻快且自信,充满对未来的无限期待。

与陈悦甫在同个工地上做工的泥瓦工陈登喜头一回在工地上过了一个团圆年。他和妻子不仅选择留在工地,还将子女也接到身边,和70多名工友一道度过了一个别样的春节。工地上团结奋斗的景象,也给陈登喜正上初中的儿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他更加坚定了拼搏奋斗的信念。

今年春节期间,海南共有70个省重点(重大)项目没有停工,2.4万余人跑出开年“加速度”。在自贸港建设的第一线,大伙比干劲、比速度、比质量、比成效,上演了一场场项目建设的“速度与激情”,一座又一座高楼拔地而起,一个又一个项目建成投用,一幅幅宏伟蓝图逐渐成为实景。

“这里的未来有更多可能!这里的飞速发展,也让我感到非常兴奋。”在乐城先行区管理局任国际高级事务官的荷兰人博沛这样描述自己工作以来的所见所闻,他将海南看作自己事业的新起点,希望在海南自贸港建设中成就自我的价值。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亲眼见证这些建设者的故事,让我更清晰地感受到他们勇立时代潮头的激情,感受到他们与时代同频共振的豪情。建设海南自贸港,人人都是主人翁,我们要勇当弄潮儿,不惧风雨,不负重托,在自贸港建设一线成就自我。

乡村振兴

迈向山上的幸福园

■ 海南日报记者 谢凯

海南日报中部新闻中心记者谢凯(中)。图片由记者本人供图

春节到来前和假期期间,我曾多次到五指山市水满乡方龙村,走访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和基层群众。他们没有太多惊天动地的事迹,但从发生在他们身上的点滴小事中,却能感受到奋进的力量。

精打细算请施工队、节省不必要的开销……为了让16户农户能更方便地发展产业,水满乡方龙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和群众一起,齐心协力,把一条坡度大、施工条件不便的水泥路彻底修通了。

走向山上的茶园时,在农户脸上,我看到了幸福且真挚的笑容。这条水泥路,能让他们的乡村产业发展之路走得更远。

采访时,方龙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谢坚和队员罗盛华带我领略了当地的茶园美景,他们希望借助主流媒体的力量,把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乡村产业发展相结合起来,推介出去,让农户们吃上旅游饭。

“起初,也有农户不愿意干的吧?”我问他俩。

“有。”谢坚笑着说,“但我们充分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带头作用,党员干部全都上了,其他的农户也就一起参与进来了。”当谢坚说出这句话时,我同样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基层党组织的力量。

作为驻站五指山市的海南日报记者,我通过这次基层走访,找到了鲜活的新闻素材,感受到了方龙村这16户农户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更被这些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默默奉献的精神而感动。

作为记者,我们只有俯下身子,真正走进群众生活,用心感知,才能挖掘出基层中的好故事,才能写出接地气而有温度的新闻报道。

南繁育种

扎根热土追赶春光

■ 海南日报记者 李梦楠

海南日报三亚新闻中心记者李梦楠(右)。图片由记者本人供图

追春光、抢农时,新春时节,数千名“南繁人”留守海南,抢抓繁种时间,保障育种工作接续进行。走进位于三亚的河南省鹤壁市农科院南繁基地,目之所及皆青绿,玉米叶随风飘荡,显出勃勃生机。

玉米育种专家程相文头戴草帽,身着白大褂行走在玉米地里,套袋、授粉,标记好材料信息系在植株上,而后细细观察玉米根系、叶片、籽粒长势并悉心记录,一举一动里透着用心细心。自1964年起到海南育种,他已在海南度过57个春节。如今,为了不耽误农时,86岁高龄的他仍每日下地工作四五个小时,把长情给了这片玉米地。

这是坚守的“南繁人”的生动缩影,在田间地头、在实验室里,他们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在南繁这片热土追赶春光。

而坚守的背后,离不开南繁科研育种环境的改善。在与程老的沟通采访中,我清晰感受到了如今南繁的发展变化。程老的助手张志腾则用六个字总结:有人、有地、有钱。

如今,海南划定了南繁科研育种保护区,建设南繁科技城,专家住宿、科研、生活等设施配套逐步完善,新品种测试实验室、种子质量认证实验室、植物检疫技术研发实验室等一批南繁公共实验服务平台建成,“南繁人”的创业环境今非昔比。

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一颗颗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一批批年轻的科研工作者,把梦想种进南繁这片热土,用青春、智慧、汗水繁育出优良种子,铸造了中国饭碗最坚实的底座。我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更要俯下身、扎下去,用散发着泥土清香的新闻稿件讲述来自最基层的故事,记录种子破土而出的故事。

聚合效应

感受儋洋一体之变

■ 海南日报记者 林书喜

海南日报西部新闻中心记者林书喜。图片由记者本人供图

大年初二,儋州市中和镇墟人头攒动,人人脸上喜气洋洋。这一天是中和镇传统的拜年日,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访亲寻友。饭桌上,大家纷纷畅谈儋洋一体化发展会带来哪些变化。

2021年12月29日,省委宣布,举全省之力支持儋州洋浦一体化发展。新春期间,儋州洋浦两地干部群众提起次数最多、讨论最热闹的话题也是儋洋一体化发展。

春节期间,洋浦100万吨乙烯项目、港产城融合安居工程、华能热电等多个重点项目不停工,1万余名建筑工人为了项目早日建成,放弃了与家人的团聚,留守工地,春节加班,为儋洋一体化发展作贡献。

在洋浦港产城融合安居工程及配套设施项目施工现场采访时,工人张建的一段话让我记忆深刻:“把项目建设好,再回家跟家人团聚,对我来说是一种不一样的团圆。”

在洋浦保税港区,家在广西的海南澳斯卡国际粮油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慧同样选择在洋浦过年,安排企业抓紧生产,对新研发的产品进一步优化。“儋洋一体化能给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张慧说,除了加快研发新产品外,今年他们还将充分利用自贸港政策,做大做强国际贸易业务,加快企业发展。

我深深感受到,自“4·13”以来,西部市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加快,特别是洋浦,在确定为自贸港建设先行区示范区后,积极落实早期安排,推动自贸港多项政策落地见效,烧开了洋浦保税港区“这壶水”,自贸港“样板间”初步成型,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越来越强。(习霁鸿 袁宇 谢凯 李梦楠 林书喜)

(责任编辑:综合)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