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志问道:以青海之 “志” 服务青海之 “治”

[休闲] 时间:2024-05-06 05:58:20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焦点 点击:32次

原标题:修志问道:以青海之 “志” 服务青海之 “治”

中共青海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的志《中共青海省委关于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地方治理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建设的意见》,立足青海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较低层次这个最大的修志省情实际,科学总结青海解放以来历届省委推进地方治理的问道务青宝贵经验,系统谋划推进青海地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青海一系列重大问题,纵贯青海百年革命建设改革发展历程,服治直通经济、志政治、修志文化、问道务青社会、青海生态和党的服治建设诸领域,开启了新时代青海之“治”的志华丽篇章。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修志进一步发挥地方志传承文明、问道务青资政育人、青海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服治作用,关键是要大力弘扬修志问道、直笔著史的方志人精神,坚持依法治志、与时俱进,围绕开创新时代青海地方治理新局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一邑之典章文物,皆系于志” 。以志资政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独特的发展基因。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无论是领导革命建设改革,还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都高度重视地方志工作,注意发挥地方志的资政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修志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其意义,说通俗一点,就是使我们做一个明白人。对于我们,只有加深对历史的掌握和理解,才能“以古为鉴,鉴古知今” , 不重复历史上的错误,才能使人们从一种混沌状态转为一种清楚明白的状态,才能知道过去人类社会种种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可见,了解历史的可靠方法之一就是看志。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地方志工作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定位更加清晰,顶层设计更加完善,工作任务更加明确,地方志事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和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坚持修志问道,以青海之“志”服务青海之“治” , 最重要的就是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修志、读志、用志的优良传统,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坚守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价值观,围绕党委和政府工作的全局来谋划地方志工作,切实解决好“由谁修志、为谁修志、修什么志、怎样修志”这一根本问题,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地方志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方法创新,公心直笔著信史、阐善瘅恶引风气,为当代提供资政辅治之参考,为后世留下堪存堪鉴之记述。

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自上世纪80年代初启动社会主义新方志编纂以来,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我省顺利完成了第一轮志书编纂任务,第二轮志书编纂正处于收官扫尾阶段。期间,形成了卷帙浩繁的地方志文化成果,为繁荣青海文化事业、资治新青海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坚持修志问道,以青海之“志”服务青海之“治” , 既要深入挖掘地方志中蕴藏的治青理政的经验教训,善于从不断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中找到前进的正确方向和正确道路,又要坚持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攻坚克难,全面如期完成地方志编纂“两全目标” 。到2020年,全面完成第二轮修志规划任务,实现省、市、县三级综合年鉴全覆盖,是一项政治任务,也是各级政府和地方志部门不折不扣需要完成的法定职责,是一道必答题而不是选择题。要对标对表国务院提出的目标任务和省政府做出的工作部署,综合运用执法检查、行政督察等手段,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实现“两全目标”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的能力。要保证志鉴质量经得起历史检验。质量是地方志的生命。保证志鉴质量是答好“两全目标”这一必答卷的最终目的,越是到最后关头越不能放松对质量的管理和要求。要正确处理按期与保质的关系,不能因为追赶进度而降低质量标准,也不能以质量为借口而延缓进度,该走的程序必须走,该过的环节必须过,以切实把好政治关、史实关、体例关、文字关、出版关,确保到年底既要向省政府交出答卷,又要保证答卷质量,交出好答卷。各级地方志部门要主动作为,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上下同欲、实干奋进,坚决打赢“两全目标”攻坚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一份经得起历史、时代、人民检验的沉甸甸的“志礼” 。

政贵有恒,治须有常。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搞历史博物展览,为的是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要在展览的同时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修志编鉴,其意义,说通俗一点,就是使我们做一个明白人。修志问道,以青海之“志”服务青海之“治” , 要坚持正确的方向,进一步树立和强化大局观念和服务意识。存史、育人、资政是地方志的三大功能,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是地方志工作的基本价值取向。要通过编修和开发利用地方志成果,沟通古今,庚续传统,启迪未来,记录奋进时光,承载历史厚重,用志鉴定义和诠释青海发展的新征程,为各族人民增强“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 , 做到“两个维护” , 奋力书写新青海建设的新篇章,提供丰富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要坚持实事求是,深化对地方志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中国编修地方志绵延数千载,历久弥新。历代先贤圣哲在通过修史修志、以文字记述为主要形式、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的同时,孕育和锻造了以“修志问道,直笔著史”为核心的方志人精神,形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记忆和文化标识。如何正确看待几千年的修志历史,如何辩证认识历朝历代推进地方志事业发展的博大精深,特别是如何继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新方志编纂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经验,这是我们在考量以青海之“志”服务青海之“治”这一历史命题时必须认真严肃思考和做出理性回答的重大课题。要坚持依法治志、科学治志、开放治志的有机统一,进一步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实施、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体制和“一纳入、八到位” (即将地方志工作纳入各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各级政府工作任务,切实做到认识、领导、机构、编制、经费、设施、规划、工作到位)的工作机制。要以修志编鉴为主业,统筹兼顾理论研究、开发利用、信息化建设、方志馆建设、旧志整理等工作,努力实现地方志事业的转型升级。要按照“投资于人”的理念,坚持德才兼备标准和专业要求,切实加强地方志工作机构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确保地方志事业行稳致远。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拓宽地方志的工作领域。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聚力总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决胜脱贫攻坚战的历史经验,聚焦地方志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将创新放在地方志事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不断丰富地方志成果的表现形式,着力解决其各业并举根基还不牢固、发展业态相对单一及公共文化服务的路径和能力还需进一步创新和提升等突出问题,正确处理方志速度、方志节奏、方志质量的关系,引导社会各界更加广泛地参与地方志工作,在协调发展中拓展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中增强发展后劲,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上提升事业发展水平,彰显地方志事业的价值和功用,助力地方治理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建设。(作者为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松义)

(责任编辑:百科)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