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休闲 >作家赛珍珠:一生乡愁属于中国 正文

作家赛珍珠:一生乡愁属于中国

[休闲] 时间:2024-04-29 08:01:46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探索 点击:197次

原标题:作家赛珍珠:一生乡愁属于中国

文|北斋

今年3月6日,作家珠生中国是赛珍属于著名女作家赛珍珠(1892年—1973年)去世50周年的纪念日。赛珍珠善写中国题材小说,乡愁曾获诺贝尔文学奖和普利策小说奖,作家珠生中国是赛珍属于世界文化史上重要的美国作家与社会活动家。她自幼被身为传教士的乡愁双亲带至中国,在华夏大地上生活了约40年之久。作家珠生中国她以中文为母语,赛珍属于将《水浒传》译介到国外,乡愁并创作出表现旧时代中国农村日常生活和人情伦理的作家珠生中国长篇小说“《大地》三部曲”。她因讲述中国的赛珍属于土地与故事,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乡愁这似乎令人不解。作家珠生中国但倘若沿着时间回溯,赛珍属于便会发现,乡愁历史已经书写好了一切。

1938年,赛珍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中国是她的故乡

赛珍珠于1892年6月26日出生于美国弗吉尼亚州,但她出生后未满四个月便被父母带到了中国,来到了江苏镇江。从此,赛珍珠开始了她长达四十年的中国生活。

由于父母是传教士,说得一口流利的中文,经常把赛珍珠带在身边,所以,在中国文化、习俗中成长起来的赛珍珠,不仅将中文列为第一语言,将镇江视为自己的“中国故乡”,而且对于脚下的这片土地,她更是怀有和每个中国人同样的乡愁。除此之外,赛珍珠的父亲了解儒学和佛学,母亲精通文学和音乐,同时也教她说英语,因此,家庭为赛珍珠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启蒙。

1902年,当赛珍珠十岁时,父母为她请来一名私塾先生传道授业解惑。三年后,先生因病去世,赛珍珠便到镇江崇实女子中学就读。在中国古典文学的熏染之下,赛珍珠尤其喜欢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作品一直是她的心头好。而在江南一带的生活经历和父母的传教士身份更是帮助她深入了解了中国的乡村生活与农民的真实面貌。

1910年,赛珍珠18岁,她到美国攻读了四年心理学之后便又回到了中国。由于自幼便浸染在中西方文化的熏陶之下,同时又以异乡者的身份长期生活在中国的土地上,赛珍珠自然能以一种双重文化视角来审视她眼中的中国。她深知,尽管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与灿烂的文明,彼时的西方人却很难听到来自中国的声音。为了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到西方,她做了一件至今为人称颂的事——翻译《水浒传》。她是把《水浒传》翻译成英语的第一人,也是翻译《水浒传》最成功的人。在西方国家,不少翻译家是以赛珍珠的英语译本《水浒传》为母本再翻译成本民族语的。

改变世界看待中国的目光

1929年,赛珍珠在金陵大学的寓所中完成了小说《大地》的创作。这部作品是赛珍珠通过自己的双重文化视角对中国农民与社会的真实写照,但这种冷门的题材与她的特殊创作身份在当时美国出版商的眼里并不受欢迎。

南京大学赛珍珠纪念馆,也是赛珍珠的故居,她在这里写下了长篇小说《大地》。

赛珍珠。

最初,赛珍珠遭到了许多出版商的拒绝。直到1931年,《大地》被美国约翰·戴公司出版。《大地》一经出版便在全美畅销,从此逐渐改变了世界看待中国的目光。

之后,她又写了《群芳庭》《匿花》《搏斗的天使》《北京来信》等作品。《大地》第一部分原名《王龙》,“王龙”是故事的主人公,一位勤勤恳恳的中国农民。作者后续又在《王龙》的基础上写出《儿子们》《分家》等部分,三个板块合称“《大地》三部曲”。

“三部曲”主要围绕王龙一家的日常生活及农民与土地的人地关系展开讲述。赛珍珠的“三部曲”不仅再现了中国农民在与自然灾难搏斗时,越挫越勇的精神能量,还由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心态史上升到对中国人文化意识的探寻。

在“三部曲”中,作者赛珍珠的情感认同随王龙一家兴衰起伏的命运共同波动。她同情中国农民在生产资料极不发达的情况下遭受的自然灾害,理解他们对土地的执恋,赞叹人在掌握自然规律后获得的智慧心。她以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走进中国农民的内心,在人道主义视角下,尝试以人性沟通中美两国民众的文化心理。地球村无国界,地球人共同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

“三部曲”对自然的尊重,对生命的热爱,对大地诗性的眷恋,折射出人在美好生态环境中返璞归真时的清净心与舒适感。

墓志铭只有三个汉字

赛珍珠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对中国农民的悲悯心,源于她良善的童年家庭教育和受过系统启蒙教化后开阔的视野。她自幼生长在父母身边,双亲的言传身教教会她要以爱待人,对有争议的问题不能偏听偏信,要跳出问题阈,从不同观点的起源处梳理文化形态的脉络形态。

她以中文为“第一母语”,从历史基因、地域特色与家族观念等范畴,综合考量中国农民对土地的情感。在镇江等地,得天独厚的成长环境养成了她看待历史现象的双重视角和包容的胸襟。

同时,她熟读孔孟等文化经典,认为儒家思想是中国人的精神命脉,中国社会的伦理纲常建立在孔夫子提出的儒家基本概念之上。

作为来自大洋彼岸的异域女作家,赛珍珠客观看待中国历史,精准把握农民文化基因,认同东方文化思想的同时,承担着跨文化交流使者的重要职务。经典的“三部曲”并未过时,只要翻开这部厚重的乡土题材小说,熟悉的生活方式和相似的文化形态便扑面而来。

放眼赛珍珠的一生,会发现无论是她的创作活动还是社会活动,皆表明她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一种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她一生都在执着地爱着中国,即便她中年回美国定居,也依旧在为中国发声。她不仅帮助林语堂等作家在西方发表著作,而且公开发表文章支持中国的反抗斗争。

晚年时,赛珍珠在美国,隔着万水千山,云海茫茫,她无限深情地说:“我一生到老,从童稚到少女到成年,都属于中国。”

1973年3月6日,带着不能回到中国的无限伤心和巨大遗憾的赛珍珠,郁郁而终。

她去世时,身上穿的是一件中国丝绸旗袍。那件旗袍,正是那一年的四月天,在东南大学,她第一次见到徐志摩那天穿的。

赛珍珠去世后,按照其生前遗愿,她的墓碑上只刻有她亲手写下的三个篆书汉字——赛珍珠。(北斋)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