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时尚 >小菌棒何以漂洋过海受热捧? 正文

小菌棒何以漂洋过海受热捧?

[时尚] 时间:2024-04-28 12:22:52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探索 点击:142次
1月16日,小菌农历腊月二十五。棒何清晨,漂洋捧地处秦岭东段南麓的过海洛南县药王村从薄雾中醒来。伴着腾起的受热袅袅炊烟,药王村怀抱中的小菌一块平整土地上,岭南生物科技产业示范园也热闹了起来。棒何

“滴——滴——”在示范园西北角一间仓库旁,漂洋捧1994年出生的过海女工常妙以十分熟练的操作,驾驶叉车将已打包好的受热1万多袋菌棒依次装入一辆集装箱货车。

“这批菌棒准备出口国外,小菌先被送到青岛港,棒何随后搭乘货轮抵达韩国平泽港。漂洋捧”站在一旁的过海张江是岭南生物科技产业示范园项目的负责人,他紧紧盯着装车的受热每一个环节,关切又充满期待的神情,仿佛在为自己即将远行的孩子送行。

“目前,咱80%的产品是销往国外的,从韩国、日本到德国、美国、西班牙,因为质量过硬,在国外口碑很好。”说这话时,张江神采飞扬。

一个个胖乎乎的菌棒,从陕南小县城出发,漂洋过海经风雨见世面。这背后的故事,令人好奇。

一座“香菇工厂”的落地

“咱这现在是西北地区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智慧工厂。”在带记者走访过程中,负责岭南生物科技产业示范园项目建设和安全生产工作的叶青山不止一次自豪地提到这一点。

据叶青山介绍,岭南生物科技产业示范园项目是洛南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将“小木耳,大产业”式特色食用菌产业作为首位农业产业,按照“产加销一体、农科贸结合”的发展思路,规划建设的具有科研、生产、培训、示范、销售5大功能的扶贫产业示范园区,是洛南县苏陕扶贫协作重点项目。

“从项目选址、征地,再到建设、投产,我是一眼一眼看过来的。”叶青山说,该项目共投资了2.6亿元,分东西两区。东区投资4000万元,建设了206座食用菌种植大棚、食用菌冷储和烘干车间,并配备食用菌科研培训中心、食用菌产品展示中心;西区投资2.2亿元建起一座占地7.9万平方米的食用菌菌棒和菌种生产智慧工厂。项目从2020年7月开工建设,当年12月底东区和智慧工厂一期项目日产3万袋香菇菌棒生产线建成开始试运行,2022年8月底,智慧工厂二期项目建成投产。

已入深冬,室外寒风凛冽。可走进厂房内,机械轰隆隆运转,工人们有序忙碌,热气腾腾,生机盎然。

“规模化、自动化、标准化,是我们的亮点。”叶青山介绍,他们与国内一流食用菌龙头企业山东七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姻”,在对方推荐设备和技术支持下,实现食用菌菌袋生产从拌料、装袋、灭菌、接种、刺孔、培育的全程自动化。

走进制袋车间,几名工人正娴熟地将自动制袋机“吐”出的一个个菌棒整齐码放到灭菌架子上。

“自动制袋可快了,每台机子1分钟可生产12个菌棒。”一名工人介绍,制袋完成后,菌棒将被送到高压灭菌仓进行长达10多个小时的高温灭菌,经智能降温后再进行接种、刺孔,随后再送进培育车间进行“孵化”。

“一个菌棒的成长,一般需要120天左右。”叶青山告诉记者,目前工厂一天能生产近6万袋菌棒。

一批跨国合同的签订

别看菌棒小,其中学问大。

“你知道吗?有段时间我都觉得这事干不成,想干脆撂挑子算了。”看着如今形势红火的食用菌产业,张江不禁回忆起产业起步时的艰难。

张江告诉记者,2021年4月,项目投产后的第一批菌棒被送到了农户手中,但是和预想不同的是,菌棒质量受到了质疑,农户纷纷反映出菇量不高,菇型也不太好。

起步就出现“事故”,如同一盆凉水从头泼下。张江和技术员反复查验设备、流程,但就是找不到问题所在,于是便泄了气。

“做啥产品,质量都是第一。我当时想着如果质量都保证不了,产业发展就是空谈。”张江说,当时县上十分重视这份产业,相关领导更是反复给他做工作让他打起精神。面对众多期待和信任,张江到处咨询,还专门从山东请来了一批专家和技术员,经过多次“问诊把脉”,终于找到症结所在,并进行调整“医治”。

“现在,说别的我都信,但是说咱的菌棒质量有问题,我绝对不信!”张江自信地说。

张江的这份底气,一方面来自对产业的熟悉,另一方面来自于市场的反馈。

“2021年11月,日照一家外贸公司来厂里参观后,当即就决定帮我们做出口生意,一下子签了采购400万袋菌棒的合同。”张江说,因为产品质量过硬,当年12月底,他又签订了一份670万袋菌棒的出口买卖合同。

一个个洛南籍菌棒漂洋过海,很快就“闯”出了名声。

2022年,来自东南亚、欧美好几个国家的企业认准“岭南生物”的牌子,向张江伸出了橄榄枝。一时间,订单不断。

“为啥认准我们,因为口碑好!”张江说,工厂化规模化生产,可以实现菌种的统一采购以及培育过程中温、光、湿、气等要素的精准把控,再加上高标准的灭菌流程,菌棒感染率接近0,出菇产量及品质也达到行业顶尖水平。

据了解,2023年开年不到半个月,岭南生物科技产业示范园已拿下了国内外市场1500万袋菌棒的预订合同,这几日累计往国外发货44万袋。

一片贫瘠土地的蜕变

“农民能在地里挣到钱,才会把土地看得金贵。自从建了产业园,这块荒草滩变得金贵喽!”叶青山告诉记者,产业园所在的这片地,以前都是农民弃种的薄田,当时进行土地流转,对于每亩地一年600元的流转费,大家都觉得赚了,没有人敢想象这片地上能“长”出一个产值过亿元的产业。

如今,随着食用菌产业不断壮大,终日在山区生活、耕耘的农户们从土地里获益的途径拓宽了,想法也有了转变。

“我现在一个月能赚4000多元,还能兼顾家庭,很满足。再加上厂里生意越来越好,感觉日子特别有奔头!”41岁的席贵梅两年前还待在家里带孩子,如今已靠着勤奋好学肯吃苦的精神变成工厂的技术骨干,去年还晋升到管理层。

“要想致富,就不能死种地,得相信党的好政策,积极主动学技术、谋营生。”席贵梅说,现在的农村已经大变样,农民也不再是“土模样”。

“家门口能赚钱,为啥要跑出去?”

“90后”的杨良如今是厂里的维修工。他在听闻示范园招人后,便辞去西安的工作回乡了。眼下,他一个月能拿到6000多元的工资。杨良说,不只自己,很多在外的同乡听说家里有了产业,有干事创业的平台,都回来了。

有了产业,有了人,希望的田野动能澎湃。

乡村振兴,是黄土地上绵延的梦想;红火日子,是千家万户共同的期盼。

年关将至,年味儿弥漫,工厂旁几户农家门前已挂上了红灯笼。

看着冬日阳光里那一抹抹鲜艳,张江的神情格外明朗。他说:“瞧着吧,等不了多久,这里又是一番新风景!”(记者 陶玉琼

(责任编辑:百科)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