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峁遗址: 展现陕北高原人类早期文明的曙光

[知识] 时间:2024-04-28 00:32:47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热点 点击:71次

遗迹

芦山峁遗址中礼制建筑的主建筑和厢房遗迹。

对于芦山峁遗址的峁遗明考古成果,马明志用3个“一”和1个“三”来概括,址展即一座大型台城、现陕一批最早的北高瓦、一批夯土藏玉,原人三座规划平整的期文院落。

不久前,曙光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芦山峁遗址保护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芦山类早《规划》的峁遗明实施,为芦山峁遗址这一中华文明前夜的址展重要文化遗址装上“金钟罩”。

中华文明前夜遗存的现陕探寻

从2011年到2019年,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北高高陵杨官寨遗址、原人延安芦山峁遗址的期文考古成果引起广泛关注,这些被称为中华文明前夜的重要文化遗址的考古研究相继被列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课题。

芦山峁遗址因最早发现于延安市宝塔区李渠镇芦山峁村而得名。1981年,延安市群众艺术馆从芦山峁村征集到28件龙山文化时期的玉器,进而调查发现了芦山峁遗址。1992年,芦山峁遗址被陕西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为24万平方米。1998年出版的《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发布了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确认芦山峁遗址的分布范围为60万平方米。

从2014年开始,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芦山峁遗址进行了调查勘探,确认遗址以延河与碾庄沟之间的南北向分水岭——大山梁为核心区,大山梁与两侧的横向山梁构成“王”字形布局,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发现白灰面夯土墙体房址、灰坑、墓葬等遗迹300余处。最重要的是,在遗址核心区大山梁的顶部,考古人员勘探确认了至少5座大型夯土台基,依次为大营盘梁、二营盘梁、小营盘梁、寨子峁和阳峁。每座台基之上坐落着规划有序的围墙院落和建筑群,相当于5座相对独立而联系密切的夯土台城。

2016年至2018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延安市文物研究院组成的芦山峁遗址考古队,对其中最大的一处人工台基——大营盘梁开展发掘工作,目前已发掘8000平方米。经发掘确认,大营盘梁人工台基南北长约160米、东西宽约100米,始建年代为庙底沟二期文化晚期,距今约4500年。

2019年2月19日,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结果揭晓,芦山峁遗址榜上有名。多位权威考古专家认为,芦山峁遗址核心区的多座人工台基及其之上构建的规整院落,可以看作是中国最早的宫殿雏形。

听马明志讲述芦山峁遗址考古

放眼望去,芦山峁和遍布在黄土高原上的一道道山梁土峁一样,似乎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就是这看似普通的山峁,却引来了全国考古界的热切关注。芦山峁遗址考古队领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马明志说:“芦山峁遗址是一座重要的大型史前核心聚落遗址,对于研究区域社会复杂化、文明起源及早期国家形成等具有重要价值。”

站在大山梁的顶部,遗址全貌尽收眼底。登上大营盘梁人工台基可以看到,台基顶部分布着3座院落,北部1座大型院落和南部2座小型院落构成“品”字形布局。经过持续多年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考古工作者在这处遗址中发现了人类早期文明的“足迹”。2016年至今,芦山峁遗址考古队持续对核心区进行发掘,一座南北长约160米、东西宽约100米,距今约4500年的台城逐渐显现出来。这座台城是由坡状的自然山梁经过人工垫土夯筑而成的夯土大台基。“在4000多年前,修建如此巨大的台城,其工程量和劳动强度可想而知。”马明志说。

其实早在41年前,芦山峁遗址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1981年2月,芦山峁村村民向当时的延安市群众艺术馆送交了9件玉器。随后,当地文化部门对遗址进行了数次调查,又征集到19件玉器。这些玉器都是1965年至1967年前后在芦山峁村的脑畔山、马家坬等靠近山顶的地点出土的历史遗存。调查人员还在附近发现了大量白灰居住面、灰坑、石刀、石斧、陶片等。芦山峁遗址频频发现的历史遗存引起了各级政府重视。

2001年后,在国家文物局“河套地区先秦两汉时期的生业、文化与环境”课题带动下,考古工作者在陕晋蒙交界地带的河套地区发现大量新石器时代的石城遗址,其中以石峁遗址层级最高、规模最大。这些重要发现表明,河套地区在龙山文化时期可能已进入了早期国家起源阶段,从而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陕北地区也成为中国文明和国家起源研究的重要地区。在此背景下,横亘在河套地区与关中地区之间的延安地区,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要区域。

芦山峁遗址的发现、发掘,在国内考古界引起轰动。2018年11月24日,国家文物局“十三五”重点研究项目年度推进会暨芦山峁遗址考古现场会在延安市召开。来自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山西大学以及甘肃、山东、河南、湖北、浙江等地的专家学者登上芦山峁遗址,见证并研讨这一疑似中国最早宫城雏形的重大考古发现。

对于芦山峁遗址的考古成果,马明志用3个“一”和1个“三”来概括,即一座大型台城、一批最早的瓦、一批夯土藏玉,三座规划平整的院落。

在马明志口中的“一座大型台城”上,考古人员发现了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四合院式宫殿和宗庙等礼制建筑。大山梁顶部的每座台基上都构筑有一组四合院式宫殿建筑。大营盘梁是这5座台基中面积最大的一座,台基顶部的院落大致坐北朝南,其东西宽度超过90米,南北进深超过150米,由围墙、门厅、门阙、主干道、广场、集水池、主殿、厢房等要素构成了规划严谨、布局规整的四合院式建筑群落。芦山峁遗址首次完整展示了目前发现的中国史前最早的四合院式宫殿建筑的布局形态和构筑方式。

在芦山峁遗址中,还出土了我国迄今已知最早的陶瓦。在芦山峁遗址大营盘梁宫殿院落发掘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一批庙底沟二期文化的筒瓦和槽形板瓦,它们与陇东灵台桥村、神木石峁、宝鸡桥镇、襄汾陶寺同时期前后出现的瓦共同构成了中国最早的瓦,标志着以黄土高原为引领的中国史前建筑屋顶建筑构件的极大进步。此外,大营盘梁宫殿院落出土了大量超大型陶器(异形器),器型大、器壁厚重,不见于普通中小型聚落,有些可能属于大型陶鼓的残片。芦山峁遗址的房屋地面及墙裙绝大多数都经过白灰涂抹,平整光滑、薄厚均匀,工艺水平极高,令人不禁为古人的智慧拍案叫绝。

马明志说:“芦山峁遗址的夯土藏玉现象承载了中国早期文明。”中国从古至今都是一个崇尚玉的国家,红山、良渚、凌家滩、石家河、石峁、陶寺、芦山峁等史前文明的代表性遗址中均发现了大量玉礼器。芦山峁遗址早期征集的玉器共计28件,2016年以来发掘出土完整玉器17件、残片30件,器类有玉琮、多孔大玉刀、玉铲、玉钺、玉环、玉璧、玉璜、玉簪等。这些玉器基本上都具备礼器层面的功用,且多以随葬物或奠基物的方式出现。这些玉器与庙底沟二期以来晋南地区的陶寺文化、陕北地区的石峁文化、陇东地区的早期齐家文化的玉器一起,共同构成了中国黄土高原地区玉器分布的弧形地带。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区域目前都发现了围绕早期城址分布玉器的特征,它们与大型城址都邑必然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是早期国家形成和文明、礼制的重要构成要素。

历史学家在对芦山峁遗址发掘的3座院落的评价中,判断其“应为区域中心聚落”。据最新调查勘探资料,芦山峁遗址分为宫城、内城、外郭区、外围据点区等,跨越区域总面积为11平方公里。在同时期遗址中,这样的面积应属于区域中心聚落的规模。这类超大型遗址的发掘,为探索仰韶文化之后黄土高原在中国文化区系中的重要地位等重要历史课题提供了考古证据。

在芦山峁遗址考古工作基地,记者见到了出土的陶器、石器、玉器。在陈列的器物中,有十几件经过修复的筒瓦与槽形板瓦。马明志说:“在大型房址地面的堆积中,发现了超过100件筒瓦和槽形板瓦。筒瓦为泥质灰陶,长约40厘米,边缘均装饰有条带状附加堆纹。槽形板瓦呈长方形,长约47厘米,表面两侧长边有折棱。这些筒瓦和槽形板瓦环环相扣,构筑成了芦山峁遗址大型建筑的屋顶结构,具有良好防渗漏功能。”

马明志说:“龙山文化晚期至夏商周时期流行的都邑遗址,其宫殿或宗庙建筑布局均与芦山峁遗址的大营盘梁宫殿院落布局十分接近,如二里头、殷墟及周原遗址凤雏建筑群等,均呈现出较严整的四合院式格局。虽然相隔千年,但它们之间很可能存在着非常密切的承袭关系。”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孙周勇介绍,芦山峁遗址已经被纳入“考古中国”重大课题,是除了石峁遗址之外,夏代建立之前黄土高原南端最重要的一处发现,是已经具备了早期王国都邑条件的遗址。

芦山茆

芦山峁遗址大营盘梁遗迹分布示意图(翻拍)。

为芦山峁遗址装上“金钟罩”

在芦山峁遗址考古发掘之前,马明志已经在陕北奔波了十余年。为了寻找人类早期文明的痕迹,他和考古队员们跑遍了陕北的沟沟峁峁,发现了200多座史前石城。这些史前石城的发现和发掘,吸引了全国乃至国际学者的高度关注。陕北地区无仰韶文化遗存的早期学界认识也被考古实证重新定义。

从“考古发掘”到“文明探源”,2002年开始实施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项国家级综合性人文科学重大研究项目,并作为国家“十五”至“十三五”期间的重大项目被列入国家科技攻关、科技支撑、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已完成预研究和四个阶段性研究,目前进行的第五阶段研究和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工程一同被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石峁遗址和芦山峁遗址已被纳入第五阶段研究课题。

陕西形成了五种不同类型的大遗址保护实践模式:以秦始皇陵遗址公园、汉阳陵遗址公园为代表的“国家公园模式”,以大明宫遗址公园为代表的“集团运作模式”,以延平门遗址公园、曲江遗址公园为代表的“市民公园模式”,以大唐西市遗址博物馆为代表的“民营资本投资模式”,以汉杜陵遗址公园为代表的“退耕还林模式”。五种保护实践模式的实施,使大遗址保护从“烫手山芋”变为“香饽饽”。陕西通过大遗址保护促进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中加强大遗址保护,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实现了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多赢局面,成为全国大遗址保护的典范。

伴随着考古发掘不断推进,在汉长安城遗址、秦咸阳城遗址整体保护规划出台之后,陕西省人民政府又公布了芦山峁遗址保护规划。

延安市文物研究院院长张华介绍,《规划》主要围绕遗址核心区所在的大山梁区域,占地803公顷,包括保护规划、环境规划、展示规划、管理规划、研究规划和基础设施规划。该规划项目分三期实施,每5年为一期,2030年将启动建设遗址公园,2035年建成开放。

《规划》的出台,有助于对芦山峁遗址进行科学、整体保护,更好地展示龙山文化早期黄土高原先民的生产生活、原始信仰、埋葬习俗,重点展示中国都邑起源、早期礼制内涵和区域国家形成历程。同时,《规划》对延安市进一步加大遗址重点区域勘探和考古发掘力度,启动遗址整体保护工作,加快打造集文化性、生态性、体验性于一体的考古遗址公园,推动全省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都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