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热点 >文化养老不止于“老有所养” 正文

文化养老不止于“老有所养”

[热点] 时间:2024-04-27 22:50:33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娱乐 点击:80次

  文化养老的老有所养要义是满足老人心灵和情感的需要,让老年人的文化生活真 正体现有尊严的“享”,而非低质量的养老于“挨”。这是不止在老有所养、老有 所医的老有所养物质前提下孕育出来的一种更高层次的要求

1.jpg

  千百年来,“老有所养”是文化先贤们所描绘理想社会的目标之一。这种愿景已逐渐成为现实:我国养老保险覆盖超过9亿人,养老于覆盖率超过90%,不止世界上最大的老有所养社会保障安全网已梁柱稳立。

  今天,文化养老内涵已远不止停留在“吃饱”“穿暖”等维持基本生存的养老于传统物质赡养内容上,老有所养、不止老有所医之外,老有所养许多老人更追求老有所学、文化所乐、养老于所为,渴望情感上的关爱,期盼心灵上的充实。

  如何满足老年群体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要,让老年人的生活真正体现有尊严的“享”,而非低质量的“挨”?

  倡导“文化养老”,引导老年人融入主流社会,体现个人价值,提高生命品质,成为养老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老年大学则是其主阵地——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与同龄人的切磋、交流中,老人们不仅可以学习新知、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还能沟通情感、满足社交的精神需求。

  这种高品位、高质量的养老模式,在增加养老“文化含量”的同时,正逐步实现从“被动养老”到“主动享老”的转变。

  “充电”不怕晚

  又来早了!61岁的罗西琴打开新时代英语教材,利用等待上课的间隙复习上节课学习的课文,书页空白处密密麻麻的课堂笔记工工整整。课文背过,想到下午还有一门英语口语课,她又拿出手机扫一下课本上的二维码,跟着音频轻声读了起来。

2.jpg

  罗西琴从26个字母开始学英语,每天坚持背单词、啃语法,为的是趁孙子出生之前多学一点,以后帮忙带孙子时辅导作业不抓瞎。

  班上同学学英语,基本都是“刚需”:王西芳打算随孩子定居意大利,急需过语言关;徐真的儿子和女儿分别在西班牙、德国留学,下次出国他可不想再跟“哑巴”一样。

  陕西老年大学英语老师周玲坦言,“我最初以为老年人上大学只是为了消遣时间,后来发现他们不仅听课时非常专注,而且课前预习、课后复习,遇到不懂的知识点反复请教。”

  基于出国旅游等方面的需求,报名学习英语的老年人越来越多,让周玲的“新时代英语”课跻身陕西老年大学热门课程榜单,一座难求。

  很幸运,罗西琴第一年就选上了。一年学费350元,平均一节课不到10元。她没想到,这么划算的价格,课程居然还是“特别定制”——从教材的编写,到教学大纲的制定,陕西老年大学已基本形成了一套专门针对老年人的教学体系。

  “比如口语课,教的大都是办理登机手续、填写海关申报表等场合实用性很强的口语,以及点餐、购物、乘车出行等日常生活用语。”有次,罗西琴用刚学的英语给一个老外指路,交流起来居然毫无压力,这让她“越学越爱学”,考虑再学习一两门其他外语。

  年轻时与大学失之交臂,曾是罗西琴最大的遗憾,老年大学圆了她的“大学梦”。“多学习一些新知识新技能,才能追上时代步伐。”对罗西琴而言,这也是她提高、完善、超越自己的一次选择。

  跟罗西琴一样,很多老人年轻时没有接受教育的条件和机会,因而他们退休之后选择在老年大学继续“充电”,填补他们曾经的缺憾。

  老年大学的学员来自各行各业,既有教授、医生等高级知识分子,也有离退休老干部以及普通工人、个体户等。可他们上老年大学,却有一个共同目的,就是为爱“充电”。

  “炒锅洗净烧热,入油,将锅巴入锅炸酥,捞出装盘,并淋少许热油,再将烧好的食材倒在锅巴上,撒上葱段。”一级厨师何周礼边讲边做,香气很快弥漫了整间教室。

  这是西安交大老年大学的一堂烹饪课。在何周礼指导下,老陕拍黄瓜、土豆红烧肉等家常菜经过专业的调味,变得色香味俱全。65岁的张世萍学了两个月,手艺突飞猛进,看着一向挑食的孙子能多吃一碗饭,张世萍笑得见眉不见眼,做菜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看到网上有人开直播教做菜,张世萍跃跃欲试,打算明年先报班学习视频拍摄及剪辑技术。“学习‘充电’,多晚都不怕!”

  重拾年轻时的“诗和远方”

  一翻履历,就知道62岁的史优胜原来很忙:白水县委书记,渭南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社局党委书记、局长,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3.png

  刚一退休闲下来,史优胜就走进了渭南市老年大学的课堂,重新拾起年轻时向往的“诗和远方”。

  史优胜原先也练书法,但用他的话说是“野路子,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通过在老年大学系统学习,他才明白:“书法是一门立体的学科,不是简单的写字课,光落款就有上款、下款、龙门对等近10种规格。了解了书法文化,才能更好地欣赏其美学和艺术价值。”

  练字之余,史优胜也学习摄影、声乐、古诗词赏析。他决定,趁现在“有钱有闲”,圆一圆曾经的青春梦想。

  采访中,不少老人吐露心声:年轻时忙着讨生活,没有时间和精力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现在终于有条件了,就不要让自己困于“眼前的苟且”,而是去大胆追求“诗和远方的田野”。

  70岁的孙敏果和孙子一起“上大学”,孙子学计算机,他学国画,从写意到工笔,再从山水到花鸟。这两年,他转而对西画产生了浓厚兴趣,素描、水粉、水彩一点点学起,从莫奈到米开朗基罗,《星空》到《蒙娜丽莎》,又从巴洛克艺术到印象派,现在他已能独立创作油画作品。

  “雪花飘飘伴人行,撑伞登程历艰辛……”在二胡班学员的伴奏中,韩克信又开嗓了,唱起了秦腔《十五贯》选段。

  韩克信年轻时便是秦腔铁杆票友,来西安光机所老年大学前,他在朋友组织的民间自乐班练唱秦腔,因为缺乏专业的技法指导,他平常就跟着手机里拷贝的名家唱段自学,虽然常有朋友夸赞,但他自己总感觉不得要领。经专业老师指导,韩克信发现自己原本引以为傲的许多发音方法都不科学。“长此以往,不仅有损伤声带的危险,还可能告别我心爱的秦腔。”

  经过一点一滴打基础、系统学习,现在听人一张嘴,韩克信就知道哪错了,自己“反而越唱越小心了”。自称在老年大学“学上瘾”的韩克信,打算在乐器、声乐等方面加强学习,从更宽泛的角度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老人们学习的兴趣点正在悄然转变。这从老年大学热门课程的变化可见端倪:逐渐从中医、推拿、养生等实用的当下所需,转移到钢琴、声乐、礼仪模特等文艺范儿的精神享受。

  2018年,西安交大老年大学试开化妆与服饰搭配课,老师是陕西歌舞剧团的专业化妆师,30人的班一天就报满了。

  58岁的张雅莉是班上的“年轻人”,精致、时尚、活力满满,朋友说她似乎在“逆生长”。“仪表美了,人便更加自信、心态更好,自然就年轻了。”她希望学校再开一门服装设计与制作课,这样,以后参加走秀、歌舞表演,不仅能自己化妆,还可以自己设计表演服。

  优雅地“乐活”

  退休后的失落感,担心被社会边缘化,怕孤独、怕衰老、怕生病……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很多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凸显。

  而随着养老保障体系的完善,跳出了“养身”基本需求的老年人,“养心”的精神诉求愈加强烈——他们渴望被关注和充实自我,填补“精神空巢”。因此,文化养老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文化关怀”,树立和培育积极老龄观,引导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和行动面对生活,发挥其生命能量,实现自我价值。

  脚踩10厘米“恨天高”,迈着优雅猫步,舞台上气场全开,若闫红媛自己不说,很难将她跟年近花甲的老太太联系到一起。身高1.80米的她曾经是陕西省篮球队一名运动员,如今是陕西老年大学礼仪模特表演队队长。

  礼仪队40个人,平均年龄55岁,平均身高1.72米,基本都是业余选手。“以前以为走路谁不会,简单!谁知大有学问:要提胯、眼睛正视前方20米处,穿旗袍时大腿内侧轻微摩擦,姿态要古典;而时装得送胯,走出国际范儿。”闫红媛学了4年,终于从一名“小白”学员,成长为颇受欢迎的礼仪老师。

  性格开朗的闫红媛是个标准的“乐活族”,热衷于参加各种老年时尚活动,目的是“结识同道中人,扩大社交圈子”,且多走几场秀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保持活力,又可令心情开朗。

  有人曾“善意”提醒闫红媛:老人就该有个老人的样——安安稳稳地带孙子、过日子。闫红媛却不愿将晚年生活“捆绑”在家庭,尤其是子女的家庭生活上,认为与其“无趣地年老而终”,不如做个“与年龄不符”的人。

  她希望自己享受生活的同时,也能传递一种积极向上的老年生活态度。“希望通过我们的表演,展现不一样的老年生活状态,让更多人知道,新时代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不只是跳广场舞,我们还在寻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世界。”闫红媛说。

  这种传递,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即社会向养老群体传递精神关怀,同时养老群体向社会传递知识、经验、精神共享。

  在当地人婚丧嫁娶、生子庆寿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澄城刺绣,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5岁的刘秀华是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为了把这门手艺传下去,刘秀华在澄城老年大学开办了刺绣班,常年招生,免费培训。600余名学员中,走出了4名澄城刺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和16名县级代表性传承人。

  刘秀华的另一个身份是秀华刺绣艺术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合作社的刺绣手工作坊,是老年大学刺绣班的实习基地,内设两个示范展室,一个实习操作室,供学员现场学习、观摩、研讨、实践。挖掘传承澄城刺绣的同时,刘秀华把农村有手艺的妇女从“牌桌”拉过来,带领贫困妇女脱贫,已吸引50余人入社。

  古老的澄城刺绣被刘秀华和她的学员们绣到现代人的衣服、鞋袜、香包上,搭乘“一带一路”快车出了国门。精美的绣品还被制作成邮票,在美国、英国、法国、荷兰等国发行。

  “老牛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我们老年人能够继续发挥作用、实现价值,而不应脱离社会,成为社会的旁观者。”刘秀华说,“把老年人的力量凝聚起来、释放出来,就是中国四分之一的力量,这将是实现中国梦的巨大力量。”


(责任编辑:百科)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